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立峰
2018年5月20-22日,浙江省九城区中小学体育教学联盟(小学组)第九届教学研讨活动在慈溪市举行。本次活动主要围绕“方法”是教学内容的研究主题,从学生的学习行为、教师的教学行为和教材的教学内容内涵等视角,研究和评价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方法”教学的实效性和可行性,以此验证“方法是教学内容”的实践,对转变体育课堂教学方式、增强体育课堂教学的教育味、提升体育课堂教学的实效性等是否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也进一步确立了“方法”是体育课堂教学中学生、教师和教材的纽带地位。
一、体育教学的“三因素”
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学生、教师和教材是3个重要因素。以往依据教学论的指导思想,教学的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怎么教”上,体育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通常是通过“教材”发生关系,即教师努力思考、研究教材怎么教,如何才能有效教给学生,使学生掌握教材,在这里的教材等同的是某项运动的某个技术动作,那么掌握某个技术动作就成为衡量教学结果的重要标志。学生想的是如何才能将这个教材学好,也就是掌握好技术动作,就代表完成了学习任务。基于这样的思考方式,体育教师在分析和处理教材时,在课堂教学中首先表现出来的是教材就是这节课的教学内容这一认知,这样从教材本身技术规格入手的教学行为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为主流,只有研究清楚教材的规格特征,才能形成如何教学的思路。因此,以往看到的体育课堂所呈现的教学,大量体育教师的教主要关注的就是技术动作规格。如,技巧中的前滚翻教材,从关注技术规格的角度分析,教师在教学初,头脑中首先出现的是“预备姿势蹲撑,双腿蹬直离地,低头、含胸、提臀,头后部、肩、背、臀依次着垫向前滚动,团身抱膝起立”等技术动作环节,于是采用的教学策略也就是按部就班地将这些技术动作环节一个一个教会,就算完成了教学任务。但这里值得思考的一个问题是,前滚翻作为教材,通过教师的教学除了能够让学生按照技术动作环节会做这个技术动作外,它的价值功能是否还有其他?答案是肯定的。
自2001年第8次课程改革以来,教学大纲被课程标准所替代,由此开启了课程时代。“课程”一词是当下使用频率最高的基础教育用语之一,从课程研究的要义审视,教学研究的重点转向了“教什么”,而“教什么”的出发点在于学生,也就是培养怎样的人,是研究教什么的目标。因此需要对体育课堂教学中学生、教师和教材3个因素作新的审视,3个因素相互之间的关系也需要有一个新的定位。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3个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更加清晰地刻画出学生学习体育与健康课程后,需要形成的能力。即学会学习、学会运用、养成锻炼习惯和学会坚持合作等才是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以后学生所必备的关键能力。因此,学生需要学会哪些“方法”或应该培养学生具备哪些“方法”才是体育课程教学的起点即目标;根据这一个目标分析处理教材,寻找开发出教材中能够实现这一目标的内容即各种“方法”,实现教材的有效转换;而教师进一步深入研究这些“方法”怎么教,即确定课堂教学目标,从而促进学生学会、会学等。由此3个因素在“方法”的有机联络下成为一个整体(图1),形成合力为实现课程目标服务。
二、“方法”成为体育教学3个因素的纽带有利于明确教材处理的依据是学生能力
根据学生能力发展的需要处理教材,确定课堂教学内容,不仅能够更好地学会技术动作,更為重要的是在学习技术过程中,充分发挥了教材所包含的教育教学功能,有效地促进学生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根据体育与健康学科3个核心素养的要求,学生通常需要具备学会运动技能相关体能发展的能力、生活中的能力、学习其他运动项目的能力等。相关体能主要包括力量、速度、耐力、柔韧、灵敏、协调、控制、判断等,发展这些体能的能力在教学实践中通常表达为学生学会发展这些体能的练习方法,能够利用这些方法自主锻炼,也即具备了学习运动技能的相应的能力。因此,教师在处理教材时,首先就应该根据教材技术动作的规格和学生需要具备的相应体能,设计各种练习方法,然后将这些“方法”作为教学内容,进一步研究如何教。生活中的能力一般包括应急能力、锻炼能力、欣赏能力、合作能力等,这些能力通常表达为动作模式储存在学生头脑中,当实际生活中碰到类似情境时就能够运用这些动作模式,这样,教师在教材处理时就可以依据这些能力设计相关练习方法、运用方法等作为教学内容。学习其他运动项目的能力通常表达为迁移的动作模式,如,学习前滚翻教材时设计“向上自抛球+前滚翻+接球”练习方法,该动作模式就有可能在学习排球运动时发生迁移,按这名学生的能力需要将教材中可以开发的内容用练习方法或运用方法形式表达,达成学会教材技术动作,同时让学生储存可迁移动作模式的目标。因此,教材通过“方法”这一媒介与学生和教师两大因素发生关系,充分体现了以生为本的教育、课程理念。
三、“方法”成为体育教学3个因素的纽带有利于厘清教学内容的内在关系
以往体育课堂教学层面将教材直接地当作教学内容的现象比较普遍,加上教学时间有限,产生的直接结果是教师的教学关注点更多的在技术动作规格上,因此很难最大限度地发挥教材本身所包含的各种教育功能,也就非常有必要对教学内容在不同层面的内在关系进行研究,从而更好地帮助体育教师把握教材和教学内容的关系,把握如何通过转化教材为教学内容而充分发挥教育功能。
根据《浙江省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指导纲要》的研究,认为教学内容在课程的不同层面表现为单元教学内容(项目内容单元)、显性教学内容和隐性教学内容。明确了“方法”是3个因素的纽带后,在课程层面即单元教学计划阶段,教材可以视作单元的教学内容,然后依据学生能力发展的目标设计确定单元目标,设计课时教学内容即围绕单元教学内容开发出各种“方法”,这也是浙江省提倡的“技术、体能、运用”三维度构建单元策略的初衷,帮助教师开发各种“方法”时提供操作工具。按此工具所设计的“方法”即动作方法、练习方法和运用方法,是显性的教学内容,这些方法都是能够在课堂教学中直观可见的,如上文“向上自抛球+前滚翻+接球”练习方法。而这个练习方法中所隐含的可迁移动作模式就属于隐性教学内容。单元、显性、隐性教学内容的内在关系也就在“方法”的连接下厘清了。
四、“方法”成为体育教学3个因素的纽带有利于确立教学改进的方向
“方法”连接着学生、教师和教材,体育课堂教学也就明确了“方法”是教学内容,决定了体育教师的课堂教学必须着眼于研究怎么教“方法”。而教“方法”主要是教会学生怎么做(准确),怎么才能做好(原理),怎么才能会用(运用)等,在此过程中教准确是最基本的保证。那么要将“方法”教准确,取决于体育教师对“方法”的专业理解和发现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问题的能力。因此,一方面体育教师要通过多学习专业知识,多向项目专家请教“方法”的教学关键点,探索总结出符合自己学生认知水平的指导语,才有可能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将“方法”教准确。另一方面要努力改变以往课堂教学中教师“满堂灌”的组织形式,必须设法延长学生单组练习时间的长度,使得教师有充分的观察时间。只有这样教师才有可能发现学生练习中存在的真问题,进而可以针对问题设计相应的方法手段加以解决。同时要根据学生个体存在差异的客观事实,减少集体指导和讲解示范的次数,采用分组和个别指导纠错的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总之,将“方法”作为体育教学中学生、教师和教材3个因素的纽带,更有利于实现以生为本、能力为先的课程理念,也将对学习方式的转变产生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