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建议

2018-05-14 14:40雷守学
陕西教育·综合版 2018年7期
关键词:教学质量质量学校

雷守学

当前,教育工作应紧紧围绕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思想,不断完善教育政策体系,全力提升教育质量,推动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

1.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教育教学工作始终。

为谁办教育,办什么样的教育,怎样办教育,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不能回避的问题。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指出,要健全立德树人系统化落实机制,构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的德育体系,用好红色资源、自然资源、文化资源、体育资源、科技资源、国防资源的育人功能,培养新时期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就当前基础教育来说,要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爱国精神、坚定信念和顽强品质的新型建设者与接班人。要实施服务型管理,建立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三位一体”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的管理体系,提升教育管理水平,提高教育质量,办人民满意教育。要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不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广大师生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要让学生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在学生思想上打上社会主义烙印,培养出能够肩负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大任的时代新人。

2.推进县区、校际之间均衡发展,解决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整体提升办学水平。

现阶段,我国已进入新的发展时期,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我省教育目前发展情况,也不会超出这个整体判断,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与人民群众希望接受高质量教育愿望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因此,解决我省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提升办学质量,是我省教育教学工作必须面对的问题。解决这个问题,一是要改善师资管理模式,统筹教师资源配制。大胆探索学区制管理模式下的教师“县管校聘”制度,由县级机构编制部门会同教育、财政部门,按照师生比与班师比相结合的方式,核定县域内中小学教职员编制总量,教育行政部门在核定编制总量内,按照教育教学规模和教师队伍结构要求,统筹提出各学校教职员编制分配方案及动态调整意见,从管理体制入手,打破学校对教师的“一校所有制”,建立区域统筹的教师管理体制,实现教师由“单位人”向“系统人”转变。二是要制定区域教育教学质量监测评估标准、教学工作基本要求,划出教学工作、教育质量底线,定期对学校教学工作、教学质量进行考核评估,并将结果作为校长选拔任用的重要条件。三是要严格招生制度,规范办学行为。《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义务教育阶段不得设置重点学校和重点班。教育部门要据此科学制定区域内中小学招生政策,严格控制学校办学规模、招生范围。加大对薄弱学校和农村学校的支持力度,破解薄弱学校生源不足、優质学校规模过大难题,改变目前个别学校资源紧张而大部分资源闲置浪费的教育困境。四是要改进管理模式,试行学区化管理,探索集团化办学,采取委托管理、强校带弱校、学校联盟、九年一贯制等灵活多样的办学形式,使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得以解决。

3.完善评价诊改和质量监控体系,推动教育教学质量提升。

《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指出,要建立健全教育评价制度,建立贯通大中小幼的教育质量监测评估制度,以及标准健全、目标分层、多级评价、多元参与、学段完整的教育质量监测评估体系,健全第三方评价机制,增强评价的专业性、独立性和客观性。由此看出,在目前教育发展的新形势下,建立教育质量评估监测体系,对教育教学工作来说必不可少。

针对目前区域、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评价诊改不得力、不到位现象,教育部门应建立、完善教育教学评价诊改和质量监控机制。一是建立区域教育质量标准,为教育质量监控确立基本标杆。提升教育质量,首先需要有明确的质量标准,教育行政部门应在参考国家层面已经出台的《教育部关于推进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的意见》《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指标框架(试行)》基础上,制定适应区域发展需要和教育发展实际的教育质量标准,以推动基础教育质量提升。二是建立区域中小学教育质量监控中心,健全和完善中小学教学质量与测量评价体系,促进教学工作良性发展。加强教情、学情全过程动态分析,重视形成性、诊断性动态教学质量监控,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管理中的分析诊断作用,使区域教学质量监控科学化。三是探索建立“以县为主”质量保障体系。进一步明确县区一级政府、教育行政部门、教研部门等在质量保障体系中的职责,把“以县为主”管理体制改革的重心及时转移到质量保障方面。要在组织领导、制度建设、规划布局、队伍建设、经费投入等方面,以质量保障为中心,进行专门规划和部署,大胆改革。在课程设置、教学常规、考试评价管理、教学支撑体系等方面提出具体规定,把质量要求落实到每一所学校,落实到教学工作的每一个环节,切实保障每一所学校、每一个教师的教学都能达到教育部门规定的质量标准。四是完善教育质量奖惩机制。要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分层建立教育教学质量奖惩制度,定期召开教育质量分析总结会,研究学科教学现状,提出学科教学改进措施,对成绩突出的学区、学校和教师进行表彰奖励。要推行教学质量问责制,把教育教学质量作为校长考核任用和教师职称评聘、评优选模的重要依据。五是要求学校要建立质量评估监控和教学工作诊改机制,通过质量监控和工作诊改,培植学校内生力量,实现质量自我保证、工作自行督促、学校自主发展。在构建质量监控制度机制时,要“关注每一个质量生成主体,不仅关注‘面或‘点的内部工作机制的建构,而且将‘面与‘点融为一体,从强化‘点的有效教学能力出发,促进‘面上的结构优化”。正如教育部部长陈宝生所言,每所学校都要“从一堂课、一张试卷、一门课程开始,构建起完整的、有效的、规范的质量监控制度”。六是坚持问题导向与目标导向相结合,强化专业视导评价。在明确质量标准之后,教育部门应完善和建立多级评价、多元参与的教育质量监测评估体系,健全第三方评价机制,增强评价的专业性、独立性和客观性,同时要创新视导评估方式,充分发挥专业支持部门或团队的作用,定期对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进行视导评估诊断,了解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发展情况,发现教育教学存在的问题,对学校提出改进建议,促其限期整改。

4.建立新时期教学工作基本规范,实施精细化管理,推进基于信息技术和网络环境的课堂教学改革。

调研发现,当前,我省中小学教学工作存在三个不可忽视的问题。一是“重改革轻规范”,导致教育教学工作失去了基本规范,陷入了一种“无依无靠”的尴尬境地。二是学校教学管理较为粗放,制度上不够科学,管理上不够规范,过程上不够精细,导致教师教学工作不认真、不细致、不达标。三是教师课堂教学实施能力不够,教学方式方法落后,导致课堂教学效率低下。在教育改革不断加快和课程改革不断深化的新常态下,要解决这三个问题,就必须建立起适应教育发展要求的教学工作基本规范,实施精细化管理,进行基于信息技术和网络环境的课堂教学改革。一是制定教学工作基本规范,切实加强教学常规管理。县区、学校要制定教学设计、课堂教学、作业布置与批改、课后辅导、教学评价等环节的基本规范,以及教学工作监督、指导、反馈和矫正制度,不断规范和优化教学过程。要加强教学计划管理,精心组织教学活动。要根据学生认知特点科学设置作业,把握好作业的质、量、度,校内作业尽量做到当堂完成,家庭作业必须符合相关规定。二是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县区、学校要组织专业力量,定期开展课堂观察、专题研究、教学论坛、集体备课、案例剖析等教学研究活动,深层次推动课堂结构和教学方式改革,探索适合校情、符合学生实际、体现学科特点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方法,努力做到学在课堂、练在课堂、巩固在课堂、提高在课堂,摒弃华而不实的课堂教学,确保教学目标落到实处。三是明确校长责任,提高校长课程领导力。要求校长要确立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积极、深入开展教学研究,善于把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转化为学校的教学管理制度和行为,转化为教师的教学行为。明确校长是学校教学工作的第一责任人,要深入课堂教学第一线,了解教学实情,研究和分析课堂教学中的主要问题。四是推进基于现代技术和网络环境的教学改革。信息技术的运用和基于网络环境的教学,代表着先进的教育改革方向,是提高教育质量新的增长点。要高度重视技术应用对转变中小学教学形态的重大意义,在中小学普及现代教育技术,通过转变技术方式,突破传统教学限制,丰富教学内涵,提高教学效率。要特别重视把现代信息技术和教育教学进行深度融合,要积极探索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的教学方式,构建师生学习共同体,在师生学习共同体中通过教师的引导、师生的互动和学生之间的合作,来实现教育目标。要改革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把重点放在鼓励和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式学习上来。五是实施精细化管理,进一步增强教学管理效能。进一步细化、完善包括教学常规、学习常规、教师考核、学业评价等一系列规章制度。下移教学管理重心,对备课、上课、作业、检测、辅导、教研等各环节要狠抓落实,重细节、重过程、重落实、重质量、重效果,从常规起步,由细节做起,向精致迈进,增强管理效能,提高教学质量。

5.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设步伐,为教育教学质量提升搭建战略平台。

在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办好网络教育和继续教育,加快建设学习型社会,大力提高国民素质。《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指出要积极发展“互联网+教育”,进一步改善学校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推进数字教育资源开放共享,发展现代远程教育和在线教育。十九大会议召开时,十九大代表、教育部副部长杜占元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说,教育信息化必将带来教育理念的创新和教学模式的深刻革命,必将成为促进教育公平和提高教育质量的有效手段,必将成为泛在学习环境和全民终身学习的有力支撑,必将带来教育科學决策和综合治理能力的大幅提高。这一系列重大事件都表明,基于互联网的教育信息化建设已经成为中国教育发展的战略重点。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建议教育部门、学校要抢占先机,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设步伐,为教育教学质量提升搭建战略平台。一是要求教师把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实践深度融合。围绕解决教学实践面临的问题,努力通过信息技术手段提供有效、可行的解决方案。通过将信息技术引入教与学的全方位和全过程,实现以信息化引领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创新,发挥在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的支撑与引领作用。要在中小学课堂教学中全面应用信息技术,确保各学科、各学段、各课时应用全覆盖。特别要加快信息技术在体育、音乐、美术、艺术、综合实践等薄弱学科中的广泛应用,实现信息化教学全面普及。二是坚持把应用驱动作为推进教育信息化的基本方针。以应用为导向,重点推进省厅提出的“班班用、堂堂用、人人用”这“三个用”,实现从少数人应用到广大师生普遍应用,从课外应用到课堂教学主战场应用,从展示性应用到日常性教学应用,逐步形成普惠效应。三是构建信息化条件下的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基于信息技术的新型教学模式,加强对学习者认知和学习行为规律的研究,养成师生数字化教与学的习惯,实施因材施教、个性化学习的新型教学组织方式。四是重塑教学评价和教学管理方式,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跟踪监测教学全过程,开展学情分析和学习诊断,精准评估教学和学习效果,变结果导向的“单一”评价为综合性、过程性的“多维度”评价,由仅注重知识传授向更加注重能力素质培养转变。

6.加强三支队伍建设,整体提升教育发展核心竞争力。

队伍建设是教育工作永恒主题。当前,要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一是加强校长队伍建设,提高管理育人水平。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升教学质量,关键是建立一支办学理念先进、懂教学、会管理、重质量的校长队伍。按照教育部中小学校长专业标准要求,建立和完善校长培养和选拔任用机制,制定中小学校长培养和选拔计划,做好校长的选拔、培养、管理、考评工作,定期组织开展优秀校长评选活动。同时,要有计划地组织好学校管理者的专业培训,不断提高学校校长指导教学、管理教学、服务教学的能力水平。二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课程实施水平。制定教师队伍建设规划,并结合教师队伍的现状,分层、分项进行培训,提高教师课程建构力、实施力,突出教师学科核心素养开发能力、学科教学策略、教学研究能力的培养与提高。按照省教育厅关于我省“三级三类”教师骨干体系建设总体要求,制定和完善市、县骨干体系建设的三年或五年规划、实施方案、认定与管理办法等,做到类别规范、目标明确、要求具体、措施可行。要千方百计优化教师队伍结构,教育部门要依据国家有关规定,对本辖区中小学教师队伍的结构状况进行全面细致的调查研究,明确问题与成因及其解决对策,积极争取政府和有关部门的支持,尽快解决青年教师比例过低、教师数量严重不足、专业不对口、职称结构不合理等突出问题,为学校教育教学提供保证。三是加强教研员队伍建设。教研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管理体制下的一个特殊职业,是学校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的指导者和引领者。调研发现,我省教研队伍整体素质偏低,不能适应教育快速发展的要求。强化教研队伍建设,充分发挥教科研机构和教研员在基础教育改革发展中的科研先导和学科引领作用刻不容缓。第一,要按照陕西省教育厅关于标准化教研室评估标准相关要求,优化教研队伍结构,严把教研员入口关,选拔德才兼备的名优教师充实教研队伍。也可以从省市级名优教师中选聘一部分兼职教研员,建立专兼职结合的教研队伍。第二,要列支专项经费,强化教研员培训工作,让教研员定期接受优质高端专业培训,使他们真正成为教育科研的领头雁,教学改革的排头兵。第三,加强学校教科室建设,壮大科研型教师队伍。大胆改革学校教科室和教研组工作,创新教研活动,做到常规活动不走样,创新活动有特色,把学校的教研教改项目和课堂教学改革作为教研工作的重点,发挥教研对教育教学的引领与服务功能。要对教师进行教科研专题培训,强化教师的科研兴教意识,掌握教育科研的基本常识和方法,提高教师的教科研素养,鼓励教师走科研成长之路。

猜你喜欢
教学质量质量学校
提高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质量对策探讨
二年级下册期末质量检测(一)
谈如何提高初中历史线上直播的教学质量
学校推介
睡个好觉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