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波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备战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指示精神和总体战略部署,借助高校资源,提升冬奥会备战工作水平,清华大学和国家体育总局于2018年1月31日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在科技备战、人才培养、场馆利用、队伍共建、教育培训、国际交流等方面進行合作,积极探讨促进体育事业全面发展的新思路,谋求推动冰雪项目跨越式发展的新模式。
清华大学在北京冬奥会申办过程中就积极参与,学校成立了由党委书记陈旭任组长的冬奥工作领导小组,在场馆设计、科技支撑、人才培养、专项研究等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目前,清华大学北体育馆即将开工,将建成我国普通高校第一个标准冰球场,期待通过承接冬奥会训练任务,进一步推动冰雪运动开展、增加冰雪人口。因此,在今天的研讨会上,将汇报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清华大学正在为冬奥会和冬季运动开展所做的工作,二是清华大学未来在校园中开展冰雪运动的发展规划。
目前正在开展的工作包括4个方面:建筑规划、科技助力、人才培养和场馆建设。
第一,建筑规划主要由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和建筑设计院负责,与张家口市政府紧密合作,主持或参与了崇礼区总体规划、太子城冰雪小镇规划总体协调、崇礼雪场区旅游规划、相关场馆的大纲编制及场馆可持续课题研究等工作。
第二,科技助力主要由清华大学科研院负责,2017年12月26日,在科技部、北京冬奥组委的支持和指导下,由清华大学主办的“科技冬奥”专题会议在清华科技园隆重召开。清华大学公共安全研究院院长范维澄院士作为“科技部冬奥重点专项”的总协调人,将组织协调各方力量在冬奥会科学办赛关键技术、冬季项目运动训练与比赛关键技术、公共安全保障关键技术、全球影响传播和智慧观赛关键技术以及建设绿色智慧综合示范区等5大重点任务上进行科研攻关。
第三,人才培养主要由清华大学体育部负责,作为“跨界、跨项选材”的代表性人物,我国著名短跑运动员、清华大学体育部教师张培萌已借调冬季中心加盟钢架雪车项目,有望成为我国第一位同时参加夏季奥运会和冬季奥运会的运动员。清华大学体育部举办的“非全日制冬奥赛事管理专业硕士”项目已完成第一届招生,来自国家体育总局、冬奥组委、北京市体育局和河北省冬奥办的近50名管理骨干将进入清华大学进行为期2年的学习,其中包括冬奥会冠军赵宏博和张虹。
第四,场馆建设主要由清华大学基建处负责,清华大学冰上运动中心2017年已经奠基,2018年8月即将开工,计划于2021年清华大学110年校庆前竣工。这将是我国普通高校中第一块标准的冰球场地,可以承接北京冬奥会的训练任务,也可以作为国家队的训练基地。冰上运动中心的建成,对清华大学及周边地区开展冰上运动、增加冰雪人口必将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今后还将在科技备战、人才培养、场馆利用、队伍共建、教育培训等方面与冬季运动中心和冬奥组委进行更多的合作,充分发挥清华大学在人才、科技、场馆等多方面的综合优势,全面助力冬奥会的举办。
借助举办冬奥会的契机,未来几年冰上项目在清华大学的开展也将迎来最好历史机遇。冰上运动在清华有很好的传统,清华大学建校初期就开展了滑冰运动,1932年已成立了冰球队,1952年清华冰球队重新成立,直到1972年解散,20年间在北京市和全国的比赛中取得了优异成绩。由于没有室内冰场,每到冬天,朱自清先生曾经写下《荷塘月色》中的荷塘就成了滑冰爱好者的乐园,直到20世纪90年代,清华学生秋季学期最后两周体育课的教学内容都是在荷塘上滑冰。进入21世纪,清华大学成立了滑雪队,虽然由普通学生组成,也在北京和全国高校滑雪比赛中取得了佳绩,清华附中和清华附小的冰球队在全国也很有名气。2015年清华大学还建成了中国高校第一块仿真冰场。2021年冰上运动中心建成后,清华大学冰上运动的开展将迎来一个崭新的阶段。
目前,清华大学对冰上运动的规划主要包括课程建设、人才引进和高水平队等3个方面。
第一,在课程建设方面,速滑(含短道速滑)、花样滑冰(含队列滑)、冰球和冰壶等冰上项目都将列入体育课内容,这将大大丰富清华体育课程的门类,按照同时有2个班上课估算,每学期可开设30~40个班的冰上课程,可有600~800人选课,每年将增加1500人左右的冬季人口。
第二,人才引进主要是师资队伍建设,清华大学将从近期开始招聘冰上项目的师资力量,为将来开设冰上项目的课程、辅导师生进行课外锻炼、组织各类比赛以及高水平运动队训练做好人才储备。
第三,高水平运动队建设目前还未展开论证,从项目上看,短道速滑、花样滑冰、冰球和冰壶等4个冰上项目都有可能作为清华大学的高水平运动项目。这4个项目各有特点,有的适合在高校中开展,有的是我国的优势项目,有的在培养学生全面发展方面有独特的作用,因此,需要我们认真进行论证。在这方面,特别希望教育部能够给予相应的政策支持,尤其在建设高水平运动队项目的数量和招生人数上能够给与清华大学特殊政策,以支持清华大学冰上项目高水平运动队的建设,带动冰上运动在清华大学的普及和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