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惠玲
摘要:来访者是一名在校女大学生,因与室友发生矛盾,宿舍关系紧张,在辅导员的陪同下前来进行心理咨询。经过与该生接触和交谈,结合心理测试结果,初步诊断该来访者属于认知偏差,并决定采用认知疗法、人际交往训练等方法对其进行咨询辅导。经过一个月的咨询辅导,来访者的症状有所缓解,宿舍关系也得到缓和。
关键词:认知偏差;心理咨询;案例报告
一、案例资料
(一)一般资料
来访者性别为女,某高职院校2014级学生,意识清楚,思维清晰,有自知力。身体发育正常,能正常完成各项学习任务。
来访者出生于农村贫困家庭,父亲在家务农,文化程度较低,脾气急躁,较少关心子女生活及学习情况。母亲有精神疾病史,常年在家养病。兄妹共三人,哥哥早年成家,在外工作,姐姐为普通白领。来访者成绩差强人意,平日与同学或老师缺乏交流。与室友发生矛盾后,更爱独来独往。后又因期末考试成绩不合格,找任课教师理论,言辞非常激烈。辅导员发现问题后,陪同该生前来心理咨询。
(二)主诉和个人陈述
1. 主诉
烦恼、失眠已持续2个月,学习效率下降。
2. 个人陈述
零钱放在宿舍无端变少,怀疑是Z室友所为,但没证据,心情极为烦躁;认真复习后补考的成绩依旧不合格,怀疑老师存有偏见;宿舍长上传宿舍合照,合照中却没有自己,认为自己被排斥,心情郁闷。
(三)舍友评价
刚开学时大家相处友好,但自从寝室偷窃事件发生后,该同学开始独来独往,对室友存有偏见,与大家不合群。
(四)咨询者的观察
来访者身着简单的T恤和短裤,背着双肩包,在辅导员的陪同下前来咨询。起初对心理咨询表示抗拒,在向其解释心理咨询的目的及咨询过程的保密性原则后,来访者开始谈及最近与他人发生的矛盾及自身心理状态,流露出害怕家长知晓其在校情况,希望能顺利毕业的心理。在校期间,学习生活目标不明确,学习动力不足。交谈中来访者思维清晰,表达清楚。
来访者存在认知偏差,敏感多疑。怀疑室友有偷窃行为,认为自己被室友排斥,怀疑老师存有偏见,胡乱揣测同学的无心之言。平时独来独往,拒绝与他人交流,担心同学窥视自己的秘密[1]。
二、对来访者的诊断
(一)评估
收集并分析来访者临床资料发现,该生无重大疾病史,智力水平和自知力正常,个性相对稳定,并能主动发出心理求助。宿舍钱财丢失事件和学科考试不合格事件是问题的成因,并导致不良情绪泛化。身体无器质性病变,持续时间2个月,符合心理问题诊断标准。
(二)诊断依据
来访者身体无器质性病变,社会功能良好,能基本维持正常生活与社会交往,无自杀意念,心理测评结果显示为中度焦虑。
(三)鉴别诊断
来访者知、情、意协调统一,自知力和逻辑思维正常,无幻觉等精神疾病症状,故排除精神病;来访者表现出焦虑症状,无自杀意念,无器质性病变,生活与社交基本正常,但焦虑症状对其社交造成了一定的影响,病程为2个月,初步诊断为偏执性人格障碍。
三、病因分析
(一)生物学原因
来访者母亲有精神病史,且没有接受过系统有效的治疗;父亲在家务农,脾气暴躁,对子女关心甚少。
(二)社会原因
1. 生活事件
钱财丢失事件导致宿舍关系紧张,学科考试不合格引发来访者心理问题,加重其自卑感。
2. 社会支持
来访者缺少亲人与朋友关怀,缺少社会支持,内心苦恼得不到宣泄。
(三)认知原因
1. 来访者母亲患有精神病,父亲性格暴躁,从小缺少父母关爱。经常遭受指责与否定,由此心理认知产生偏差。
2. 在成長过程中,因家庭经济困难,多次面临退学窘境。自卑感增强,不愿与人交流,逐渐形成心理防御机制。
3. 独来独往,敏感多疑,忽视与自身想法不相符的客观现实,过于警惕,对他人抱有敌意。
四、咨询目标与咨询方案
(一)咨询目标
运用心理咨询理论、方法和技巧,使来访者深入了解自己的思想状态及在生活、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帮助来访者改变认知偏差,缓解心理焦虑。
(二)咨询方案
第一,明确咨询者与来访者双方的责任与义务,约定咨询时间与频率。
第二,与来访者建立良好的关系。偏执性人格障碍患者敏感多疑,咨询者需具有足够的耐心,尊重来访者,与来访者建立良好的关系。在咨询中使用共情、积极关注等方式,让来访者主动敞开心扉,接纳、信任咨询者。
第三,采取认知疗法。来访者对早期经历的看法、态度和情绪是导致其认知偏差的最主要原因。首先,咨询者详细听取来访者所述的问题及事件,分析其中的错误思想,并用逻辑推理推翻其错误认知;其次,在咨询中要适时引导来访者重新评价某些事物或事件,把现在和未来看作一个系统,正确对待将来要发生的事情。最后,要帮助采访者在正确认识自己的基础上,确定大学奋斗目标和人生追求。
第四,心理疏导法。鼓励来访者自我认识、自我领悟以及自我矫正,以减轻、缓解、消除不良心理问题,帮助其提高主动应付心理应激反映的能力。分析过去的经历对来访者造成的影响,消除心理障碍,帮助其确立正确的认知方式。通过对来访者进行层层递进的疏导,巩固心理咨询效果。
第五,人际交往技能训练方法。鼓励来访者积极主动参加班级、学院和学校活动,扩大交际圈;鼓励来访者真诚待人,以心交心,尝试结交新朋友,巩固加深与宿舍其他成员的感情,逐渐改善人际关系[2]。
五、咨询过程
咨询过程一般分为开始阶段、指导与帮助阶段、巩固与结束阶段。不同阶段有不同的咨询目的,只有达到前一阶段的咨询目的才能更好地开展下一阶段的咨询工作。
(一)开始阶段
开始阶段是做好咨询的前提和基础。开始阶段需做好以下工作:
第一,了解把握来访者的基本情况。在与来访者初次接触中,通过倾听、观察、谈话、引导、心理测验等方式,了解来访者的相关资料。其中包括来访者的入学资料、生活状况、社会交往、个人成长史等。掌握来访者基本情况有助于咨询者查找和分析来访者的病因。
第二,与来访者建立良好的关系。获得来访者的信任有助于咨询者了解和把握来访者存在的问题。
第三,分析诊断。根据所掌握的资料,结合观察和心理测试结果,深入分析来访者存在的问题,确定其心理问题的类型及性质。如果是一般的心理问题,可进行一段时间的心理辅导。如果是精神疾病,则应立即送往正规的精神疾病鉴定机构进行鉴定,并进行相关治疗。
(二)指导帮助阶段
1. 制订咨询目标
咨询目标是由咨询者和来访者双方共同制订的,因此,双方应达成一致意见。同时,咨询目标应具有针对性和可执行性。针对性是指有针对地解决来访者的心理问题,而不是生活问题或经济问题等。可执行性是指咨询目标的设定应根据来访者存在的问题具体分析,确保具有实际操作性。
2. 确定咨询方案
在确定来访者心理问题类型及性质之后,先要根据来访者提供的资料,进行深度分析,找出病因,然后根据来访者的具体情况及问题的严重程度制订可行的咨询方案。咨询方案既要适用于来访者,又要便于咨询工作的正常进行。
3. 巩固和结束阶段
咨询者应与来访者一起进行总结。咨询者应肯定来访者所取得的成绩和进步,并指导求访者在今后遇到问题时应采取何种态度和行为,引导来访者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帮助来访者养成正常的认知理念。也可对求访者进行后期的追踪访谈,间断性回访、辅导等[3]。
六、咨询效果
第一,來访者课堂上能认真听讲,学习状态较好,夜间不再失眠。
第二,来访者对人的胡乱猜疑减少,宿舍紧张关系得到缓和,人际交往圈子逐渐扩大。
第三,来访者平时会主动向老师和同学问好,对老师的批评也能坦然接受。
七、结语
至此,针对该来访者的心理咨询基本结束。总体来说,咨询效果比较理想。在心理咨询工作中,要先结合科学的心理测试,对来访者的症状进行正确的评估与诊断。与咨询者接触之后,再确定咨询目标以及咨询方案,对症下药。另外,对来访者应保持真诚、热情、尊重、共情和积极关注的咨询态度,与来访者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
参考文献
[1]郭念锋.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2.
[2]郭念锋.心理咨询师(二级)[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2.
[3]林崇德.咨询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