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新时代越秀讲习所
越秀区是广州市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位于越秀区,创办于大革命时期的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曾培养出了一大批农民运动骨干,为中国革命作出巨大贡献。如今,从区级、街道级,到基层社区和各企事业单位,“新时代越秀讲习所”结合时代特色,演变出了新的讲习方式,为党员群众打造 “家门口的红色学堂”。
区级讲习所:中共广东区委旧址纪念馆,如今承载了新的历史使命,广东首个区一级以宣讲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主旨的讲习所在此成立。讲习的群体不仅面向党员,还面向来此参观学习的各界群众。每周三上午9:00—10:30都会有讲习所的专题宣讲活动。讲习的老师来自党性强、理论水平高、热心参与党的理论政策和党的历史宣讲的人员所组成的“新时代越秀先锋宣讲团”。讲习以“短、平、快、达”为原则:“短”即时间短,每场讲习控制在一个半小时以内,方便党员群众参与;“平”即语言平实,让老百姓一听就懂;“快”即紧跟最新形势,总书记讲什么、中央部署什么,马上就传达学习什么;“达”即要把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准确传达到位,并第一时间让基层党员群众表达心声。
街道讲习所:3月23日,越秀在全省首开先河,在全区18条街道全面设立新时代讲习所,打通了推动党的十九大精神在群众身边落地生根的“最后一公里”,打造街道社区“家门口的红色学堂”,初步形成了区、街两级讲习体系,并不断扩大讲习活动的覆盖面和影响力,探索在社区、机关、企业、园区等结合各自实际情况,更加生动灵活地开设各类主题讲习所。除了每两周举行一次的党课,白云街讲习所还是街道、社区和商圈党建联系的纽带和桥梁,宣讲对象不仅覆盖了当地的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还包括社区居民群众,以及辖内机关单位、“两新”组织的党员职工等。
社区讲习所:除了理论讲习,越秀区还着重把讲习所打造成居民、党员干部讲议政务的平台。位于六榕街道兴隆东党群服务中心内的社区新时代讲习所是首个社区讲习所,在社区微改造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兴隆东社区内的不少楼宇都有30多年的楼龄,去年开始,该社区率先在六榕街开展微改造。微改造涉及方方面面的问题,供电、通信、有线电视“三线入地”问题居民反映强烈。针对这些问题,社区新时代讲习所成了党员居民们的议事平台。
园区讲习所:越秀区还把新时代讲习所开进园区走进企业。在黄花岗科技园,新时代越秀创新发展讲习所以“创新”为主题,聚焦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把党的声音及时传递到园区创新创业者的心中。
(本文根据2018年第8期《南方》中《基层党建引领社会治理,广州越秀“新时代讲习所”就是这么红》一文整理)
关键词:村民说事
2009年年初,浙江省宁波市象山县西周镇杰下村出现白溪水库引水工程补偿款“资金分配不均”“村干部私吞款项”等谣言。村党支部书记郑祖法在村里召开现场说事会,将工程补偿款的每一笔去向和用途摆在桌面上,把事说透说清楚。随后,该村成立由村支部书记和两名村两委组成的“说事组”,每月5日、10日登记说事内容,10日、25日举行说事会。从2009年5月杰下村召开第一次村民说事会到如今,村里没一个人选择上访,村民说事会从一开始的闹哄哄,变成了平心静气的说事说理。
2010年,象山县将“村民说事”在全县490个村全面推广,村务管理从“为民做主”向“让民做主”转变。
敞开说:每个乡镇设立说事室,每月确定1—2个说事日,让村民有事敞开说。值守村干部负责收集整理,填写《“村民说事”记录本》。
共同议:根据村民提出的事项,建立村务议事链条,完善议事管理办法。遇到复杂事务,召开由镇乡部门、联村干部、专业人员和村民参加的村务联席会议,按照“五议两公开”要求讨论决定,村监委全程参与监督会议。
马上办:依托县镇村三级服务平台,以民事代办员队伍为主体,帮助群众办理各类急事要事难事。
民主評:组建村级“民间评价团”。通过一事一评、联村评价、综合评价等,把民意评价作为干部考评的重要内容。
根据宁波市委、市政府《关于全面推广“村民说事”制度的实施意见》,2018年,宁波各建制村要实现“村民说事”制度全覆盖。各地将特色品牌纳入“村民说事”框架,各项工作既与“村民说事”共性兼容,又彰显地方特色。从“说事”到“办事”,从“盆景”到“风景”,基层鲜活经验转化为接地气、惠民生的长效机制,在全市形成党群干部同频共振、互促共进的说事、干事、成事的良好生态。
(本文根据微信公众号“今日浙江”中《“村民说事”,村里的事越说越透明》一文整理)
关键词:农村党校
在河北省衡水市饶阳县,197所“农村党校”成为宣讲十九大精神的主阵地。饶阳县第一个“农村党校”诞生在北歧河村,这归功于中国农业银行总行扶贫工作组的到来,驻村第一书记李浩与村“两委”主动开展工作,以抓党建聚民心促发展,以抓扶贫暖人心帮致富,让昔日的贫困村提前实现全村全部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
李浩在带领全村脱贫致富的同时特别注重建强基层党组织,切实履行好抓党建、带队伍、建机制、强管理等职责。经过和村内党员集体商议,决定在村内建立一家“农村党校”,以此来加强党员教育管理和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2017年10月26日,“农村党校”在北歧河村正式挂牌。除开设党课外,北歧河村党校还组织县乡干部、党校教师、农技专家多次到村围绕“党建+电商”、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政策法规、农村实用技术等主题开展培训,让党员干部、实用人才、致富带头人、外出返乡青年、大学生村官等各类人群在家门口“吃”到“营养餐”。
饶阳县现有14000多名党员,农村党员占比65%以上,“农村党校”的建立,解决了农村党员的教育问题,创新了基层党员教育管理模式,并把党性教育与技能培训相结合,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相结合,紧扣实际、因地制宜、灵活方式,使学员学起来“有学头”“有劲头”。
(本文根据河北《共产党员》2018年第6期上半月中《让党员在家门口吃上“营养餐”》一文整理)
关键词:引智返乡
2017年江苏省盐城市返乡置业人数在地级市中全国最多。盐城,这座人口净流出城市,常年深耕人才优先战略,以经济转型发展和提升城市吸引力为抓手,系统化推进引智返乡工作,并初步显现成效。
打好政策牌:在创业方面,盐城从2013年起将全民创业作为一项重要工程,出台了关于进一步鼓励全民创业、加大全民创业激励力度等十多个文件,从市场准入、主体培育、载体打造、要素供给等方面形成完整的政策体系。在就业方面,盐城一方面以产业提质增效带动就业增收,加快形成销售超百亿元的产业领军企业,带动增加群众工资性收入;另一方面在各乡镇均建立创业园,让外出务工者能返乡后就地就业。在资金方面,通过财政杠杆撬动金融创新,在全省率先设立创业银行,专门办理创业项目贷款。
打好服务牌:争做“热心人”,主动对接需求,全市各级党委、政府主要领导亲自部署并现场参与返乡创业活动,发放了1万多个定制版“返乡创业大礼包”。争做“贴心人”,加大载体建设,每年投入近30亿元重点用于创业园区基础设施及配套工程建设。争做“有心人”,加强技能培训,组织开展创业培训进高校、进社区、进乡村、进园区“四进”活动,做到创业培训城乡普惠。
打好生态牌:积极搭建乡情平台,以交流凝结乡情、以乡情凝聚人心,通过与海内外盐城籍人才长期联络感情、共谋发展,为建设“强富美高”新盐城汇聚力量。深化“放管服”改革,简化政务流程,降低人才创业门槛,打造良好营商环境。将基层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标准化、打造教育医疗新高地与就业创业、富民增收工作有机整合,提升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水平,补齐教育医疗短板,从“大民生”格局来落实城市引才聚才谋发展的总目标。
(本文根据江苏《群众》2018年第11期《盐城:打好引智返乡“三张牌”》一文整理)
责任编辑/王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