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道理不如讲故事

2018-05-14 14:40杨兵
陕西教育·综合版 2018年7期
关键词:聋人班会讲故事

杨兵

前些年“于丹《论语》心得”火遍大江南北,一时间妇孺皆知,掀起了一场方兴未艾的“《论语》热”。时至今日,对她讲解的内容有许多不同评价,但是从传播学的角度来说,于丹老师无疑是成功的。她有一个制胜的法宝,那就是将高深的“圣人之论”用一个个通俗易懂又内涵深远的小故事加以阐释,让人如饮清茶,如啜醇酒,让人真正感受到“道不远人”的魅力。

也许是做班主任的职业习惯,我听于丹老师的讲座时就想:“如果我的班会也能用几个恰到好处的故事将德育内涵蕴含其中,应该也能收到这样娓娓动听的效果吧!”因为从叙事学和接受学的角度分析,故事有引人入胜的情节,能吸引人的注意力;故事有生动典型的形象,能唤起人审美的愉悦;故事有自由解读的空间,可以激发人的想象力。

因此我在主题班会中主张“少谈大道理,多讲小故事”。

比如说我们都希望学生不仅“向善”,而且知道如何“行善”。但如何将善良的种子深深植入学生心灵呢?空洞的说教是无力的,机械的告诫是肤浅的。因此,我会不失时机地利用班会给学生讲两个聋人的故事。

第一个故事:

一个小女孩因为长得又矮又瘦而被排除在合唱团之外。小女孩躲在公园里伤心地流泪。她想:我可以在这里唱歌啊!于是,她就低声唱了起来。她唱了一支又一支,直到唱累了为止。

“唱得真好!”这时传来说话的声音,“谢谢你,小姑娘,你让我度过了一个愉快的下午。”说话的是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他说完后,站起来就走了。

小女孩第二天再去时,那老人还坐在原来的位置上,满脸慈祥地看着她微笑。小姑娘于是又唱了起来,老人聚精会神地听着,一副陶醉其中的样子,最后鼓掌说:“谢谢你,小姑娘,你唱得太棒了!”说完,他自顾自地走了。

这样过了许多年,小女孩长成了大姑娘,成了大姑娘的她长得美丽窈窕,而且是小城里有名的歌星。她忘不了公园里靠椅上那位慈祥的老人。一个冬日的下午,她特意到公园里寻找老人,但那儿只有一张长长的孤独的靠椅。“他死了,他聋了20多年了……”姑娘惊呆了。那个聚精会神聆听她唱歌并热情赞扬她的老人竟然是一个聋人!泪水溢满了姑娘的脸庞,流进她的心里……

第二个故事:

一个在他父亲和妹妹眼里是音乐白痴的小伙子,因拉小提琴的声音像是锯床腿而感到沮丧。

他不敢在家里练琴,便跑到小山上的林子里拉。可拉了一曲后又懊恼得流泪,他诅咒自己:“我真是个白痴,这辈子也别想拉好琴!”当他看到静坐在木椅上的一位老妇人时,更是抱歉,觉得自己拉出的难听的声音破坏了林中和谐的美,破坏了老人独享的幽静。他走上前去,正要道歉,老人却说:“是我打扰你了吗?小伙子。不过,我每天早晨都会在这儿坐一会儿。我猜想你一定拉得非常好,只可惜我的耳朵聋了。如果不介意我在场的话,请继续吧。也许我可以用心感受这美妙的音乐。”就这样,小伙子又鼓起勇气拉起来。当小伙子拉完曲子准备回家时,老人又说了一句:“真不错,我的心已经感受到了。谢谢你,小伙子!”

小伙子就这样练习了一段时间。直到有一天,小伙子的一曲《月光鸣奏曲》让专修音乐的妹妹大吃一惊,她追问哥哥是哪位名师指点他的,哥哥才说出每天早晨面对住在12号楼的那位“聋人”老妇人练琴的事。妹妹却惊叫了起来:“聋人?多么荒唐!她是音乐学院最有声望的教授。更重要的是,她曾是乐团的首席小提琴手!”

故事讲完之后,我说,这两位老人无论是装“聪明”,还是扮“聋”,他们都有一颗金子般的心,对身处逆境的人伸出援助之手,对自卑气馁的人致以热烈的掌声,而且是悄无声息的、发自内心的,这是高尚人格、高雅修养的表现。

我想这样跟学生讲什么是“善良”,要比说“要关心他人”更有感染力;这样跟学生说“善良的人应该怎么做”,要比说“要帮助别人”更有说服力!

德育故事的力量是巨大的,效果是显著的,可是班主任要想将这一方法用得得心应手,必须解决两个问题,一个是“讲什么”,另一个是“怎么讲”,为此还要作以下三个方面的准备:

一、积累素材。班主任应当有意识有目标地积累德育小故事,从报刊和网络上广泛收集。具体怎么做呢?最好建立专门的“德育故事”文件夹,并按故事的主题分类,见到一篇有价值的故事就马上复制粘贴,保存起来。但是这还不能完全叫做积累,积累必须是牢记在大脑里,需要的时候保证能够脱口而出。这就需要下工夫熟记,我的做法是每天背一个,读一遍用不了几分钟,读得多了就能将故事完整地复述下来。还需要注意的是记忆时一定不能遗漏细节,比如人物的姓名、语言、心理活动,包括一些重要的数字,因为这是保证故事能打动人说服人的关键。

二、訓练口才。讲故事也需要一些语言技巧,有些人有语言的天赋,对语言比较敏感,有良好的“语感”,讲起来绘声绘色,引人入胜。而有的人缺乏这种语言优势,讲故事像背书,精彩的故事也会变得如白开水一般无味,让听故事的人都替他着急。不幸的是,我就属于后者。于是每次开班会讲故事之前,我都会先打好腹稿,在脑海中将故事的每一步情节、每一处细节仔细排练几遍,包括语气动作都要揣摩一番,力求生动感人,万无一失。有过几次这样的经历之后,我发现自己慢慢地掌握了一些讲故事的诀窍,那就是语气、表情、动作要协调,三分讲七分演。渐渐地,学生越来越喜欢我讲的故事,越来越期待我开的班会。

三、选择时机。一个好的故事,必然体现了某个或某些人性的弱点或人性的优点,它的情节必然能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理性上的思考。而这些只有在学生已经有初步体现或强烈需求的情况下,才能发挥最佳的教育价值。班会不是“故事会”,班会要承担明确的德育目标,因此开什么样的班会,用什么样的故事,一定要选择最佳时机,这也叫做“教育契机”。

苏霍姆林斯基也说,任何一种教育,孩子在其中越少感觉到教育者的意图,其教育效果就越好。而那些德育故事远比枯燥的说教更具有教育魅力。

猜你喜欢
聋人班会讲故事
妈妈画上老年妆出席班会孩子落泪
聋人本科生研发翻译软件
浅谈如何发挥主题班会作用提高高中德育教育时效性
基于“互联网+”的聋人团队管理模式研究
探析聋人就业问题及对策
讲故事
微班会:管窥班会的现实与未来
听妈妈讲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