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元斌:
党的十八大以来,学雷锋活动跃上新境界。坚持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把学雷锋活动与志愿服务有机融合,从参与重大活动、抢险救灾为主,向服务社会治理、维护社会稳定、建设生态文明、增进民生福祉等方面拓展延伸,形成了志愿服务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促进了志愿服务的制度化、常态化,开创了学雷锋志愿服务工作的新局面,使人们普遍关注新时代下学雷锋志愿服务的新局面、新内涵、新趋势。
本期“理论会客厅”关注新焦点、畅谈新感悟。
邓丽娟:
党的十八大以来,学雷锋志愿服务工作开创新局面,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是把学雷锋与志愿服务紧密结合。鲜明提出“学雷锋志愿服务”这个响亮的口号,树立起“学雷锋志愿服务”这个闪亮的品牌。这是十八大以来精神文明建设领域的一个具有标志性的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经过这些年的不断努力,“学雷锋志愿服务”的社会知晓度、认同度、参与度越来越高,成为推动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的有力抓手,成为开展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载体。
第二个方面,是制度建设不断加强。中央文明委、中央文明办先后出台了一系列重要文件,比如说《关于推进志愿服务制度化的意见》《关于支持和发展志愿服务组织的意见》《关于公共文化设施开展学雷锋志愿服务的实施意见》《社区志愿服务方案》《志愿服务条例》。这些都为学雷锋志愿服务的持续有效开展,提供了有力的体制保障、政策保障、法律保障。
第三个方面,是志愿服务队伍的不断壮大。志愿者的注册人数逐年增加,志愿服务组织的发展规模逐步扩大。从青年志愿者到老年志愿者,年龄层次更加丰富;从职工志愿者到党员志愿者,人员构成更加多元;从以行政力量推动为主到群众自发建立起志愿服务组织,社会力量日趋活跃。
第四个方面,是志愿服务的内容日益广泛。内容项目涉及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交通、治安、扶贫、环保等多个领域,涵盖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志愿服务越来越成为服务国家发展、满足百姓需求、创新社会治理的重要方式和重要载体。
第五个方面,是全社会的志愿服务意识不断加强。“我为人人、人人为我”“有时间做志愿者、有困难找志愿者”逐渐成为一种时尚,成为人们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
单政达:
学雷锋志愿服务不是一个抽象化的概念,而是一种有血有肉有形象的存在。高密市在实践中提出“用雷锋精神引领志愿服务”,将雷锋精神与志愿服务精神相结合,使雷锋精神真正成为志愿服务精神的指导思想。
首先,在志愿服务中弘扬雷锋精神的核心,即“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使志愿者对雷锋普遍认可且自发学习,提高志愿者的思想道德素质,调动志愿者的主观能动性,自觉主动地做好事当好人,这是两者相结合的最高目标。
其次,在志愿组织树立学雷锋榜样,进行榜样教育。雷锋精神是开放发展的体系,人民群众在践行雷锋精神过程中产生的优秀精神成果源源不断地汇入雷锋精神的洪流。因而,具有雷锋精神的某个闪光点就是我们身边的“活雷锋”。这些“活雷锋”能够在志愿组织的内部起到先锋模范作用,有助于建立坚实的群众基础,更好地实现志愿服务的载体作用。
第三,建立党员雷锋团,统领志愿服务。雷锋精神的核心实质,就是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把党员与志愿服务相结合,使党员融入志愿服务,引领志愿服务,彰显党员的身份,宣传党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在参加青年志愿者协会的志愿服务活动时,勇当排头兵和领头雁,用自己的模范行为和高尚人格来感召、带动其他志愿者及群众,从而能够逐渐优化志愿服务队伍的纯洁性与先进性,以便使雷锋精神更好地传承下去。
李家华:
培育具有中國特点的志愿服务文化,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志愿服务制度,至少要把握三个关键导向:
一是要正确定位志愿服务,充分认识志愿服务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精神价值。精神文明实际上是一个社会文明的本质内涵,所以志愿服务作为群众参与精神文明建设的有效途径,可以通过大力普及志愿服务理念,搭建关爱他人、奉献社会的平台,感召更多的人加入志愿服务行列;同时升华人们的精神境界,进而凝聚精神财富、构建精神家园,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所以,经过长期的志愿服务努力,我国在志愿服务的理论和实践中,已经走出了一条与西方国家有本质区别的发展道路,它不是源于宗教性的慈善服务,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做点好事,它实际上已经上升到了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国家现代治理结构与社会公益事业格局的高度。
二是要坚持鲜明的价值导向。培育和创造中国特色的志愿精神、志愿文化,必须高扬鲜明的中国特色和中国的价值导向。我国志愿服务是学雷锋活动的延伸和升华,志愿精神与雷锋精神一脉相承。要建设中国特色的志愿服务,就必须坚持把学雷锋与志愿服务紧密结合,赋予雷锋精神新的时代内涵,赋予志愿服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念。
三是要坚持文化自信。习总书记说:“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所以我们发展中国特色的志愿服务,既需要紧密结合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又需要中华文化的滋养和支撑,培育中国特色的志愿精神,创造中国特色的志愿文化。当然,我们要善于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这三个维度中汲取智慧、汲取力量,积极践行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中国志愿精神;共建共享“服务他人、奉献社会”的志愿服务理念;以“有时间做志愿者、有困难找志愿者”这种生活方式、这种文化、这种符号,构建中国的志愿服务文化。
聂洪凯:
新时代对促进学雷锋志愿服务发展与繁荣,具有新的发展机遇,也面临新的挑战,需要理性分析、把握趋势。
一、志愿服务渐成国家战略
20 世纪 80 年代,中国志愿服务由社会民众率先自主发起和探索,建立了一批小型多样的志愿服务团队;20 世纪 90 年代,由共青团组织全面发动并建立青年志愿者组织系统,民政部门发动并推进社区志愿服务;21世纪特别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之后,志愿服务开始纳入国家视野。从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决定》正式提及“志愿服务”,到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志愿服务制度化”,国家及地方的“发展规划”“发展战略”陆续将“志愿服务”写入其中。中国志愿服务事业,从纯粹的民间行为,到部门推动的项目,发展成为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建立志愿法规政策体系
志愿服务逐渐社会化、常态化的进程,催生了对相关法律、政策、规章和措施出台的迫切需求。在中国国情与特色背景下,志愿服务的制度体系包括“法律、政策、规章、措施”。法律是人大审议通过的法律,或者法制办通过的法规;政策是党和政府发布的各项政策;规章是志愿者社团制订的章程和规则;措施是各部门、各机构提供的志愿服务发展的专项措施。这些多样化、丰富性的资源,构成了推动中国志愿服务常态化发展的制度保障。
三、志愿者管理的规范化
拿我们企业来说,企业的志愿者具有更强的组织性和内在关联性,其活动通常依据企业的愿景及公益战略,是一种自上而下的进行方式,由企业确定志愿服务的内容、方式,提供资源支持,具有较强的组织性和稳定性,同时也有意识地将现代企业经营的原理、原则、经验和技能用于志愿活动中,在志愿项目的选择、实施和评估中更强调效率和效能。企业尤其是大型企业志愿者专业化、组织化程度更高,引导好、管理好企业志愿者,明确企业志愿者的权利与义务,推动企业志愿者规范参与志愿服务,将为中国志愿服务的发展注入关键的人才力量。
四、志愿服务活动的常态化、本地化和社区化
对于企业而言,大规模、一次性的活动能打响企业的品牌,例如许多企业的年度企业志愿服务日对于企业品牌推广有着明显的作用,但是要有效树立企业的社会形象,深入提高企业社会影响力,企业需要将志愿服务的重点逐步转向常态化的活动中,积极融入本地、融入社区。有效发挥企业志愿服务的力量,真正成为负责任的社会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