余霞华 黎明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与发展,互联网+逐渐走进人们的视野,渗透进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它以其数字化、时代化、互动化、多媒体化等特点,吸引着更多的人靠近它、依赖它,这使得互联网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便利和享受的同时,也因其信息的复杂性对人们产生错误的引导。高校学生在互联网中扮演的恰好是一种极为活跃的角色,在没有健全正确的是非观之前,极容易被互联网的各类信息牵动情绪,这也就注定了在互联网普及与风靡的背景下,高校党建面临着极大的挑战,特别是教育途径不再单一,学生的信息来源也不再单一,接受方式变得更加复杂。因此,从根源发掘互联网带来的高校基层党建的机遇与挑战,有助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为更好地开展基层党建提供助力。本文将从互联网给高校基层党建带来的冲击、机遇以及应对的新思路这几个方面进行探究。
互联网的出现,使得传统的线下基层党建模式的作用逐渐被削弱,对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理念导向的把握也逐渐出离了党组织的可控范围,许多高校学生选择在社交媒体上发表言论、宣泄情绪,而党的高校基层组织并不能及时察觉并且解决问题,因为传统党建模式已经无法覆盖到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互联网兴起对传统高校基层党建模式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1.对高校学生意识形态的影响
中文互联网数据中心2016年的调查数据显示,中国网民中学生群体占比仍然最高,为25.1%,其中以10-29岁为中坚力量,也就是说大学生在当代几乎是接触互联网最多的群体。互联网的出现与发展,丰富了大学生的课余生活,但同时也使得大学生在不同的网络终端里接受着不同的文化理念熏陶,逐渐改变着思维方式、认知方式和价值理念。
(1)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影响
高校学生自义务教育阶段起就不断接受着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熏陶和引导,建立起自己的政治价值观。但随着近年来互联网的普及度逐渐增高,全球各地的信息都可在互联网中被查阅,大学生可以通过微博、微信、各类百家号等途径接触到其它各类意识形态,尤其是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是学生在生活中最常接触的。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恰好利用了互联网的交互性宣扬西方意识形态,贬低和扭曲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传播不实信息。虽然现有监测技术较高,但并不能完全过滤和筛选一些负面的消极言论。对此,政治价值观尚不成熟的大学生容易偏听偏信、人云亦云,不假思索地轻信不实言论,致使自身的政治敏感度降低,甚至无视自己的政治身份,这就弱化了高校思政教育的作用。
(2)对集体主义意识形态的影响
在传统的意识形态中个体往往与集体相生相依,这在以往高校的基层党建中体现得尤为突出,无论是要求党员参加党小组会、党员大会,还是党课培训,都强调党组织对集体主义的重视程度。但是在互联网时代,大学生在社交媒体上各自为阵,各抒己见,将网络当做一个体现自己个性化、多样化思维方式的平台,这样的个体化差异导致了超个性化发展,过分注重个人的性格、想法、利益,而忽略集体的利益。个体独立意识的强化也会造成人际关系的冷漠化。大学生们满足于虚拟网络的人际交往,而忽视了组织内部人际交往的重要性。
2.对高校党建工作模式的影响
传统的高校党建工作模式往往注重线下的建设,通过面对面的党校授课来让积极分子或党员接受党的教育,通过印发报纸的形式来宣传党的思想,通过面谈等方式对党组织的建设提出改进建议。然而在互联网的推动下,线下的党建模式的作用开始被削弱,学生们不会一直聚精会神地听课,可能会摆弄自己的手机,刷刷“微博”,逛逛“淘宝”,这样传到学生耳朵里的东西就变得少之又少。同时,网络社交平台的出现让很多无法当面沟通的事情能够通过网络媒介进行沟通,不会发生过多的尴尬,而同学生党员面对面的谈话未必能够得到他们最真实的想法。这些都迫使高校急需转变原有的党建模式,实现创新。
3.对高校党建舆论主导的挑战
互联网的一大特征便是信息的多样性,传播的随意性,各类信息掺杂其中,真假难辨,即使有的消息是真的,通过网络的渗透与异化后都会成为错误的信息 ,更不要说其中混杂的一些负面信息,这些信息均可能对党员的思想和政治观念、政治立场产生冲击。受到网络时代所谓“言论自由”观念的主導,更多的人随心所欲、不计后果地在网络上发表一些有关政治的言论,使得高校学生能够接受到的各类政治思想更多了,主流媒体的功能就被弱化了,人们会更趋向于选择同自己价值观相近的言论或者自己感兴趣的言论进行深入地了解和探讨,并不在意言论的倾向性和政治色彩。信息接受者在作为传播者的同时,极其容易因个人情感色彩放大某种负面情绪或者负面新闻,使得人心惶惶。
互联网是把双刃剑,对于高校党建而言,互联网的出现与发展虽然给基层党建带来诸多挑战,但同时它也带来了极大的机遇,为高校基层党建更好地开展提供了不同的思路和实施途径。
1.更新党员观念
互联网的信息传输量大、形式丰富、交互性强的特征会给党建工作的发展带来一定的挑战。但与此同时,互联网又将全球的政治、经济、文化、体育、音乐、艺术等不同的积极信息展现在了党员、入党积极分子的眼前,让他们接受新的知识的同时,也能够激发他们的独立思考,使其通过互联网开眼看世界,紧紧跟上时代的脚步,把握住时代发展的脉搏,利用网络各种可作为教学的资源作为其进行自主学习的材料,不因循守旧,让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的思想更加跟得上时代的步伐,顺应时代的发展。
2.便于党建宣传
宣传思想工作是我们党的政治优势,有许多优良的传统和宝贵的经验需要继承,这是宣传工作不断前进的基础。对于高校学生而言,捧着手机的时间远超用纸质材料学习的时间,或者说纸质的党建宣传资料或者是展板或许吸引力还不如个人手机中的公众号推的一篇小文章和微博里爆出来的小消息有吸引力。这就说明党组织利用现有的互联网移动平台进行宣传的必要性与重要性。“共产党员”这一公众号就是党建宣传与互联网紧密结合的典型榜样,其运营至今已经积累了超百万的粉丝,头条阅读量日均超十万,在新榜的政务类公众号中排“第二名”,这说明用好“两微
一端”(微信、微博和移动客户端)等新媒体,就可以使宣传思想工作低成本、广覆盖、快传播,增强宣传效果。发挥高校主流媒体的政治思想引导作用,利用网络平台,扩大宣传受众群体,辅之以灵活不死板的文章或故事,让“阳光”
能够照到的角落更多,传播社会的正能量。除此之外,利用网络平臺进行党建宣传比印发报刊或书籍的程序简单得多,耗时也要少得多,而受众范围却更广,何乐不为。
3.促进思想交流
网络强大的交互性特点是高校基层党建的又一大可利用的特性,这样的特性有助于组织及时了解到党员和其他群体的思想情绪以及大家关心的时政问题并及时有效地进行沟通交流,有针对性的开展思政教育活动。同时“云平台”等现代科技,让党员不再认为发声难或为没有志同道合观点的人懊恼。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等选择网上支部,开展网上支部活动。可利用碎片化时间,在规定时间范围内通过网上留言、意见反馈、自谈观点、提出建议等形式参加组织生活,便于随时随地都能参与到组织生活中而不感到孤立无援。此外,高校党建的建言献策环节可以通过互联网的网络信箱或建立建言献策信箱等来完成,轻松便捷,让更多的人能够发表自己的观点,提出独特的建议,时刻保持党组织的先进性和活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宣传思想工作创新,重点要抓好理念创新、手段创新、基层工作创新。互联网技术迅猛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而作为新时代的党的拥护者,我们更需要探索一条在互联网模式下克服困难并且抓住机遇的道路,在平衡网络冲击与网络党建的同时,牢牢把握住时代的脉搏,寻求新的党建思路和党建模式。
1.创新宣传思想和工作理念
首先,树立群众为中心的理念。在高校中,即是树立以教师和学生为中心的工作理念。宣传思想工作,不是填鸭式的将思想强灌入人们的脑海中,而是要切实从客观对象出发,解决他们在思想上的困惑,用充满情感与关切的方式来进行宣传教育。因此,必须坚持群众立场,尊重群众的主体地位,解决群众最关心的问题,避免只是把群众作为教育对象。在今天的高校党组织中,解决好师生共同关切的如教育方式、课程安排、思政教育、食堂伙食、学校保障等就是最直接的、最有效的宣传思想工作。而这些都可以通过网络来实现。因此,高校可以建立党员一站式教育管理服务模式。开设党员之家、党员在线、就业指导、技术培育、困难救助、网上党支部等栏目,为党员提供在线学习教育、参加组织生活、网上缴纳党费等服务。党员也可根据班级、专业、学院的不同,被分配进入相应的网上支部,开展网上支部活动。建立党员数据库的后台管理系统,并为每个党员建立个人帐号和密码,并通过加入微信群、QQ群等参与党组织的互动管理,确保通知到位、人人参与。
其次,树立创新宣传内容的思想,使宣传工作更能让人们接受。所谓“大道至简”便是如此,宣传的内容切记不可死板教条,繁杂冗长,密密麻麻的堆叠许多条框的理论知识,让人一眼都不想看。“重
庆党员教育”这一微信公众号在推送文章时,就会以或温馨、或搞笑、或发人深思的标题吸引人们的眼球,辅之以具有思想深度的文章内容,充分传达教育观点,牢牢把握受众的心理,以一种将心比心的姿态来撰写宣传文章或其他,把道理讲浅,程序化简,更触动人们的内心。
2.创新高校基层党建手段
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指出:“中国将大力实施网络强国战略、国家大数据战略、‘互联网+行动计划,发展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拓展网络经济空间,促进互联网和经济社会融合发展。”这应当是高校基层党建可运用的最有利的手段,也就是通过互联网及其延伸进行高校党建的架构。
第一,整合校园大数据,结合移动终端,在精准定位后实现与终端用户的对接。在大数据的分析帮助下,组织能够针对每位对象进行针对性宣传。特别是在教育方面,互联网让技术与教育、技术与文化的深度融合正成为当前全球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高校师生的生活方式、学习方式和工作方式都在发生着深刻的改变,要使传统的大学课堂、图书馆、实验室、数据库、餐厅、宿舍、校园、社区和家庭联为一体,构成虚实交错、相互联系的立体空间,更应该注重始终端对接、上下线对接,创建公众服务平台,把握主流媒体的思想引导与管理权,通过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自我管理及自我教育意识。针对大学生获取资讯和寻求帮助的主要途径和特点,学工部应积极发挥作用,加强同学生的线上线下交流,充分利用“两微一端”等形式开展网上聊天互动、深度辅导工作。
第二,以堵疏结合的手段,营造良好的高校思政环境。互联网已经成为舆论的主战场,高校学生更是成为了舆论之战的主力军,在舆论的战斗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特别是当代大学生本身就具有较为开放和先进的思想,有着个性化的独特思考,往他们的头脑中灌输思想是一件极其困难的事情,他们更愿意去根据网络中纷繁复杂的信息自行筛选,形成自己的思想观念。由于网络的无序性,一些人受名利驱使,传播低俗信息,散布政治谣言,难说这些信息是否可以被大学生从头脑的信息库中剔除出去,若未被剔除,就很容易被不法分子利用,面对这些,党建工作者就必须加以疏导,趋利避害,对谣言惑众者依法打击。这样才能在高校学生展现真实思想的同时,暴露出症结所在,从而对症下药。让受教育者在事实和道理面前,心悦诚服,从而营造一个清明的高校思政氛围。
综上所述,面对科技创新的潮流,“互联网+”思维已不断渗入到高校基层党建工作的方方面面,高校党组织应该结合自身具体情况,与时俱进,创新探索出一条“互联网+”的党建之路。应立足基层党建为高校师生服务这一核心,创新运用“互联网+”思维抓好基层党建工作,积极构建基层党建信息化网络服务体系,形成“互联网+党建”的高校党建工作模式,以增强实用性为基础,提高思想宣传作用为目标,发挥党在互联网上的领航作用,为高校基层党建工作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本文系重庆市教育委员会2017年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新形势下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对策研究—基于重庆市高校的实证分析》的阶段性成果,编号:17SKS006)
(作者单位:西南政法大学)
(责任编辑 方 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