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海林 张文会 韩力
装备制造业是我国工业的“母机”,也是代表我国工业发展质量水平的关键领域。高端装备创新作为建设制造强国的重要的抓手,旨在提升我国装备工业质量,增强装备工业的实力,推动我国装备制造业迈向全球价值链的中高端。
纵观38 个工业行业,我国装备制造业整体保持较高质量水平。对此,我们曾做过量化指标分析,在装备业的八大行业中,运输设备、计算机通信设备等七个行业,质量发展水平在全部工业领域中排名前 9 位,仅金属制品行业排 第 15 位。
从“创新”指标看,在八大行业中,运输设备、仪器仪表、计算机通信设备等七大行业位居前 8 位,其较强的研发实力对装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形成了有力支撑。从“效益”指标看,除汽车和其它运输设备制造行业位居前列以外,其它六大行业均处于中游或下游水平;尤其是金属制品行业,由于产业升级步伐相对缓慢, 发展效益长期处于较低水平,效益指数仅排在第 30 位。从“速度”指标看,八大行业之间表现较为分化,其中,汽车、计算机通信设备、金属制品等行业增长速度较快,但通用设备、专用设备、其它运输设备等行业增长较为低迷。
但从发展速度看,装备制造业排位却相对滞后,通过量化分析,我们发现,在八大行业中, 通用设备、专用设备、仪器仪表三大行业排在倒数 10 位,其它五个行业也仅处于中下游水平。从发展速度的三大分类指标看, 呈现出以下特点:
一是“创新”指标。八大行业均排在 17 位之 后,尤其是仪器仪表和专用设备行业排在倒数 5 位,表明装备 制造业持续创新能力不强,甚至不及家具、纺织等行业。二是 “效益”指标。通用设备、专用设备、金属制品、仪器仪表等行业效益指数年均增速均为负;计算机通信设备、电气机械等行业尽管效益指标排名靠前,但效益指数年均增速均小于 2%, 远低于石油加工、钢铁、化纤制造等行业效益指数年均增速。 三是“速度”指标。通用设备、专用设备和其它运输设备行业年均增速排名中下游,拖累了装备制造业整体增速。
为此,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增强装备制造业持续创新能力。 “创新”是推动产业发展、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要素,提升装备制造业供给体系质量尤为重要。当前,我国装备制造业持续创新能力不强,制约了行业质量加快提升。未来应针对不同行业的发展阶段与特点,制定实施相应的创新路径。一方面, 对高技术船舶、邮轮、核电设备等我国技术研发环节相对缺失的领域,要加大政府科技投入力度;针对装备制造重点领域设立专项资金,大力引导社会资金和人才投入研发,积极引导和支持科研实力较强的装备制造企业创建工程技术研发中心,鼓励企业根据自身技术需求选择项目。另一方面,对汽车、高铁等我国已掌握关键技术的领域,要加强其与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的深度融合,推动关键设备和材料持续改进创新,加快形成高端、新兴产品。
第二,增强装备制造业持续盈利能力。我国通用设备、专用设备、金属制品等行业效益水平不高, 长此以往势必会降低行业的投资吸引力。未来,我国必须加快开发高附加值产品和新型制造工艺,增强装备制造企业的持续盈利能力。重点布局智能仪器仪表、高档数控机床等高端设备领域, 加快提升压缩机、阀门、机器人等中高端设备的设计制造技术, 持续推动节能减排新技术在传统装备生产中的开发应用,不断提升产品附加值。此外,应实施装备制造服务业示范工程,鼓励企业向服务型制造延伸,提升企业增值服务能力;建立和完善装备产品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引导企业积极对接国际标准,鼓励企业积极创建和培育高端装备自主品牌。
第三,增强装备制造上下游行业协同发展能力。我国装备制造行业之间存在發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尽管中下游行业质量发展水平高,但其对上中游行业发展的带动作用不强,产业间融合发展不充分,未来应注重增强装备制造行业间的协同发展能力。一方面,围绕高端装备发展的配套需求,巩固和提升基础工艺、基础材料、基础元器件等上中游行业的基础制造能力。另一方面,因地制宜推广“机器换人”试点示范应用, 同时注重总结浙江、广东、山东等省市在应用推广过程中的经验, 既要发挥“机器”的智能化作用,更要发挥“人”的关键创新能力,以满足我国装备制造行业之间协同发展的诉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