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丹
教育戏剧是指借助于指导者使用有计划、有架构的教学策略,运用戏剧与剧场的技巧,以创作性戏剧、即兴演出等方式进行的教学。通过教育戏剧所提供的假想情境,参与者能体会与感悟现实生活中较难亲身经历的事件。在建构空间、入戏扮演、出戏对话、共同叙事、建立契约等活动过程中对剧中的人物与事件及其所处的境遇进行深入的思考与讨论,从而深入地去理解自我、他人与社会。我园开展教育戏剧课程已有4年,孩子们在教育戏剧中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自由自主的思考与表达,这让我联想到教研活动时习惯于沉默的老师们,是否能将教育戏剧引入到教研活动中,使沉默单一的教研活动更生动,更深入人心?
在一次教研活动中,我试图和教师一起探讨“环境与接纳”的议题。接纳幼儿,需要教师理解幼儿真正的需求,在此基础上做温润的环境的提供者和适宜活动的支持者。教师能否觉知到每一个与众不同的孩子、班级人文环境是否开放、集体生活中幼儿是否能真正被他人所接纳?这需要教师拥有敏锐的察觉力、开放的态度、同理心以及包容性等基本素养。这一主题,正好与教育戏剧“深入地去理解自我、他人与社会”高度一致,作为教研员的我,决定尝试使用教育戏剧体验式工作坊的方式展开本次教研活动。
我选择了故事《不会吼叫的小狮子》来开展此次活活动,故事讲述了“在一个以吼叫声的大小为评选狮王重要条件的狮群,有一只从不喜欢吼叫的小狮子。一天,它离开了狮群,只留下了一只被捆绑住的玩具熊”的故事。期望通过教育戏剧习式(策略)的架构,一步步解放习惯于不轻易流露真实情感与想法的成人,让他们在体验的情境下去思考和表达。
建构空间,走进故事
通常来说,一场教育戏剧工作坊活动,需要引导者通过适宜的习式架构戏剧过程、调动参与者参与、引发参与者思考并组织活动结束后的分享。引导者需要引发集体共同参与,推动戏剧情境向前发展。在教研活动中,“引导者”由教研活动的组织者担任,“参与者”即参与教研的老师们。
为了让参與者理解故事,切身体验戏剧中小狮子生活的环境与场景,更好地“入戏”,教育戏剧习式的第一步就是让参与者们走进故事,感受境遇。
1.引导者讲述故事,共同建构“狮群的领地”
“这群狮子住在离我们非常遥远的非洲大草原上。当然,在这片大草原上也有一些其他种类的动物,它们都很畏惧狮群,特别是在狮子们大声吼叫的时候。狮群在大草原上寻找了一块它们很喜欢的区域作为自己的领地,这片领地只有狮子可以出入,其他动物都必须离得远远的。这块领地应该是特别适宜狮群生活的。”引导者讲述故事开端后,请参与者展开想象,并运用场地内存在的物品或通过绘画画出一些关键物品布置戏剧场景,共同构建狮群的领地。
在参与者共同建构角色所生活的物理环境过程中,引导者需要提示大家注意故事的细节,诸如“原始的草原”“适合狮群”“任何其他动物不准靠近”等等。这种“不可协商”的“限制”有助于参与者理解和相信故事中的境遇,从而在故事的逻辑体系内进行思考。共同构建环境是一种“基于个体参与的集体创作”,它有两层意义:一是使大家认同角色所生活的环境,第二也能使每一个人都认识到这是自己与他人的想法协调后所达成的结果。
2.讨论并绘制狮群的标志
引导者继续讲述故事情节:“狮群在自己的领地边缘设置了一个狮群的标志,来警示其他的动物不要靠近。”引导者带领参与者讨论: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标志?然后请参与者分组绘画,将自己认为的标志画在一张大纸上。随后,引导者邀请各组展示并分享自己设计的狮群标志。
“标志”是狮群的种族文化的集中体现,参与者对标志细节的关注与解释让我们进一步的感知到“不可侵犯”“唯我独尊”的种族信仰,这同样为后来小狮子的格格不入作下铺垫。“标志”的形象越突出,戏剧的冲突就越为明显,张力就越大。
经过讨论,参与者认为狮群可能存在这样的文化:谁的爪子最锋利,粘上捕食动物的鲜血和获得的骨头最多,就象征着谁最厉害,尤其是能捕捉到大象的狮子最值得敬佩(图A);最厉害的狮子连火这一危险的东西都不害怕,狮王值得所有狮子环绕与尊敬(图B);狮王一定拥有最为锋利的牙齿,吼叫声能够将山石震碎、把所有种类的动物都踩到自己的爪子之下……
每一组的讨论与绘画都是集体创作的结果,这无形中让人感知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每个人都在互动时与环境及或环境中的人悄然发生着关系,这种关系可能是和谐的,也可能是是冲突的。
通过建构角色的生活空间和种族文化,参与者更加理解“环境”对生活于其中的个体的意义。戏剧中的个体是狮子,现实中的个体是指孩子。此刻,相信参与者心中更能理解教育环境、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对孩子的重要性。
营造情境,入戏故事
情境一:狮王大会
引导者讲述故事:“在狮群中有一个传统,每年它们都会将狮群集中在领地中央召开狮王大会,在会上它们会选出一个新的狮王。狮子们需要把自己去年最威风的一件事讲出来,谁的故事最厉害,谁就会被选作这一年新的狮王。”随后,引导者带领参与者讨论“狮群里的狮子们都会讲一些什么样的故事?”并请参与者扮演为“狮子们”集体入戏,讲述自己的精彩故事……
参与者进入情境,自然而然地在狮群文化的影响下去开始“争狮王”。她们积极表达着自己“我奔跑的速度最快”“去年一年我的猎物最多”“没人能够逃过我的眼睛”……参与者入戏为“狮子们”后,抛却了原有的教师角色,在“争狮王”的表达中,流露出积极的好胜心,使她们在工作中渴望成功、渴望得到认同的心情得到表达与抒发。同时,也感知了到他人的进取心。
情境二:焦急的狮妈妈
引导者入戏,开始表演。一只狮子妈妈匆匆忙忙地来到狮王大会的场地上,她非常着急地说:“我的孩子不见了。”狮子妈妈拿出自己孩子最喜欢玩的玩具熊,但那只熊被绳子紧紧地缠绕着。狮子妈妈提到,自己的宝贝不但不会吼叫,它的爪子也不够锋利。狮子妈妈请求狮群,帮助她找寻自己的孩子。
表演结束后,引导者带领参与者讨论“刚刚发生了什么事?小狮子为什么把自己的小熊玩具绑起来?小狮子为什么要离开?小狮子到哪里去了?
故事情节中第一次出现了问题,参与者们纷纷猜测:小狮子能够将最喜欢的玩具留下,意味着它对这个环境彻底的失望,想要彻底地决离;从紧紧缠绕的绳子来看,它当时内心一定非常痛苦;“不会吼叫”象征着它对环境的不适应、与所处环境的不相融合。这些讨论带领参与者走进小狮子的内心世界,虽然小狮子在故事中并未出现,但通过“缠绕的玩具熊”这一关键物件的信息,我们可以大胆去猜想它的主人是什么样的性格,经历过些什么。
情境三:小狮子的信
讨论结束后,引导者出示道具“小狮子的信”,念出上面内容:“我(小狮子)不喜欢也不会吼叫,同样,我不喜欢也不会讲那些故事。”引导者带领大家讨论“小狮子为什么不想回到狮群中去?其他的狮子们是如何看待这个小狮子的?”
通过分析,参与者们认识到这是一头有着自己想法与特点的小狮子,“不喜欢吼叫”并没有错误,由于与所处环境的文化不符,小狮子感到不被接纳,很痛苦。
情境四:狮王征求意见
狮王听了关于小狮子的情况后,征求狮群的意见应该如何对待这只小狮子。
在这个情节上,参与者面临了一个两难的境地:种族的历史传承与信仰和独特的个体之间的矛盾应该如何取舍?
在这样的矛盾冲突中,有些“狮子”試图冲破环境的束缚,决定带这头与众不同的小狮子回家,这意味着他们意识到环境的不包容且愿意为之改变;而有些“狮子”则一直强调“狮王是不会同意的,别的狮子也不会同意的……”象征着环境的规则对他们仍有较为强大的约束力。当“小狮子”对改变环境质疑时,入戏的“狮子们”纷纷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如“你可以选择不吼叫”“不是所有人都想当狮王,没关系的”“虽然我们不一样,我们也可以一起生活”……当入戏的“狮子们”说出这些思考时,他们内心已经对“环境与接纳”有了深入的思考和自己的理解,并意识到不合理的环境需要大家一起去改变。
思考与分享
戏剧活动结束后,大家共同回顾了刚刚经历的故事和故事中的每一个角色。老师们根据不同角色分成相应组别,小组围绕问题讨论并分享“它们为什么会有那样的选择和行为?”
在回顾与分析中,老师们尝试摆脱自己的原有价值观,从多个角度理性地分析每个角色,尝试去理解每一个不同的观点,以及这些观点背后的原因。
当引导者引导老师们结合自己生活、工作的经验时,老师们分享到:
每一个的表达都值得尊重和聆听。作为教师,我们想到的是和自己朝夕相处的那些孩子——谁说狮子一定要爱上吼叫?谁说“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如果他只是一个安静的孩子,静静地以他自己的方式生活并乐享其中,又何尝不好呢?同时,正如狮群的改变一样,我们需要反思:如果孩子不参与,是不是环境让其感到不够安全?是不是我们所营造的文化本就不适宜、不公平?每一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这就需要作为教师的我们,致力于为其提供温暖滋润的环境,在开放平等的空间中每一个孩子得以被看见,每一个孩子得以自在、自主、自由地成长。
在这次教研活动中,老师们在教育戏剧工作坊的模式下,通过对故事本身的思考与体会,进一步理解了“不同人群的不同立场”“具有个性化特点和发展需求的孩子”“环境与人的相互作用”的含义。通过这次教研,教师更能联系自身工作和生活实际,去共情孩子所生活的环境,反思自身思维与行为,为孩子营造更具接纳性的环境。
教育戏剧体验式工作坊的方式,使得教研不局限于“听”和“说”,而将教师时而置于故事之中——抛却自身固定角色的限制,大胆表达内心真切的想法与看法;时而处于事件之外——用自身的教育理念、经验为故事中人物遇到的问题出谋划策。在探寻人物角色的境遇的同时表达对故事的理解与认知,参与者一步步与故事融合,激发出自身对故事更深层次的理解。
更重要的是,活动不仅能使教师通过“入戏”展现真我,还可以与其日常生活和工作建立联系,促进教育教学工作和师幼互动的开展。教师将自己的所思所想与孩子们的所思所想结合起来,更有利于去看见孩子、理解孩子。相信这一次别开生面的教研活动,给每一位参与的教师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们这份记忆与体会或许会比一次简单教研或讲座来得更为刻骨铭心,更能帮助她们将理念真正融入于工作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