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爱华
思想政治考试中,主观题的解答对于考生来说一直是难点,是影响成绩的关键。本文以2018年4月浙江省思想政治选考第37题为例,从细读材料、细审设问和细组答案三个方面分析如何提高答题的规范性,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试题呈现】
37.随着全面小康社会的来临,我国城乡居民对优质粮食的需求迅速增长;由于优质粮食生产、销售等方面的诸多困难,粮食供给一直存在优质品比率低的结构性问题。由此导致优质粮食价格上涨。基于此,我国从2017年开始实施“优质粮食工程”,通过中央财政投入、鼓励各级地方政府配套、支持优良品种开发、制定质量认定标准、畅通销售渠道、重点支持一批产粮大县、建立质量安全检验监测体系、产后服务体系等,提高优质粮食产品比率,为耕者谋利、为食者造福。
(1)从“影响价格的因素”的角度,说明优质粮食价格走高的原因。(3分)
(2)运用“国家财政”的相关知识,说明我国财政支持“优质粮食工程”对资源配置的意义。(5分)
参考答案:
(1)供求影响价格,当商品供不应求时价格就会上涨。目前我国优质粮食有效供给不足,而城乡居民需求增多,导致优质粮食价格走高。(2)国家财政具有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中央财政投入、鼓励各级地方政府配套,有利于弥补优质粮食生产所需资金的不足;财政支持优良品种开发、畅通销售渠道等引导各种资源向优质粮食生产集中,有利于促进农业生产资源的合理配置。
【精准对焦】
一、细读材料,全面提取信息的前提
选考试题主观题中,背景材料一般都有充分的信息显示。因此,材料要细读,读出主旨,读出层次,读出句与句间的联系。本题材料主旨为我国积极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以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材料明显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主要阐明我国优质粮食价格上涨的原因,在原因的描述中,分号前指出了我国城乡居民对优质粮食的需求迅速增长,分号后指出了优质粮食供给不足的问题。由此才得出优质粮食价格上涨的结论,两个原因相互作用才能发挥其对价格的影响,缺一不可。第二层次说明我国是如何通过实施“优质粮食工程”来合理配置农业生产资源的,主要从中央财政投入和支持优良品种开发来实现农业资源的合理配置。有的考生在答題中将两个层次内容混淆在一起,分析材料不全或是拼命抄材料,明显是对材料的解读不到位。
二、细审设问,规范组织答案的保障
审题是正确解题的关键,设问是研究背景材料的指明灯,是最重要的信息。命题者的意图、考查的知识范围、题目类型等都在设问中,只有在深刻理解“问什么”的前提下,才能知道“答什么”和“怎么答”。审设问要审清范围、审准角度,即准确定位问题指向的学科知识范围,准确把握问题的设问类型。本题第(1)问是问“原因”,“原因类”的设问应从因果关系角度由果溯因,很多考生却答成“体现了”“说明了”等;第(2)问是问“意义”,“意义类”的设问应从“意义指向的对象”角度作答,即“……有利于……”,遗憾的是很多考生答成了“措施”,或答成了“必要性”等。看似简单却失分严重的主要原因是对设问类型把握不准,导致答案偏离方向。
三、细组答案,稳妥获取高分的关键
主观题要想得高分,必须做到“内容”与“形式”的统一。这就要求考生在组织答案时,要做到术语规范、逻辑清晰、层次分明、表达精准。本题第(1)问参考答案内容中“供求影响价格,当商品供不应求时价格就会上涨”,但有些考生答成“供给影响价格”或“需求影响价格”都属于术语表达不准,逻辑关系不清,供给和需求相互作用才会对价格产生影响;有些考生则空洞说理,缺少对材料的实质性分析,既无逻辑又无例理结合分析。“目前我国优质粮食有效供给不足,而城乡居民需求增多,导致优质粮食价格走高。”有些考生答成“我国粮食供给不足,居民需求增长”,虽然层次分明,但语言表述不精准,我国是优质粮食有效供给不足,而不是粮食供给不足,居民是对优质粮食的需求增长,而不是普通的粮食;也有些考生整段地抄材料或用生活化的语言作答,且字迹潦草,无法辨认,难以评判。第(2)个设问类型属于“意义类”,不仅要指出“国家财政具有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还要结合材料具体分析财政对农业资源合理配置的意义,使用诸如“有利于”这样的关系代入词。有的考生将“配置”写成“配制”,意思完全曲解。在分析材料过程中,很多考生由于不理解财政是怎样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对“资源”和“配置”理解不到位,没有分析出财政是促进什么资源配置到什么领域中,造成失分。
总之,要培养学生规范答题的能力,必须在全面深刻理解学科知识的基础上细读材料,细审设问,细组答案,这样才能提高答案的精准性而获取高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