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方权
摘 要:相比于考查方式和评价标准的变革,很多教师和学生的答题方式和解题思路却远远落后于高考改革的步伐,套路化、模板化的答题方法导致学生在高考中失分严重。教学要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和思维能力,解题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坚持知识逻辑与生活逻辑的统一,才能实现精准答题。
关键词:高考主观题 ;知识逻辑;生活逻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近年来,高考政治主观题的命题着重考查学生在复杂的情境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试题的综合性越来越明显,基于不良结构情境的发散性、推理性考题逐渐增加。相比于考查方式和评价标准的变革,很多教师和学生的答题方式和解题思路却远远落后于高考改革的步伐,套路化、模板化的答题方法导致学生在这些题目上失分严重。
2017年高考文综全国Ⅰ卷政治试题40(1)(材料略)的设问:《中国诗词大会》是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成功案例,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其成功的原因。参考答案:选择艺术价值高、影响大、代表性强的诗词,集中展示中国诗词的魅力;重视发掘诗词的深刻文化内涵,引导人们向美向善;运用现代传播技术手段,注重互动性和趣味性,增强吸引力、感染力;激发民众内心的中国诗词文化情结,引导民众广泛参与。有教师拿到参考答案之后感慨连连:“这样的考查方式和答案组织,过去一年的紧张备考都是白忙活了,答题只需抄抄材料。”甚至有教师这样总结答题规律:“全国卷答题,材料分多理论分少。”然而请看,2018年高考文综全国Ⅰ卷政治试题40(2)(材料略)的设问:运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并结合材料二,分析先进文化在推动我国农村改革发展中的作用。参考答案: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的实践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先进的文化促进社会发展,落后的文化阻碍社会的发展。中共中央关于农村改革发展的意见和决定,是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农村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顺应了广大农民的愿望,破除了阻碍改革的思想障碍和政策障碍,指导了农村改革,推动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我们发现2017年的套路又不行了,说好的“抄抄材料就得分”“材料分多理论分少”的套路呢?
为什么我们的考生甚至教师都会被“牵着鼻子走”?根本的原因是我们总是希望找到一种一劳永逸的方法,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模板,摸索出一条万能的套路。高考考查的是学生思维能力和思维品质,而不是考查答题套路和答题模板的熟练程度。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因此,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实现精准答题的关键。
一、具体分析设问,理顺知识逻辑
通过分析可以看出,上述两道试题虽然设问不太一样,但是都属于“原因类——为什么能”的试题类型。2017年的设问“《中国诗词大会》是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成功案例,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其成功的原因”,知识范围是文化生活,材料范围是全部情境材料,涉事主体及相关因素是《中国诗词大会》、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特殊限制和要求是“传承”方面的成功。由设问的逻辑“《中国诗词大会》节目—成功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则可发现其知识逻辑:特定的文化环境、文化活动—发挥(具体)作用—传承文化。相对来说,2018年的设问“运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并结合材料二,分析先進文化在推动我国农村改革发展中的作用”,切入口要比2017年的小,知识范围主要是先进文化的作用,材料范围是材料二,涉事主体及相关因素是先进文化、农村改革,特殊限制和要求是“推动、促进”作用。知识逻辑是:文化对社会具有影响作用—先进文化对社会具有促进作用—先进文化对推动农村改革发展的具体作用。
题目的设问是答案组织的思维起点,通过审设问,理顺知识逻辑,有利于找到问题的理论依据。这启示我们在学习过程中,要弄清楚知识之间的各种关系,树立结构意识,既要立足全局看得见“森林”,又要重视局部看得见“树木”。要学会分析设问指向的知识范围、材料范围、设问的角度、涉事主体及相关因素、特殊限制和要求等。明确知识范围是要明确题目限制用哪些知识来回答、知识的范围有多大,特别是相关知识之间存在什么样的逻辑关系等;明确材料范围是要分清是全部的材料还是其中的某一则材料;明确设问的角度是区分清楚问题属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怎么办”这些基本题型中的哪一种;涉事主体与相关因素是指设问及材料指向的相关事件的主体及关联因素;特殊限制和要求是指对问题或者相关行为更细致、具体的指向和规定等。如原因类问题,有回答“为什么要这样做”的原因,也有回答“为什么能(会)产生这样的结果、影响”的原因;又如措施类问题,限定回答解决什么问题的措施等。
二、具体分析材料,理清生活逻辑
根据审读设问的结论和情境材料的信息,2017年高考文综全国Ⅰ卷政治试题40(1)应该从“《中国诗词大会》节目”与“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逻辑关系出发,回答“《中国诗词大会》节目”在营造“特定的文化环境和文化活动中”采取了哪些有效措施实现“成功传承”。材料明确指向这一问题的关键词句有“紧紧抓住观众的中国诗词文化情结……大胆创新”“比赛诗词涵盖《诗经》、楚辞、唐宋诗词、毛泽东诗词等,主要选自中小学教材,聚焦爱国、仁义、友善等主题”“参赛选手来自各行各业……有海外华人、外国留学生”“嘉宾现场点评,或分析诗词的深刻内涵,或发掘诗词的道德价值,或讲述诗词背后的历史故事”“应用新媒体互动、多屏传播等技术手段,打造出一场全民参与的诗词文化盛宴”,对这些关键词句进一步解读并结合知识逻辑,则可概括出答案要点。对2018年全国高考文综Ⅰ卷政治试题40(2)的材料进行分析后则会发现,“一系列文件”就是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的表现及重要组成部分,材料中“一系列文件”对“推动农村改革发展”的具体作用的关键词有:“明确责任制的社会主义性质”“确立为我国农村的一项基本经营制度”“推进‘三权分置改革”“指导农村改革发展不断深入”, 解读这些关键词并结合知识逻辑,则不难得出答案要点。
考试大纲要求“从试题的文字、图表等形式获取回答问题的有关信息”。情境材料是问题设置的基础,是答案生成的源泉,也是答案组织的依托。这启示我们在学习中,要提升阅读、分析材料的能力,要学会运用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归纳、演绎等政治学科的基本方法。分析材料既要“读进去”,要注重对材料微观细节的挖掘,抓住与设问重复或高频率出现的关键词、与问题有关的显性信息进行分析。分析材料也要“读出来”,整体感知材料信息,领悟命题者意图;同时还要依据生活逻辑,结合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和涉事因素,通过联想、推理出与问题有关的隐性信息、因素,归纳出相应的观点,从而构建出生活逻辑与知识逻辑相统一的答案。
高考主观题总是通过新材料创设试题新情境、提出新问题,材料和问题设置变化多端,不从材料和设问实际出发,套路化、模板化的机械答题方式,往往导致答非所问、张冠李戴。因此,教学要注重学生思维品质和思维能力的提升,强化人文素养的积淀,从根本上提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思路不要套路,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才能实现精准答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