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英
高中阶段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养成和发展的重要阶段,此时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很大程度上将会影响学生的一生。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诸多领域中,学校教育是重中之重。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是德育的主战场,同样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阵地,在政治课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觀的教育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为高中教师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供了便利条件。借助政治课对高中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以此来坚定高中生群体树立正确的三观,促进学生人格健全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所以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显得尤为必要。那么,在当前我们的高中思想政治课上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状如何,什么样的方式更有效呢?我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总结了以下几点。
一是存在背诵“滚瓜烂熟”,应用“无所适从”现象。由于应试教育状况还未彻底改变,在“分数为王”观念的影响下,个别学生为了应付考试,追求高分,往往只注重知识点的背诵,忽视了老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对情感和价值观的教育。我带的学生几乎都能一字不落地熟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也能背诵高中政治教材中的知识点,但是让他们将两者结合起来理解,他们就显得力不从心。为了促进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我在2017年12月份新课内容基本结束之际,给高一新生布置了一个任务,让同学们根据高一政治所学的内容,总结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何在政治教材里体现,就此写一篇小论文。作业交上来后,我发现很多学生只能针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层面中的某个点在教材中找到一个内容与之对应,不能找出更多,也许是不愿意找,因为他们觉得这个与考试关系不大。
二是存在思潮“乱花迷眼”现象。当下,无论是在全球还是在国内,各种社会思潮风起云涌,互联网给学生带来巨大信息量的同时也冲击着他们的思想意识,稍有不慎就会让学生迷失自我,加之有的老师对各种社会思潮引导不够,有的老师自身对各种社会思潮分析和理解存在片面性,导致在教育过程中偏离了主旋律。
三是存在教与学“敷衍了事”现象。在高考“指挥棒”的作用下,老师和学生潜移默化地达成了“主次分明”的共识,得分的内容会重点加强,其他内容就不多考虑。有的政治教师缺乏责任感,认为只要把教材中的知识点讲完就行,学生今后的发展与自己无关,而且就算自己说了,学生也未必听自己的,所以干脆不说,或者草草地看一看。学生觉得对考试分数帮助不大,兴趣也就不足。
针对以上现象,作为政治课老师,我们需要深入反思,在以后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可从以下方面改进:
第一,教师应“打铁还需自身硬”,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在自身思想和行动上。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既是学生的学问之师,更是品行之师,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事业和人生选择。老师是学生的标杆,也是学生学习方向的领路人,要教好政治课,老师就必须热爱教育事业,热爱政治课。要在政治课堂上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老师就必须全面深入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且在思想上和行动上处处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只有这样,老师才会自然地、立体地影响学生,教育学生,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效仿老师的言行和人格,树立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相关意识。
第二,课堂要“百花齐放”,以多种形式向学生阐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老师要放下身段,把自己和学生放在平等的地位,允许学生辩论,老师只需要在辩论过程中掌握好方向,把控好节奏即可。政治课堂要不断加强理论与实践研究,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用师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思想政治工作,不要让学生总觉得思想政治课无聊、无意义。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课教育教学的主渠道作用,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头脑。增强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让学生“真学、真懂、真信、真用”。如讲到“新时代的劳动者”的课程内容时,我用多媒体播放了一段视频:“厉害了,我的国!”学生被我国目前拥有的高科技震撼到了,我适时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学们,观看了这段视频,你们能否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国家角度来理解下这段视频?”学生回答踊跃,我予以总结,这样既提升了学生学习此内容的兴趣,也完成了对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渗透,帮助学生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再如“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内容难度很大,政治性、思想性、科学性很强,如果照本宣科,学生很容易产生枯燥感,于是我在课堂上和学生分享阅读、经历和思考,最终引导学生深刻理解文化自信的意义。
高中时期是我们学生“三观”的形成时期,而“三观”的形成对今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所以,我们高中政治老师必须对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高度的责任感。必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现实生活相联系相结合,在实际生活中处处体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真正意义。多引入生活事件,全方位立体式唤起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情感认同,并且在实践中践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