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培卓
河南省鄭州市,沿着东风路走一段,抬头能看到一个红色的牌匾,不大,四平八稳地挂在钢筋水泥砌成的楼宇上,被一排横七竖八的门店牌匾夹杂于中间。牌匾上写着几个字 :免费爱心粥。中国老百姓爱喝粥,爱喝之余,甚至要做一番“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的自我检讨,看看自己是否浪费了粮食,又是否能在艰苦中继续奋斗下去。
以 前 的 粥 店 牌 匾, 大 多 是“ 张 家粥”“李家粥”,从没叫过“爱心粥”,“爱心”不是姓氏,却是一个比姓氏更能叫人依赖和归属的存在。
店铺负责人叫蒋爱荣,今年 68 岁,头发灰白,人很瘦,却很精神。每天凌晨三点多,店铺就开始亮灯,蒋爱荣和她的志愿团队在灶前忙碌,熬粥、炒菜、上桌,免费提供,不收一分钱。灯光下的锅里沸腾的东西,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粥。过了一个小时左右,周围的环卫工人过来,进了店,摘掉帽子,在桌子旁错落坐下。清粥小菜上桌后,他们把手捂在碗上,汲取新一天的第一缕热意。做粥人倾注进去的东西,通过指尖传到全身。一碗粥下肚,舔舔嘴,收到的爱心便以
另一种形式传达了下去——很多人拿纸巾把碗擦干净,把碗筷摆放整齐,桌子上、地上几乎找不到洒出的剩饭剩菜。
大概粥天生带有温暖的属性,仔细想来,国人这一辈子,有几个是没喝过粥的?历史的车轮碾来碾去,不过碾碎了一地稻谷,拾起来,熬成粥,人们借此精神抖擞地生活下去。于是几千年文明里,有个叫范仲淹的断齑画粥,画着画着,画出了奇志,画出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士大夫气节。
“士大夫们”走出庙堂,走进江湖,带着悲悯的情怀,带着无畏的奉献,把尚德的基因在白云苍狗间播撒了。再往后,在时间惊天动地的浪潮中跑出来了很多人,雷锋、焦裕禄、郭明义、千千万万个志愿者……揣着这基因走了很远很远,一直走到现在。
时至今日,雷锋等人传承和发扬起来的优秀高贵的品质凝结成了文化,于无声处暗自流转,涤荡着一代代人的精神世界。在某一个角落,其实有一碗独一无二的粥,正汲取这精神的波浪,一点一点把温暖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