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慧慧
记得早先少年时
大家诚诚恳恳
说一句 是一句
清早上火车站
长街黑暗无行人
卖豆浆的小店冒着热气
从前的日色变得慢
车,马,邮件都慢
一生只够爱一个人
从前的锁也好看
钥匙精美有样子
你锁了 人家就懂了
——木心《从前慢》
清晨五点钟,炊烟在巷子里升起,街道开始喧闹,精神矍铄的老公公、老婆婆在茶馆吃早茶,捎带去买一篮菜。老街蜿蜒,两边民居的间距很近,因不规整而增添曲折、随意之美。一块块青石板铺成街道,也是歪歪斜斜、参差不齐的,抬头仰望,空中飘着蒙蒙细雨,湿漉漉的江南。一群十七八岁的学生背着画板,在小巷穿梭写生。
夕阳西下,渔民在船头生起了炉灶,除了乡间的青草气息,淡淡的焦香味是木炭掺着枯树叶燃烧的气味,这气味可以入诗、入画……多年以后,还进入了其中一位学生——现在的大师杨曦的玉雕作品里。
《速写江南》是杨曦少年时的写生记忆。撷取一角屋檐,用线条与块面的结合来勾勒江南民居的剪影。镂空部分是画速写时留下的笔触,房屋剪影用大块面表现。镂空与留白对比,也是整体和局部构成的对比。籽料上留着一块暗黄色的皮壳,恰是屋檐的沧桑斑驳……好作品一定是体现创作者的充沛情感的。杨曦说,现在的作品是从前情感的延续,那些情感和故事早就存在于脑海里了,都已经准备好了,后来懂得了一些玉雕的技法、技艺,才能把这些情感投射进作品里。
画家用画笔,音乐家用音符,作家用语言,摄影家用镜头,舞蹈家用动作,雕刻家用刻刀……所有的艺术作品都承载了作者的思想与品位。从前在脑子里留下深刻印象的画面促使他们一次次描摹,一次次探索,一次次回放,一次次追寻,才有了一件件饱含情感、栩栩如生的艺术品。
说到这里,不得不提作品《秋语江南》。
杏花烟雨,江绿如蓝是春天的江南,那秋天的呢?小桥流水乌篷船,粉墙黛瓦的江南一定落满了银杏叶吧,那种金黄金黄,满天满地,一飘起来就不管不顾的银杏叶,落在石板路上,落在拱起的小桥上,落在袅娜的女子身上,嘎达嘎达的高跟鞋踏在上面刷拉刷拉,一下下,一声声,惊醒了路人玫瑰色的梦。
秋天的江南自然是俏丽的,那棱角也并非能割破人的锋利,是流利轻巧。而镂空之处,是一扇扇窗户,每扇后面站着一位表妹,十指纤纤,眼波盈盈,在江南的秋天里沉默不语,却是什么都说了。
那些银杏叶从少年的梦里一直飘落到现在……
整个造型既古意盎然,又极具现代感,简约,分明,虚实相生,不论从哪个角度看,怎么看怎么有意味。杨曦先生永远记得学生时代去东山写生,看见满地金黄,被银杏的美深深震撼,那时就播下了一粒种子。以后的日子,他曾用俏色雕过银杏叶,而今这个银杏倏然飘落的秋语系列终于让他对从前的情结有了完满的交代。
文学作品除了要表达某种思想之外,还有一个任务,就是给后代留下当世的生活线索,就是“在场”。一切艺术品也都应该“在场”,在历史之场、时代之场。远古时代的“龙飞凤舞”;殷周青铜器艺术的“狞厉的美”;汉画像石高度夸张、异常单纯简洁的整体形象;唐朝的“雍容华贵”;宋代的“清新典雅”……每个时代留存下来的经典艺术作品都鲜明、深刻地反映了那个时代的风貌,也从而让千年之后的我们得以一睹历朝历代之风华,得以吸收营养、丰厚时下。
杨曦先生自是深谙此理,他曾说:老一辈艺人的作品很精细,但风格始终如一,因为在那个年代,社会变化速度不及现在,视觉审美的变化也不大。而当代社会对艺术发展所要求的速度和节奏不可同日而语。倘若缺乏创新,设计雷同,即使雕工比别人好,也只是停留在技艺的层面,没有其他过人之处。所以我们要在创意和设计方面下功夫,要抓住玉石自身的特点,用现代感的视角去创作,不拘泥于程式化的套路,否则就会被遗忘,被淘汰。必须建立自己的特色,形成自己的艺术语汇。
“自己的艺术语汇”就是为自己作传、为当代作传。
不必着急,按照自己的節奏慢慢来。时间酝酿沧桑之美,时间厚待有心人。愿你我皆是。
杨 曦
号南石,出生于20世纪60年代,毕业于苏州工艺美术专业学校。1983年,进入苏州玉石雕刻厂,担任设计雕刻工作。在厂期间,被评为先进生产者及优秀设计师。1987年,作品《精卫填海》评为江苏省玉雕百花奖。1992年,离厂成立个人工作室,现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苏州玉雕)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研究员级高级工艺美术师、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中国玉石雕刻大师、第一届苏州市工艺美术大师、苏州市民间工艺家。2010年,被江苏省人民政府授予江苏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2011年,获得平江区杰出人才奖;2012年,苏州市人民政府授予姑苏文化创新重点人才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