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伊春市委员会
今年5月23日,是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调研黑龙江首站到伊春两周年的日子。两年来,伊春市委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黑龙江省重要讲话精神,始终铭记总书记提出“让老林区焕发青春活力”的殷切嘱托,坚持打生态牌、走特色路,扬绿水青山之长、借冰天雪地之势,着力做好“三篇大文章”,充分释放林区生态生产力,走出了保护与发展并行不悖的绿色化转型发展之路。
一、牢牢把握生态功能区的主体定位,坚决履行好维护国土生态安全、为子孙后代留下美好家园的神圣使命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生态就是资源、生态就是生产力”。我们始终坚持把生态作为伊春的“根”和“魂”,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伊春的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生态环境更美好。
一是严管资源保生态。坚守林地红线,严厉打击林地“三乱”,全面落实防火、防垦、防盗、防掠青“四防”措施,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形成了林地林木共保、林上林下一体、动物植物同护的保护体系。全市自然保护区达到21个、67万多公顷,自然保护区覆盖率居黑龙江省之首,被确定为全国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区。
二是道法自然保生态。按照“近自然理论”,坚持天然更新与人工促进天然林更新相结合,促进小兴安岭生态原貌恢复。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84.4%,活立木总蓄积年均增长1000万立方米以上,总量达到3.11亿立方米。
三是制度约束保生态。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严格执行《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办法》,全面开展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推动生态保护主体责任落实。全市环境空气质量达标率、综合指数始终位居全省前列。2017年,顺利通过了省级生态市验收。
四是生态移民保生态。实施了最大规模的林场(所)撤并和生态移民工程,将218个林场(所)调整为121个,已完成撤并55个,搬迁35060人。通过棚改安置集中供热、推广沼气技术、开发生物质能源等办法,改变林区“以木举炊取暖”生活方式,年直接减少木材消耗100万立方米。
二、着力构建绿色生态产业体系,加快推动生态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经济优势转化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围绕打造“两座金山银山”,我们坚持把转方式调结构作为重中之重,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念好山水经、冰雪经,做好“三篇大文章”,着力构建以生态主导产业为支撑的现代林业经济新体系,努力把好生态、好资源转化为好产业、好产品。2017年,五项主导产业增加值占全市GDP比重达到46%。
一是做大一产抓融合,建设绿色物产集聚区。全市各类种养基地已达261个。小浆果种植达到7万亩,成为全省最大的蓝莓种植基地和集散地。营造红松果林27万亩、榛子林改培50万亩,实现了由“采山”向“种山”的转变,成为全省最大的坚果林改培基地。习近平总书记考察的“友好万亩蓝莓园”,坚持多元化发展,避免单打一,建设展示购物、棚室采摘、休闲休憩三个分区,打造了集蓝莓种植、采摘、加工、购物、休闲、文化于一体,一二三产深度融合的蓝莓产业综合体。以百年红松子、天然桦树汁、寒地野蓝莓、有机黑木耳、时令山野菜、高锶矿泉水、宝宇森林猪、黑蜂椴蜜汁、伊林飞岭鸡、道地双五味“十大林区特色物产”为代表的生态有机绿色物产影响力不断提升。
二是做优二产抓提升,建设中国森林食品之都。以龙头企业为引领,“红蓝黑白+林药+林畜+林菜”7条优势产业链提档升级,森林食品和林都北药业实现新的跃升。全市森林食品加工企业已达60户,加工类产品已经发展到300余种,绿色大森林已经成为绿色大菜园、绿色大厨房、绿色大药房。重点打造的铁力园区和翠峦园区已晋升为省级经济开发区,翠峦园区成为全省唯一的生态经济开发区,推进了产业集约高效、集群集聚发展。深入打造“中国实木家具之乡”,家具制造企业创新驱动发展,老树发新枝,“光明家具”2017年网络零售额达到1.56亿元,成为全国实木家具网上销售的典范。“北沉香”系列工艺品深度开发,擦亮了“中国木艺之乡”名片。小木艺撬动大产业,催生加工企业200多家。
三是做活三产抓拓展,建设国际化生态旅游名城。坚持把森林生态旅游作为第一大引擎产业来打造,提档升级旅游产品,桃山、西岭两大温泉,日月峡、梅花河、九峰山三大滑雪场,水伊方、金水湾室内室外水上乐园,桃山狩猎部落、新青户外运动谷、小黑河林场民俗风情游等体验式、参与性的旅游新业态不断涌现。2017年,全市游客突破1000万人次,“浪漫森林城、天然大氧吧”“休闲避暑胜地”“养生度假天堂”品牌知名度不断扩大,被评为全域旅游示范区最具影响力城市,荣膺“向全球游客推荐的生态旅游目的地”。深入诠释“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中国伊春·林都雪城”品牌已经叫响,“冷”资源变成了“热”经济。伊春已跻身中国冰雪旅游城市目的地排行榜前十位。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过的上甘岭溪水经营所,近两年,建设了独具特色的“溪水美食一条街”,农家餐旅馆已达到12家,年接待游客达到1.2万余人次。同时,我们还加快线上线下融合,为生态产业发展插上互联网翅膀,2017年全市电子商务网络交易额达到61.71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保持高速增长,增幅始终位于全省前列。
四是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打造山水田园综合体。建设特色山庄突出“点”,依托特色沟谷打造“线”,升级特色小镇形成“面”,点线面相结合,促进生态、生产、生活“三生”融合,建设“山水田园综合体”。溪水山庄、百慕庄园、回龙湾山庄、越橘庄园等特色山庄已达82个,汇源绿色产业谷、乌马河养溪谷、铁力香草河谷成为靓丽风景线,伊春蓝莓小镇、乌马河木艺小镇、铁力日月峡康养小镇、嘉荫恐龙文化小镇、金山文化小镇等10个特色小镇加快建设,构建了“产、城、人、文”一体平台,着力打造“诗意栖居”理想地、美好生活的共享地、特色文化弘扬地、生态产业聚集地,有效促进了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三、始终坚持增进民生福祉,不断提升林区人民幸福感获得感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转型发展,民生为要”。我们坚持像抓发展一样扎扎实实抓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做到财力再紧也不紧民生、压力再大也要保民生,民生投入只增不减,民生支出占公共预算比重增加到75%以上。
一是推进转岗就业保民生。引导停伐后林业富余人员向林中转、林外转、域外转,通过发展林下经济转移一批、做大园区载体吸纳一批、组织对俄劳务输出一批、助力“双创”扶持一批、开发公益岗位安置一批、社会保障政策兜底一批,停伐富余职工转岗就业率达到98%,林业在职职工工资增长1.5倍。
二是强化社会保障稳民生。集体知青工接续养老保险,森工院墙企业职工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市中心医院、省林业二院晋级“三甲”医院,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健康伊春”建设深入推进,民生福祉不断增进,两次入选“全国十大幸福城市”。
三是开展精准脱贫济民生。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一号工程”紧紧抓在手上,做到“六个精准”,落实“五个一批”,补齐“三保障”短板。已精准退出贫困人口717人、贫困村4个,贫困发生率下降至3.03%。
四是改善人居环境惠民生。启动实施了林区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棚户区改造工程,改造棚户区32.8万户、1846万平方米,惠及林区百姓75万人。一大批美化、亮化、绿化、自然化建设工程深入实施,提升了城市颜值。立体交通网络日趋完善,“三供两治”全面提升。红松体育馆、林都体育场、奥林匹克公园、汇源国际会展中心建成投用,补齐了城市功能短板。伊春成为全省唯一同时拥有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平安城市、国家卫生城市“三块金字招牌”的地级市。
责任编辑/胡蕊hurui@fendouzazhi.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