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正言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作为一项战略决策,并在《决定》中对党的领导和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之间的关系加以了明示。从内在关联上看,党的领导需要社会主义法治来辅助,社会主义法治也要在党的领导下推进完善。在全面依法治国的道路上,党的领导与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互为补充,相得益彰。
一、党的领导要以社会主义法治为诉求和依托
新时代党在履行执政职能时,要最大程度地为人民健康平安谋福祉,这事关党的领导地位的稳定性和长久性。在新时期中国特色主义制度完善过程中,党领导地位的突出體现表现在国家法治建设及法治体系的推进上。新时期面临的新任务,尤其在社会力量的统筹、社会关系及社会利益的调节分配、社会思潮的引领上,需要坚持党的先进性领导,以应对社会深刻变革下基于社会秩序及国家战略目标完成的挑战和要求。从根本上看,党的执政地位及执政能力重点反映在依法治国这一层面上,依法治国作为党领导及处理国家各种事务的基本准则,是我国政治制度保持优越性的主要指标。依法行政,打造亲清昌明的法治政府及法治国家,推进法治社会的深入实施,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政府,贯彻依法治国方略的应有之义。
我们党具备了一定的公权力,但如何正确运用公权力,使公权力得到约束和规范,需要共产党认真研究和对待,要做到这一点,依法执政是基本要求。依法治国作为共产党治国理政的基本方略,内在上也与党的领导地位要求紧密相关,党的领导能否体现法治的特征,就需要社会主义法治来加以体现及彰显。作为国家权力的执法者,要保障社会公共服务的完善供给,需要通过政府的公正的执法来实现,规范的政府执政行为,必然会体现在依法治国这一方略上。政府代表了党的意志和利益,社会人民权益的获取,也需要借助于党的领导来保证,以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为宗旨的党的领导原则,必然代表了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党的各项政策有序推进的诉求和依托。
二、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全过程要突出党的领导
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及全面依法治国的推进,不能仅仅停留于基本的顶层设计,还需要借助于党的领导来统揽及指挥。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内在要求之一就是坚持和贯彻党的领导这一方针,通过党的领导,对国家法治建设进行全面监督引导,确保人民的根本利益能够得到保障,社会大众的福祉能够得以维系。概言之,在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全过程中,党的领导不可或缺,应成为依法治国的题中之意。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需要突出党的领导的放大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通过党的领导,国家的法律规范及全民利益诉求能够最大程度地得到保障,由此而延伸出去的法律制定及完善工作,才能够有所放的。国家法律法规的实施,经由国家政权来加以完成,党对国家政权进行监督引导,从而在依法执政的同时,实现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更加科学完善。从根本上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进程的加深,要以党的领导作为基本的政治保障。其次,党的领导作用不仅显现在组织层面形式上,还更大程度地在思想引导层面上施加影响及作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需要全社会形成思想共识,而党通过思想引导和引领,可以使不同的意识形式得到归集及升华,使思想舆论趋于一致,在舆论导向更加趋同的基础上,对党和国家的各项事业能够在价值辨析及思想认同上不产生根本性分歧。党的思想理论建设常新,党员领导干部的思想意识形态也紧跟时代潮流,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社会氛围浓厚,所有这些都是党的领导及党坚持依法办事所带来的。第三,基于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道路上也离不开党组织的指导。也正是由于执政党这一时代烙印的存在,党员干部才能始终以党纪党章的规定为行事标准,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才会集中体现在依法治国基本方略上。
三、结语
在社会主义新时期条件下,党和国家始终如一地将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作为一项重点工作来抓,体现出新时代党的先进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互为表里,缺一不可,是相辅相成的内在关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需要以党的领导为依托,党的领导及党的先进性体现,更多地表现在社会主义法治上,两者是统一的内在关系。立足新时期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作为执政党,中国共产党要以全社会民众的利益诉求及福祉为工作出发点,使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进程更快更稳健。(作者单位为彰武县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