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岭铸就学子乡魂

2018-05-14 14:40杨光玮
陕西教育·综合版 2018年7期
关键词:秦岭世界遗产研究性

杨光玮

作为“世界遗产青少年教育基地”,西安交大阳光中学充分发掘和利用大秦岭丰富的自然资源,创新开发设计高中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世界遗产——大秦岭”主题三段式研究性学习,历经10年(2008年至今)的探索和实践,产生了良好的教育与社会效果。

一、课程背景——优秀传统文化传承

西安交大阳光中学选择“世界遗产——大秦岭”主题三段式研究性学习的实践,是一种基于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长远考虑。

秦岭,是“中华民族的父亲山”、中国大陆南北自然的分界岭,素有“南北植物荟萃、南北生物物种库”之美誉。秦岭沉淀了很多丰富的历史和人文景观,秦岭的山水和脚下的土地养育了万千生灵。

身居西安的中学生,他们的祖辈世世代代在这里生活,无论将来走向哪里,他们生命的根、文化基因会永远在这里。所以,在他们人生的青少年时代,有责任和义务去关注秦岭,了解秦岭的自然和文化,知晓所在城市的历史文化,了解家乡的山水资源,以便在今后的成长和发展中将之传承下去。

二、课程实施——“三段式”课程实践

学校制定了“西安交大阳光中学‘世界遗产——大秦岭主题三段式研究性学习方案”,作为高中必修课程,逐步组织实施。

第一阶段(高一第一学期):“感知大秦岭”。在教师的组织和引领下,学生在行政班开展初步感知大秦岭活动。具体的形式为,把课堂交给学生,充分发挥语文、政治、历史、地理、生物、化学、艺术等科代表作用,组建学生自主发展小组,通过学科代表和小组干部的带动,学生广泛搜集、整理和展示有关古城西安、关中地区以及大秦岭的资料。

第二阶段(高一第二学期):“实践大秦岭”。课程实施的基本做法:分选题走班。在学科教师指导下,学生以相同的课题方向(学科)成立课题组,组成课题班。主要任务是在第一段感知的基础上进行选题论证,“走班”参与学习与研究,并赴秦岭各个校外基地实践考察、调查,到校外学术指导中心进行参观、实验与研究等。

第三阶段(高二第一学期):“展示大秦岭”。学生按课题方向继续“走班”,课题组整理研究成果并展示。教师指导学生学会整理、分析和展示研究性学习课题成果,并进行结题评价。

三、课程创新——“基地+学校”模式

学校创新设计并实施了“学校+基地”校本课程模式,与秦岭有关单位签约共建实践基地6个,学术指导中心2个,利用社会资源丰富研究性学习课程实践。

1.建立秦岭校外实践基地

学校先后与陕西省秦岭野生濒危动物保护所、陕西楼观台道教文化展示区、国家中央公园——翠华山、西安关中民俗博物院等沿秦岭一线单位共建高中研究性学习实践基地。

2.进行秦岭实践考察

学生根据所选择参与的学科课题方向和研究内容,分别到翠华山国家级地质公园、陕西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柞水牛背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曲江农博园、楼观台国家森林公园、陕西省动物研究所、秦岭野生动物园等实践基地参观考察和体验。

3.邀请专家作报告和讲座

学校每学期邀请西安文理学院和西安交通大学教授为学生作专题报告,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激发了学生对大秦岭的研究热情。与此同时,校外基地也积极寻求与学校合作。秦岭实践基地之一的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在实施“优秀历史文化进校园活动”中,还专门安排民俗专家给学生作报告。学校累计邀请专家教授到校作报告13场,内容涉及浐灞地区早期人类、秦岭宗教、关中帝陵、秦岭自然资源与开发、关中儒学、西安城墙遗址保护、秦岭濒危动植物等内容。

4.与高校共建學术指导中心

在选择校外课程资源时,学校还考虑到理论与学术因素,与西安文理学院“西安秦岭保护研究中心”签约共建了“世界遗产——大秦岭”主题高中研究性学习学术指导中心,发挥该院的科研力量和科技资源优势,为学生的教育实践活动提供了平台。几年以来,每届高一参与研究性学习的化学学科班学生都会到该院的化工学院进行秦岭河流水质和矿物检测试验、分析研究。学校还与第四军医大学药学系签约共建了“高中生物与生命科学教育实践基地”,组织学生不定期参观学习,听取专家报告,拓展学习领域。

四、课程特色——教学实践模型

“世界遗产——大秦岭”主题三段式研究性学习校本课程实践模型,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1.“三段式”课程方案有效实施(详见82页“课程实施”内容)

2.“自主发展小组”创新课程组织形式

在研究性学习课程实施中,体现了学习的自主性、开放性、合作性、选择性和实践性。班级自主发展小组是基础与纽带,从行政班到学科班,小组的学生通过“选题走班”,由共同学科取向建立团队,有益于探究知识,碰撞思维,拓展延伸。

3.“多元化评价”创新课程评价方式

“世界遗产——大秦岭”主题研究性学习的评价,采取学生“自我评价”、课题组“组内互评”、“班级评价”和“结题总评”(终评)的多元化评价方式。

4.“项目导向学习”创新课程学习方法

“项目”即课题。大秦岭主题研究性学习课程学习方法的创新,主要是基于项目导向学习(PBL)教学模式的运用,即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解决为中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按6人组成一组,按照学科兴趣选择不同的项目(课题)“走班”学习与研究,课题组内分工协作,通过多种形式获取信息,形成问题解决方案,并以问题探讨和阶段成果展示的方式进行表达。

学生申报的课题按照学科分类形成六大学科方向。语文艺术民俗类,如“唐代诗人笔下的秦岭”、“唐宋诗词中的灞柳风光”、“诗佛王维在秦岭”;政治学科类,如“秦岭地区佛教及其影响”、“秦岭道教文化与老子”、“儒佛道与关中文化的联系”;历史学科类,如“秦始皇与秦岭”、“诸葛亮与蜀魏之战”、“秦岭和关中地区革命历史人物与革命遗址调查”;地理学科类,如“秦岭古栈道”、“秦岭的气候与农业”、“由翠华山天池看秦岭地质特点”;生物学科类,如“秦岭四宝及其保护”、“秦岭濒危保护动物——朱鹮”;化学学科类,如“秦岭美玉出蓝田”、“浐河水质调查”、“汤峪温泉微量元素分析”等。据统计,每届高中所申报的课题项目在48~55个,近六年来课题项目累计达300个以上。

五、课程效果——师生发展与社会影响

1.学生发展

“大秦岭主题研究性学习,让我知道了家乡许多人文历史,这些给了我巨大力量,我为家乡感到自豪。”

“研究性学习使我认识到了秦岭的魅力,增长了我的知识和见闻。学习到很多课本以外的知识,激发了学习兴趣,丰富了学习体验。”

“读一首小诗,品一段文字,赏一处美景,知一些常识……我们在极其轻松的方式中,了解了大秦岭,走进了大秦岭,并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可以让全世界人都知道大秦岭。”

大秦岭主题研究性学习通过主题引领、项目学习、课题研究、实践考察和开放式学习,运用学科及跨学科知识,让学生了解了秦岭的自然与人文价值,激发了探究兴趣,提高了主体意识,学会了思考与合作,体验到了学习的快乐,还建立起了对家乡山水的崇敬与热爱,树立起对秦岭自然和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培养了综合实践能力。学生撰写了277篇研究报告,网页制作、创意绘画等作品获得多种奖项。

2.教师成长

课程实施也促进了教师专业发展。在课程实践的几年里,我校高中教师51人(次)参与了课程教学与指导。教师从学科专业出发指导学生进行大秦岭主题研究性学习,将专业知识融入到跨学科知识中,使专业有所延伸,更新了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适应了课改的需要。

3.社会影响

“大秦岭”主题研究性学习校本课程的实践,引起了教育行政部门、西安地区高校、教育科研机构、民间学会、秦岭有关单位以及社会各界的关注。陕西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协会召开“2014年青少年遗产教育现场会”,会上总结和推广了学校的做法和经验。2017年3月,陕西省教育厅召开遗产教育专题会议,我校在会上交流了“世界遗产——大秦岭”主题研究性学习的创新性实践经验。陕西电视台等省市媒体先后进行报道。

猜你喜欢
秦岭世界遗产研究性
科学家发现秦岭金丝猴过冬秘笈
跟淘气章鱼巡游世界遗产
哪项世界遗产被 誉为“中华民族不 屈的脊梁”
什么是世界遗产
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 2020年将在福州举行
浅谈研究性学习在数列学习中的应用探究
大秦岭 东方的阿尔卑斯山
秦岭作证
关于“微型研究性学习”的实施初探
利用体育活动,开展数学研究性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