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害者心理是一种看待生活的惯常态度——对于生活中的万事,他们都自然而然地倾向于觉得自己吃亏或是被占了便宜。这种心理助长人在逆境中的无能为力感,让人认为“凡事都不赖我”。
受害者心理模式
受害者心理是一种看待生活的惯常态度——对于生活中的万事,他们都自然而然地倾向于觉得自己吃亏或是被占了便宜,例如“我没有错”“全世界都和我对着干”“没有什么可以帮我”。这种心理助长人在逆境中的无能为力感,让人认为“凡事都不赖我”。因为人类的状态和言行,都与他们的世界观保持一致,有这种心态的人就会表现为受害者。
每逢上课遇到学员迟到,毫无意外,90%以上学员的答案都是:堵车。这个理由和学员所处的城市无关,和学员的职级无关。并且,学员在讲“堵车”原因的时候都特别振振有词,声音铿锵有力,仿佛暗示,这是“迟到”的硬道理。
有意思的是,那些自称“因为堵车所以迟到”的学员第二天准保还会迟到,因为他们在事件中扮演的角色是“受害者”。
大凡受害者,特点都很鲜明。受害者往往会因别人的语言或行动而受到伤害,在事件中扮演的是无辜者的角色。一碰到不顺利的事,受害者就会抱怨,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把抱怨当成了改变现实的一种手段,却没有行动上的真正改变,因为在他们眼里,都是别人的责任。
还记得上海曾经发生毒校服事件,有记者采访一个小学生如何看待毒校服事件。这位小学生回答:“作为祖国的花朵,我认为我学习成绩一直上不去就是因为穿了这毒校服的原因。”
闻者无不放声大笑。
这里再举一个《红楼梦》的例子。
嫁给贾府富二代,成为姨娘,是《红楼梦》里众多丫头的梦想。但是,能实现这个梦想的屈指可数,赵姨娘就是其中之一。
然而,赵姨娘“成功”后,并没有享受到梦寐以求的待遇,获得应有的尊重,她的实际地位还比不上袭人、鸳鸯这些大丫头,贾母不喜欢她,奶奶们不亲近她,包括亲生女儿探春在内的姑娘们看不起她,就连丫鬟婆子也鄙视她。甚至,比三等丫头还“低贱”的优伶也敢合伙把她暴揍一顿。
而这一切,源于她始终像受害者一样生活。
赵姨娘骨子里是自卑的,这种自卑,造就了她的受害者心理。
因为总像受害者一样生活,所以,赵姨娘根本不懂得反思反省,总觉得都是别人在欺负自己,是别人错了,自己很无辜,然后理直气壮地要求别人改变,这样,对别人的理解、体谅和宽容变得稀缺,结果变成了不折不扣的施害者,而伤害对象也包括自己。
现实生活中,像赵姨娘一样的人心里,自己永远都是受害者,生活在别人的“歧视”里,别人的“伤害”里,生活对他们来说到处都是伤害、痛苦和无奈。
人们为什么会有受害者心理
没人会有意识地选择当受害者。人们大多无意识地陷入其中,因为受害者这种心理,会给生活带来很多便利。无论是待在舒适圈,麻痹自我,还是逃避责任,这种心理都能变成应对策略。
人们以受害者自居时所获得的关注、同情和时间,给了他们一种被认可的确定感,即他们本身做得很好,之所以没有成功,都是环境因素的问题。比如有的学生考试成绩不好,他并没有反思自己哪里需要努力,而是抱怨:“又考这么差,能怪我吗?谁叫我是差班的学生。学校肯定安排了最差的老师来教我们。班里很多人都不想学,总是闹哄哄的,上课时同桌还老讲话。想回到家里好好学吧,父母又天天吵架。可是我能有什么办法!”
受害者心理的养成,也源于一些未被回应的合理关注,由此,后天获得的无助随之产生。也许这个人在一段时间内有重复诉求,但是都被忽视。此时,抱怨是合理的,但是当此人意识到一切无济于事时,便不再会努力做出改变了。
如何走出“受害者”误区
从来没有哪一种标准,能适用于所有的情况。即便如此,针对被受害者心理所困扰的人群,也许如下方法,可以有效地帮助他们。
首先是审视自我,勇于担当。与受害者相反的角色是担当者。担当者在事件发生的时候一定是先看自己能够改变什么,因为他们认为能够改变自己的人就是自己。担当者会从检验自己的内心与行为开始评判事件,因为他一直是通过改变自己来改变周围的世界、周围的人。担当者一直在完善自己,包括对自己的观点、动机,对环境的反应、心态,等等。他知道无论环境如何,他都有选择的余地,以正面的、阳光的态度来面对。
其次是去适应环境,而不是总想着去改变它。《不抱怨的世界》一书曾说过,当一个人伤害你的时候,你不要想着怎样去报复他,实际上他在伤害你之前已经受到了很多很多的伤害。只有一个内心不太健全的人,一个心灵遭受着各种煎熬的人,才会无端地去伤害别人。这个时候如果你的气量足夠大的话,你看到他时就会生起一种怜悯和慈悲之心。
比尔·盖茨有个忠告,世界充满不公平,你不要想着去改造它,而是要去适应它。他还说,世界不会在意你的自尊,人们看到的只是你的成就,在你没有取得成就之前,切勿过分强调自己的尊严,因为尊严来自于实力。
其实,人行世上,或多或少总会遭遇一些挫折、不公甚至是伤害,这是生活的规律,重要的是,别总以受害者自居,因为沉溺在悲伤和仇恨里,快乐的阳光也就无法照进你的生活。
(《客户世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