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晓玲 谢力
根据省委开展“大学习、大调研、大抓落实”的要求,日前,省林业厅办公室人员组成调研组,围绕林业如何助推乡村振兴主题,赴龙泉市宝溪乡溪头村开展调研。调研组住农家、访农户,现场考察村基本情况和发展历程,体会颇深,感想良多。
溪头的实践,既有独特性,也有典型性和代表性,是一只非常值得认真解剖的“麻雀”。通过蹲点调研,我们掌握了鲜活的第一手资料,为谋划林业如何助推乡村振兴提供了很好的决策依据和现实案例。
概况:大林区县里的小山村
龙泉,是浙江名副其实的大林区县(市),自古以来都是浙江重要的木材出产地,曾经,全省出产的木头中每4根就有1根来自龙泉。溪头村则位于龙泉市西陲,处于浙闽边界,距市区尚有62公里,途中还需借道福建蒲城县才能到达,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大林区里的小山村。
全村下辖2个自然村,共有281户,998人(女性516人、男性482人),高中以上学历201人,人均年收入1.93万元。全村土地面积1.26万亩,林地面积占80%以上,森林覆盖率达80.7%。森林资源丰富,有古树名木33株、古树群1处,建有以红豆树、南方红豆杉、南酸枣等珍贵树种为主的彩色健康森林基地400余亩。依托丰富的林业资源,近年来大力发展青瓷烧制、森林旅游、山茶油、食用菌等主导产业,先后成立灵芝、黑木耳、高山油茶、高山野生茶等6家专业合作社,全村共有农(林)家乐民宿经营体24家,餐位数2000多个,年接待游客近10万人次,营业收入超过1500万元。按照当地政府“生态环境共享绿色、生态村貌错落有致、生态产业助农增收、生态文化古朴悠久、生态旅游兴乡富民”的思路,积极发挥自身优势,多措并举,大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和乡村治理。先后荣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浙江最美村庄”“浙江省生态文化基地”“绿化示范村”等荣誉。2018年已申报“全国生态文化村”和“省森林人家特色村”。
优势:绿色禀赋孕育青色文化
溪头村位于龙泉市大后方的披云山脚下,具有得天独厚的绿色禀赋。披云山高耸入云,森林植被、珍稀动物、奇峰异石等自然景观资源丰富,目前龙泉市政府已正式启动开发,溪头村就处于其辐射带动的核心区域。龙泉又是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还是森林健康养生的宝地,据测定,龙泉市常年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99.7%,PM2.5年均值仅23微克/立方米,已连续3年蝉联全省第一。处于龙泉腹地的溪头村,更是占有这些自然优势,境内有南方红豆杉、凹叶厚朴等国家和省级保护植物10余种,黑麂、黄腹角雉等国家级保护动物20余种,且基础设施较好,有一定的知名度,比較优势大,未来发展森林休闲旅游预期强劲。
正是这一优厚的绿色禀赋,使龙泉尤其是宝溪,蕴藏和形成了特有的瓷土资源和烧窑薪柴,孕育出流传千年灿烂的青瓷文化。加上三省交界的地理位置,使宝溪成为古时龙泉青瓷的主要制造地,直到如今仍有12支保存完好的古龙窑,目前龙泉全市生产青瓷的瓷土60%来自宝溪。作为中国瓷的重要一部分,龙泉青瓷从来都是中国文化的符号之一,也是国际交流的重器。溪头村深入挖掘这一独特的地域文化,让一个个青色精灵,在工匠们的精雕细琢中浴火重生,开发出“不灭窑火”这一文化传承项目,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青瓷研究者、爱好者和游客参与。
利用丰富的竹子资源,2013年,“在溪头”国际竹建筑双年展在溪头村举办。美国、意大利等8个国家的11位顶级设计师,凭借高超的技艺和来自于青瓷的灵感及独特理解,在这最偏僻的山乡,以最乡土的材料,用最前卫的线条,作出了最世界的表达。如今,16幢造型独特的竹建筑静静伫立在溪头村,完美融入那方山水,成为一道充满国际范的靓丽风景。他们诉说着家乡的青山故事,表达着人与自然和谐的理念,成为溪头村连接世界的桥梁。
随着国内旅游正在由粗浅的猎奇观光游逐步向深度休闲游转变,游客文化体验需求与日俱增,文化要素在旅游产业中的比重愈来愈大,为溪头村的森林旅游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如果把溪头的万亩森林、乡野农舍比作一张白纸,那么青瓷文化就是那支神奇的画笔,如何在这张白纸上画出溪头特有的韵味,将成为今后发展的重要课题。
感受:乡村振兴需要优秀的基层带头人
走进溪头,一路前行,我们看到的是粉墙黛瓦的整洁农舍、清幽静谧的乡间村道、红锦鲤游弋的潺潺溪流、青瓷片装饰的沟渠院墙、绿叶红花的荷花池头、吱吱呀呀的古老水车、文艺范十足的特色民宿。走访中我们了解到,溪头村近年来的快速发展和变化,离不开有一位村民信赖的好支书的付出和带领。
溪头村现任党支部书记曾志华,是一位优秀的年轻基层干部,2017年全省10位新农村带头人“金牛奖”获得者之一。他既是溪头村建设发展的带头人,也是青瓷烧制传统工艺非遗传承人,还是创业致富能手和一名来自基层的乡村规划专家,具备长远眼光,也熟谙实现路径,做群众工作更有独到的一套。从2009年担任村委主任,再到2014年起担任村支书以来,立足实际、一心为民,全力带领村民因地制宜、挖掘文化、整治村庄、增收致富。仅从2017年换届时本人主动让贤却又“被迫”当选一事,就可以看出他在党员和村民心目中的分量。
在与村民的交谈中,我们听到这样几个小故事:
第一件:拆违治污。谁都知道这是块难啃的硬骨头,曾志华却连用三招很快使工作有了起色,3万多平方米的违建棚户区迅速拆除。第一招:干部带头。“当干部就要肯吃亏、会吃亏。”这是曾志华常挂在嘴边的话。他立下规矩、排出拆违顺序:书记、村长家先拆,后党员干部,再后村民。第二招:公开透明。建立拆违情况明细账,任何人可以随时查阅,群众相互监督,体现公平。第三招:就事论事。曾志华戏称:“群众工作做得好不好,就看你‘吵架水平怎么样。”这是做群众工作的基本功。
第二件:引渠入村,营造生态美景。来到溪头村,最吸引游客的,是环绕全村、流经每家每户门口的清澈溪流和自由自在畅游其间的瓯江彩鲤。这是利用雨污分流工程,引渠入村,由下水道改造而成的,溪中放生的红锦鲤有上千条。水清了、鱼欢了,但如何让此美景保持长久、鱼儿不被偷捕又是个难题。对此曾志华采取了村民自治的办法,做好规矩,重罚“破坏者”;重塑民俗,增加“保护者”。把保护环境写进“乡规民约”,并通过开展彩鲤放生祈福活动,使放生和保护溪鱼成为全村人报告喜事、寄托幸福希望等主观愿望的最好载体。一堵一疏,把管理者的意志变成了村民的自觉行为。
第三件:重燃“不灭窑火”。这既是发展产业的路子,也寄寓着村民的生活越来越兴旺。凭借溪头曾是龙泉青瓷传统烧制地的文化底蕴,创办“不灭窑火”项目,通过自身影响力,带领村民摸索出一条注重文化体验、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致富路。2015年10月,曾经封停了16年的古龙窑重新燃起火苗,通过项目带动,开窑当天就呈现出百张餐桌同迎客的盛景。仅2017年五一期间,就有3.7万人慕名来溪头村游玩,日游览人次达到8000人次。
第四件:不搬不抄,走自己的路。我们在溪头走访,发现整体环境布局优美,各类民宿鳞次栉比、井然有序,但唯独没有那种小资情调浓厚的高端民宿。“我非常反对村里边搞那种一晚动不动就要一两千的高端民宿。”曾志华说,“民宿产业最重要的是打牢基础,根据自身实际,量入而出,只有实实在在赚到钱了,才能做得下去。”亲民的价格也是溪头民宿火爆的重要原因。溪头村正是这样因地制宜地来制定全村发展规划,作出符合自身实际的未来选择。在他的感召下,村里已有20户近100位长期在外打拼的乡贤能人回归故里,返乡创业。长期在云南经营皮鞋生意的金朝军,两年前在曾志华的动员下,兄妹6人一同返乡重拾祖传的“玩泥巴”手艺,复烧“金品古龙窑”,并创办古窑里青瓷文化体验式民宿,2017年一年营业额就达265万元。
从思想理念,到发展眼光;从乡村治理,到壮大产业,一个乡、一个村,需要有好的带头人。这个带头人要站得正、看得远;既要有自己的生存之道,也要有带领大家的宽阔胸怀;既要有家乡情、创业心,也要能文能武、有实操手段。有了这样的带头人,才能让乡村有更好的发展未来。
短板:缺乏人才、发展空间和潜力尚未充分挖掘
调研中我们发现,虽然近年来溪头的发展有目共睹,但尚有明显的不足,也有很大的空间和潜力没有挖掘。从总体上看,溪头村2017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只有全市的平均水平,与全省的2.5万元相比差距更大,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具体不足表现在:
集体发展的骨干团队人才短缺。从调研了解到,虽然溪头村有一位既有思想思路,又有实操能力的好带头人,但村集体队伍中其他成员能力水平差距较大。不仅在发展谋划上,即使在语言表达、沟通交流、执行能力等方面都比较欠缺,形不成“一个好汉三个帮”的局面,致使团队力量体现不足,要快速发展改进,缺乏后劲,这也是乡村发展中普遍遇到的现实瓶颈问题。千秋基业,人才为先,加快培养农村创业人才,是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重中之重。
森林资源优势发挥不够充分。溪头村森林资源丰富,但依托这些资源开展的森林休闲旅游、林下经济发展等项目比较单一,拓展的空间还很大。如可以整体策划设计符合不同群体、不同层次需求的乡村体验活动;利用山地资源开发户外登山、攀岩、骑行、康养等项目;开展动植物保护知识传播、宣传、教育活动;发展多种形式的林下经济,提高亩产林地产出率;打造森林综合体,集吃、住、行,采、购、游于一体,实现林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旅游经营管理水平不高。虽然溪头村的乡村旅游业已经起步,但调研发现全村业态类别、服务提供比较单一,经营管理相对粗放,标准化水平不高,综合接待能力不够强。主要是经营主体缺乏这方面的专业训练和经验,周边配套开发不够,综合素质有待提高。
文化产品创新创意不足。应该说溪头村在文化传统的继承和挖掘上已经走在前列,做了很多有益的尝试和探索。但在青瓷等文化产品的档次、品类、新颖性、艺术性上尚感欠缺,与现代人的审美取向、消费观念和需求之间存在差距。如果在这方面能够花力气有所突破,借鉴学习同类开发成功的案例,青瓷文化的传播力及产生的效益将会大大提高。
策略:走出去、请进来、走出去
针对上述存在的短板,调研组认为,“走出去、请进来、走出去”的三步走策略,或将成为补齐这些短板的良方。
“走出去”,一方面就是要走出去看,多去市外、省外甚至国外一些在森林旅游、民宿经营、乡村治理、文化挖掘等方面做得比较成熟的地方调研取经,拓宽视野,转变观念,学习借鉴,为我所用。另一方面是把村里的人送出去培训,学习先进的理念和各方面的知识、技能,培养一批骨干,提高村民素质,变一人带动为人人行动。
“請进来”就是以文化为纽带,使文化交流活动常态化,以此吸引各界精英、专家、专业人员走进来,提建议、谈看法,帮助出谋划策,让各种技术、文化和理念在这里碰撞、融合、传播,从中汲取精华,触类旁通,自我迭代。敞开大门、招贤纳良,动员更多的能人志士回乡创业,引进各类有志于从事乡村发展的人才进村落户。与大专院校、科研机构、社会团体建立长期的合作培训渠道,请专家进来传授先进的管理理念、知识技能。为农林科技成果研究、推广、转化提供科研基地;与学校、社会团体等合办长期的生态文化教育、实验基地;积极招商引资,吸引社会资金合作开发项目。
再“走出去”,就是要把溪头的品牌打出去。酒香也怕巷子深,溪头有独具魅力的青瓷文化,这就是拳头产品,全村要把它作为一个统一品牌来打造,突出历史、乡土和生态等元素。既要“借台唱戏”,借助各类平台做好产品展示,也要“搭台唱戏”,尝试用自媒体直播等新型传播手段来广泛宣传和推荐,让社会大众能直观地感受到最接地气的青瓷文化。还可利用青瓷的中国化、国际化特征,主动将它融入到“一带一路”的国际文化交流之中,为自身寻找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启示:政府助力应重在增强内功上
溪头之行给予我们的启示是多方面的。最深的感受是,政府助力乡村发展重点应放在增强内功上,切忌搞形象工程、面子工程、运动工程和急功近利的短命工程。要因地制宜、因势利导、一村一策,重点做好靠乡村自身力量难以做到的事。要以基层需求为导向,帮助做好他们想要做的事,而不是简单把政府要做的事布置给他们去完成,更不能拔苗助长。
首先,应在基础设施和民生投入上下功夫。发展产业也好、改善生活也好,都需要有良好的基础条件,包括交通、通讯、水利、电力、林道、种苗等。一个村的发展就像林子里的树苗,需要有土壤、阳光和空气等必要条件才能健康生长。
其次是在做好服务上下功夫。在互联网全面融入社会生活的新时代,政府应当把信息服务放到重要位置,越是山区、越是偏远地区,越需要信息支持。要充分发挥政府部门官方权威作用,积极搭建各层次连接乡村和市场之间的信息桥梁,有效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整合资源,打造互通共享的交流推荐平台。做好技术和人才培训服务,将实用技术传授到田间地头,利用政府资源广开农村人才培训渠道,加强基层人才队伍建设。在法律援助上做好服务,打击违法犯罪,保障农民权益,维护公平正义。
再者是在政策支撑上下功夫。包括项目资金、生产补贴、金融政策、行业标准等。如浙江已实行多年的生态公益林补偿制度,惠及千万家山区林农;建立的林地流转机制,既保障了农民的利益,又盘活了森林资源资产;林权抵押贷款、政策性保险等,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还有行业标准,政府应当规范管理,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制定相关的产业标准,形成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