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欢
开学已经一周了,今天是星期五,我要对开学这一周班上孩子的表现进行一次总结。说是总结,其实就是鼓励他们做到更好。于是,我拿着“好孩子”卡走进了教室。
走进教室,我细数着手中的“课堂发言喜报”和“好孩子”卡,心想:这些“喜报”和“好孩子”卡会不会不够发,我的目的终究是想调动大多数孩子的积极性,让他们以更饱满的热情参与学校生活,热爱学习。
铃声响了,我还在思考:以什么样的方式和理由,让孩子们领到这张“喜报”或是“好孩子”卡。走上讲台的一瞬间,我突然产生了这样的想法:为什么不让他们自己决定是不是应该得到这份荣誉呢?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对这一周的工作进行总结,看看在这一周里,你们取得了哪些进步。”孩子们的眼睛睁得一个比一个大,他们早已看到了我手中的“喜报”和他们做梦都想得到的为数不多的“好孩子”卡。这时候每个人都在为自己祈祷,希望能得到开学以来的第一份礼物。
“首先,我们来看看在这一周里,哪些同学的课堂表现比较优秀,总是能认真听讲,积极发言。这里有八张喜报,是哪八名同学呢?”
“第一组,陈伯骏、徐泽通,第二组……”我如数家珍地将这些同学的名字一一点过,并发给他们每人一张“喜报”,每当听到别的同学被老师叫到讲台前,亲手接过老师手中的“喜报”时,其他孩子的眼睛里满是羡慕和期待。
发完了八张“喜报”,我郑重地说:“现在我们来发本学期第一次‘好孩子卡(其实在这之前,已经有个别同学得到了好孩子卡)。同学们都知道,学校考核一个班级,是以班级里的每一个成员的表现来定的。那么,在这一周里,如果你迟到过,或者在課堂上被老师点名批评过,或者做操时被值周生警告过……那么,你就不能得到这张好孩子卡。”教室里非常安静,只有那一双双期待的眼睛和正在回忆的大脑在转动着。
其实我说这些,并不想有意为难他们,我在想,即使我这么说,他们也会毫不客气地接过我手中的“好孩子”卡(以往都是这样)。说完,我拿着“好孩子”卡走下了讲台,来到了第一组。我拿起一张“好孩子”卡,卡上的“好孩子”三个字是那么吸引人,“好孩子”的笑脸是那么可爱。我走到了杨子辰的座位前,竖起手中的“好孩子”卡,他接了过去。一切都在同学们安静的注视中进行,有人已经情不自禁地站了起来。
我走到了杨子辰的同桌前,依然竖起手中的“好孩子”卡,她看着这张卡,迟疑了半天都没有伸手来接,几秒钟后,她很不好意思地说:“老师,我上课时被老师点名批评过。”我真诚地向她点了点头,收回了这张卡。
也许是她的诚实感染了其他孩子,后面一连几个孩子都没有接我手中的“好孩子卡”。我走到了宋艺凡面前,他走路、写字总是慢悠悠。我走过去时他的眼睛已经被泪水湿润过了,眼睛红红的,看了一眼“好孩子”卡,然后抬起头来,小声说:“老师,我做眼保健操时睁眼睛了。”一连几个孩子,表现出了我从未见过的诚实与勇气,我一下子被他们那纯洁的心灵震惊了。我收回了好孩子卡,“同学们,我要表扬刚才这几位同学,他们是最诚实的孩子。”说这话时,我都忍不住想给他们找个“诚实”的理由,让他们得到这张“好孩子”卡,我控制住了自己。“老师答应你们,这周的‘好孩子卡,我为你们留着,如果你们下周能改掉这周的坏习惯,老师答应你们,一定把这周的‘好孩子卡补发给你们。”我尽量让自己的声音让全班的每一个同学听到。
也许是我的真诚感动了他们,接下来的表扬,更是出乎我的意外。每当我走到一个孩子的面前时,他们都用期待而充满渴望的眼神注视着我手中的“好孩子”卡,数秒后又不约而同地摇摇头,告诉我,他们不能得到这份礼物的原因,每一个原因,都是那样直白、坦然,没有任何修饰,没有丝毫遮掩。我完全被他们的“自责”感动着,当初还怕不够发的念头,一下子让我觉得我不如这些可爱而诚实的孩子。
两个组过去了,我都没发出几张“好孩子”卡,到了第三组,我依然是走到每一个人身边竖起足以让他们在同学和家长面前炫耀的“好孩子”卡,当我走到祝怡然面前时,这个一向自信、大方、热情、能干、聪明的小干部,一下子不知所措,同学们的眼睛也一下子全都集中到了我俩身上,“老师会不会偏爱这个小干部”,“祝怡然会不会顾及自己在同学面前的威信,接过老师手中的‘好孩子卡呢?”所有的疑问一下子让班上的气氛严肃了许多,在大家猜测的几秒钟后,以祝怡然的摇头而得到了答案,她担任文体委员,一次放学没有按要求走路,被我叫去单独谈过一次话,可是这件事,也只有我和她知道啊,她完全没有必要这样“清高”。可是她确实这样做了,而且是那么坦然。
我走到了王嘉树的身边,一个上课听话、认真,下课活蹦乱跳的小伙子,看着我手中的“好孩子”卡,他的脸涨得通红,其实他完全有理由接过这份礼物,但是他没有,他的眼睛从我站到他跟前开始,都没有离开过“好孩子”卡,我想这张“好孩子”卡,也许早被他渴求的眼光看得“害羞”了。
可能是孩子们对“好孩子”卡的期待太高,又没有拿到,原本人人争夺的“好孩子”卡成为全班每个同学争取的对象,这时班上的每一个孩子由“对手”变成了“队友”,只要有一个“队友”拿到这张卡,对他们来说,都是胜利。只听到一个声音“拿上”,接着许多个声音一起喊出来“拿上啊”,王嘉树这才抬起头,看了我一眼,回过头去看了看身边的同学,还是没有拿。我没有强迫他说出为什么不拿这张“好孩子”卡的原因,我知道,这时,他的内心正在进行着一场激烈的较量,“得”与“失”在他的内心纠缠。
又过去了一个组,我的“好孩子”卡,没发出去几张。到了第四组,我来到了燕籽麟面前,一个大方、有思想但又有些腼腆的男孩。看着我手中的卡,他也在迟疑,这时又传来了其他同学的“助威”声,“拿上,拿上……”他摇了摇头,转过头对身边的同桌杨滨羽说:“你拿上吧!”其他同学的“助威”声,也一并为杨滨羽加油,杨滨羽看了看我,我点头示意她拿上,她终于接过了这张已经辗转十几个人的“好孩子”卡。看着自己的同伴得到了他们想得到的东西,全班同学鼓起了掌。我知道这掌声,不光是给杨滨羽的,也是给他们自己的。
结束了“好孩子”卡的“旅途”,一种从未有过的感动一次次地敲击着我的内心。多可爱的孩子啊!谁说他们处世不深,他们竟然能坦然地面对人生中的“得”与“失”;谁说他们人小鬼大,他们竟然能镇定自若地检讨自己的“优点”与“缺点”。我庆幸自己在上台之前有了这样一个主意,没有慌忙地公布受表扬名单,我更庆幸自己没有在表扬之前就贸然批评。
一切都让我在意外和惊喜中重新认识了这一群孩子。我并没有刻意让他们去自我检查,更没有想让他们“自责”到两眼湿润,小脸涨红。如果说有的话,那就是老师的信任和宽容了。是老师的信任增添了他们的勇气,是老师的真诚化解了他们的疑虑,是同伴的坦诚感化了他们的诚实。这些都是那么自然,没有刻意地雕琢,更没有彩排,但却是那么真实、感人。
谁拥有这样的孩子,谁都会被感动,谁又会说这些孩子不是“好孩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