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仙宝
课前准备是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环节,是确保课堂教学时间和教学流程顺利进行的基础。然而,在教学实践中,部分教师在课前准备时往往进行场地划分和器材摆放工作后,便认为做好了课前准备。其实不然,许多教师忽视了一个重要的环节——“尝试”,即教师上课前对上课场地的大小和即将使用器材的轻重、多少等可行性的尝试性练习,以便判断其能否达到预设的教学目的,能否确保活动的安全,通过多次的试做与调整,最终达到预设教学目的的过程。
一、案例概述
活动内容:夹球跳比赛
活动对象:四年级
活动方法:在规定场地内,学生用双脚踝关节夹住一个篮球进行分组跳跃比赛。第一名学生从起点跳到终点后,需绕过终点的标志物再跳回起点,然后将球交给下一名学生,依次进行,用时少的小组获胜。
活动纪要:在组织第一个班级的教学时,学生出现了球夹不住、跳几步就掉球、篮球满地滚等现象,教学现场比较混乱,教学效果与课前预设相差甚远。课后,笔者亲自尝试练习并反复琢磨本堂课的问题所在,发现踝关节夹球不利于活动的开展。随后,笔者尝试了在小腿间、膝关节间、大腿间等部位的夹球练习,发现将球夹在膝关节之间最稳定。于是,在其他班级教学时,笔者就组织学生把球夹在膝关节之间进行比赛,最终学生动作协调、连贯,教学过程流畅,教学效果良好。
二、课前“尝试”的作用
1.有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
教师是以教学过程顺利完成作为课时教学目标设计的最终归宿。正如案例中所描述的,夹球跳游戏比赛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夹球跳游戏比赛,发展学生的跳跃能力和动作的协调性,提高学生学习的趣味性。由于学生踝关节夹不住篮球,就容易产生心理压力:连球都夹不住,怎么赢取比赛的胜利?同时,学生游戏过程中动作不连贯,发展动作协调性的目标也无法完成,但经过笔者“尝试”练习过后,上述问题迎刃而解,教学目标顺利达成。
2.有利于学习情绪的激发
学生的学习情绪在一定程度上会因为一个动作的成败而受影响。当获得成功时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会高涨,而当经过多次尝试都失败后,学生容易产生畏难情绪,不敢做动作。如,在一次进行“打龙尾”游戏时,笔者刚开始使用篮球作为“打”的器材,结果学生反映篮球砸到身体上有疼痛感,特别是男生“打”的时候,大多数女学都有恐惧心理。原本一个有趣的活动反而让学生畏首畏尾了。在随后几个班教学时,笔者将篮球改成了气排球,活动开展得比较顺利,学生活动时积极主动、情绪高涨。
3.有利于技术动作的掌握
学生技术动作的掌握遵循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违背这些原则,会导致学生做动作不标准、不漂亮,动作质量大打折扣。在进行“足球曲线运球”教学时,笔者使用塑料三角锥作为障碍物,以期达到让学生通过绕障碍物运球提高运球能力的目的。由于课前将障碍物摆放的间距过小,学生进行练习时,总是将障碍物碰倒。无奈之下,只好重新布置场地、摆放器材,不仅费时费力,学生的技术动作掌握也较差。吸取教训,在另一个班教学时,笔者课前对障碍物重新进行摆放,减少障碍物的同时,拉大障碍物的间距,学生运球瞬时变得流畅,大多数学生都能顺利运球绕过障碍物。
4.有利于减少安全事故
安全重于泰山,在上体育课时出现个别学生受伤的情况在所难免,但如果教学前进行必要的“尝试”,预设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安全问题,提前预防,就可以减少、避免学生受伤。如,三年级学生在进行“大象鼻子”游戏时,笔者直接用以前给高年级学生上课时的游戏方法,转5圈后跑向终点。结果第一组练习时就摔倒了6名学生,比赛不得不立即暂停。究竟让学生转几圈才不会摔倒呢?课后,笔者带着该问题进行了“尝试”,发现是3圈。于是,在之后的课堂上,笔者将转5圈改成了转3圈,游戏得以顺利开展,消除了学生摔倒受伤的安全隐患。
三、课前“尝试”的内容
1.“尝试”远度和高度
远度,是指器材摆放的远近程度。如,投掷打靶教学时,靶位太近达不到发展学生力量的教学目的,靶位太远学生则无法掷准,又会打击学生自信心。因此,需要学生在课前进行尝试性练习后,教师才能更合理地设置靶的位置。又如,进行面对面站位的投掷练习时,学生彼此间隔太近,存在安全隐患,间隔太远则需来回收捡器材,浪费练习时间。
高度,是指器材摆放的高度。如,跨障碍物练习,障碍物设置过低达不到练习效果,过高学生则会有心理障碍不敢跨越。又如,跨越式跳高,起始高度过低,容易消耗学生体力,且达不到提高的目的,但是过高则会导致部分学生跳不过去,自信心受到打击,降低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以上两点都需要教师课前进行“尝试”,并注意因班、因人制宜。
2.“尝试”时间
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指让学生完成规定动作或者活动所需时间。如,800m跑练习或者定向越野活动时,规定学生多少时间完成较为合适。另一种是指单位时间内,学生完成动作的次数。如,1min仰卧起坐或者30s俯卧撑,该年龄段的学生能完成多少个等。可以说,只有通过尝试,掌握学生完成任务的情况,教师才能很好地预测练习次数和完成时间,从而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
3.“尝试”大小
分为三种情况。第一种是器材的大小是否适合该年龄段的学生。如,呼啦圈的大小;用轮胎开展钻圈练习时,多大的轮胎适合该年龄段学生等。第二种是指场地的大小,需要教师事先尝试,然后进行调整。如,“捕鱼达人”的游戏,“鱼池”的大小要根据学生人数来确定。学生人数较多,场地需布置较大,否则学生在场地内不容易躲闪;学生人数较少,场地布置则不可过大,不然“扑鱼者”抓不到“一条鱼”,影响了学生参与游戏的积极性。又如,“定向运动”路线、范围的设置,要让学生能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需避免因任力设置较难而拖延上课时间,干扰教学秩序,这些都需要教师事先尝试后进行调整。第三种是器材的重量大小,即对所用体育器材轻重的尝试。如,铅球项目教学时,需要让学生明确适合自己投掷的铅球重量,如有部分学生力量较弱,无法使用铅球投掷,则可使用实心球代替。
4.“尝试”动作
在体育教学中,教师通常会将某项运动的某个技术动作向学生先进行完整示范后,再进行分解示范,以便让学生更好地了解整个动作的结构、顺序,从而形成正确的动作表象,并更好地模仿、掌握技术动作。因此,执教教师需要在课前对即将教学的技术动作进行演练。如,对着镜子一边做示范动作,一边自我观察、完善动作示范;或者用手机录制演练的视频,让同事评判示范动作的对错情况、规范程度及流畅程度,从而更好地改进技术动作,提高示范效果。
四、课前“尝试”的方式
1.正确“尝试”
正确“尝试”是指对正确的动作过程或规范的练习环节进行完整的尝试性练习。如,前滚翻时,由蹲撑开始,然后依次重心前移、两腿蹬直离地、屈膝、低头、含胸、提臀,依次经头、颈、背、腰、臀向前滚动,当滚至背部着垫时,迅速收腹屈膝,上体紧跟大腿团身抱膝成蹲立。对于体育运动来说,笔者建议教师更多地使用正确尝试,而平时体育课所使用的尝试方式也基本上属于正确尝试。
2.典型“尝试”
每一个运动项目在一个班级群体中都存在差异,有些学生某一项运动项目的技能掌握较好,但另一项运动项目的技能掌握较差。如,体形较胖的学生力量相对较大,投铅球相对容易,但跑步、技巧等方面相对就弱,而体型较瘦的学生则反之。教师需要根据上课内容,选择在该项上最弱或最强的学生尝试。如,学生面对面投擲垒球时,投掷距离的确定需要以投掷最远的学生来尝试,而跨障碍物练习时,障碍物的高度,或举哑铃时,哑铃的重量,都需要让运动能力相对较弱的学生来尝试。这样才能更好地进行分层练习,确保人人成功、处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