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增禄
因春节休假原因,2月份股市交易时间仅有14个交易日,而正因交易日的减少使得当月大宗交易市场的成交额出现明显缩水,环比下降了53.42%。期间,A股市场虽然呈现出先抑后扬的V形走势,但发生在机构专用席位上的交易仍是卖出大于买入。
据Wind资讯数据统计,在2月份仅有的14个交易日内,两市共有306家公司发生大宗交易679次,累计成交19.78亿股,月内成交总金额247.88亿元,成交规模相比1月份的532.12亿元环比缩减了53.42%。从日均成交规模看,相较1月份22个交易日、日均24.19亿元的交易额,2月份14日交易日中日均成交额下降到了17.71亿元,下降比例达16.7%,充分反映出当月大宗交易市场的真实交易情况是偏冷的。
在个股成交价格变化上,卖方打折卖出的意愿是非常强烈的。月内679笔交易整体平均折价了4.45%,相比1月份4.25%的平均折价率有一定提升。统计数据显示,月内出现的折价交易中,2月份共有156笔以跌停的价格完成交易,占月内全部交易比重的22.97%,相比之下,1月份虽有303笔交易是在跌停的价格上完成,但占月内全部交易比重却仅有19.4%。
在折价卖出占比增多的同时,也意味着溢价卖出占比是在减少中。2月份,两市仅有99笔交易实现了溢价交易,仅占当月交易总数的14.58%,要知道,在1月份的1562笔大宗交易中,当时溢价成交的还有254笔,占比达16.26%。
虽然月内整体成交规模缩水明显,但仍有不少白马蓝筹股期间成交金额不菲。如2017年以来涨幅几近翻倍的中国平安在今年2月8日、9日和27日中,发生的6笔交易就累计成交金额高达33.19亿元,特别是2月27日一天就发生了4笔合计20.52亿元的交易。从当天买卖席位看,这几笔交易均发生在机构专用上。
2月份,中国平安的交易金额在大宗交易榜单中排名居首,而这或与1月29日的利好消息有關。中国平安1月29日发布公告称,集团旗下子公司平安健康医疗科技有限公司拟首次公开发行H股并在香港联合交易所有限公司主板上市,并于1月29日向香港联交所提交上市申请。有投行人士分析认为,中国平安分拆旗下互联网、科技子公司上市的举动,有助于提升中国平安整体的估值水平。理由是目前的中国平安估值体系中,只包含了保险、银行和投资这三块,尚未体现互联网及科技业务,一旦这些互联网、科技子公司都能独立上市,则市场给出的高估值将有利于提升集团公司的整体估值水平。
除中国平安外,2月份累计成交金额同样超过10亿元的还有青岛海尔。2月8日晚间,青岛海尔发布了股东权益变动的提示公告,公司接到股东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以下简称“GIC”)通知,GIC基于长期看好青岛海尔的未来发展,于2月8日通过大宗交易的方式增持了公司股票。与中国平安异曲同工的是,春节前有外媒报道,海尔计划在德国上市,将成为首个发行D股的中国企业。除了中国平安、青岛海尔外,阳光城、海康威视、歌尔股份等54家公司在2月份涉及的大宗交易金额也均超过亿元。
统计数据显示,2月份大宗交易市场中发生在机构专用席位中的交易是卖大于买。其中,买入交易中共出现了127笔交易,合计成交72.23亿元,机构专用席位卖出交易中出现143笔交易,合计成交达77.39亿元。从机构专用席位买进的公司所属行业分布看,房地产、保险、医药生物等板块涉及的公司较多。
观察2月份机构通过大宗交易进行买卖的公司,可以发现名单重合率颇高者多为白马蓝筹公司。除了前述的中国平安外,美的集团月内也发生了7笔大宗交易。从买入席位看,其中有3笔被机构专用席位接盘,但如果从卖出席位看,则7笔也全部来自于机构专用席位。
类似的还有海康威视,其在月内的4笔大宗交易,机构专用席位买进的2笔交易,合计金额就高达4.4亿元,但机构专用卖出的金额也不低,2笔交易合计达2.25亿元。
分析认为,2017年的A股市场“二八”分化甚至“一九”分化明显,价值投资已经逐渐成为市场的主流,类似中国平安、青岛海尔、海康卫视等大白马股不仅受到国内机构的增持,甚至也受到海外资金的青睐。如观察2017年以来的沪深港通活跃股中,这几只个股也均赫然排列居前,这也与大宗交易市场这些个股的活跃情况相呼应。
2018年,市场目前呈现出较为复杂的局面,机构通过大宗交易布局的策略也是多样化的。大宗交易中存在着蓝筹白马股的追涨和获利了结,存在着成长机会的调仓换股和提前布局,再结合近期市场的博弈,月内大宗交易呈现的特点也较为散乱,但整体而言,机构还是在围绕着相对景气的行业和个股进行排兵布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