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英雄阳刚之气应从娃娃抓起

2018-05-14 17:41陈先义
雷锋 2018年7期
关键词:男子汉军人大众

陈先义

一本由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旨在培养少儿英雄阳刚之气的图书,受到社会的特别关注,被认为是一本培养男子汉的好书,该书出版后,经有关部门批准在全国小学四五年级广泛推广。许多家长网上点赞,认为这个问题早该抓了。

如果稍加留心,我们就不难发现这样一个现实,那就是这些年大众对人的外貌审美发生变化了,比如,人们已经逐渐习惯用“帅哥”“靓仔”的标准来衡量青年男性的相貌,甚至用几近低俗的“小鲜肉”之类的词汇来称呼英俊男生。与此同时,被取而代之的则是传统意义上能表现男子汉英雄气质的长相,那些方形的国字脸,那些充满英雄豪气的紫红色脸膛,不再被人们所崇尚。这看似只是个人审美喜好问题,实质上却是关乎国民素质培养的重要话题。

一般说来,“男子汉气概”用来表达对男性的褒奖,男孩子从小便被教导“要像个男子汉”。男子汉是什么?按通常的理解,应该是线条分明、阳刚气魄、孔武有力,其面孔又常常被赋予“紫铜色”之类的词汇。而这种面型和色彩,又常以军人为主要描摹对象,因为这样的面孔代表着英勇、责任、可靠、忠诚,是最理想的战士、伴侣、父亲的形象。但不知从何时开始,在我们的媒体宣传中,带几分奶油味的白面书生逐渐流行起来,而传统的粗犷面孔则已显得俗气和过时。殊不知,社会这种颇带几分媚俗的审美变化,恰恰弱化了我们健康的审美观。

小男孩是在模仿偶像的过程中成长的,你不给他提供模仿英雄豪杰的机会,他就会以为那种唇红齿白、矫情造作的时尚俊男是值得模仿的。就像我们在写字楼里不时遇到的装扮颇像韩国偶像剧男主人公的新潮白领,肤色白嫩,发型细致,所到之处无不飘散着清新的香水气味;或如郊游远足的男男女女,背靠花团锦簇合影拍照时,即使是大男人,也总是伸出右手两个指头,嗲声嗲气地拖着长音喊出“耶——”。小男孩最终要成为顶天立地的丈夫,要成为家庭的顶梁柱,要在尚未修通燃气管道的家中扛煤气罐,当了兵则要准备上前线,要担负起各种社会责任。

不久前,韩国媒体披露这样一件让社会批评的事:韩国军方对韩军某部进行一次例行性行装背囊检查,结果在士兵行囊中发现,有相当多品种和数量的高档化妆品。这些脸上涂满化妆品的士兵还能上得了战场吗?韩国社会对此一片惊讶,人们甚至把这些归于韩剧明星的引导和示范。在日本自卫队,这种被享乐主义滋养的士兵,干脆拒绝执行急难险重任务。安乐享受某种程度上弱化的是军人的血性。而韩日的那些流行剧实际上也对社会大众特别是青少年发生着很大影响。

文艺作品在娱乐民众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存在着影响民心的作用。我们并不要求每一部作品都成为精品力作,但如果是部张扬英雄精神的作品,就应该彰显男人或军人世界中某种有力度的行为范式。只有这样,才能使人们在软玉温香的沉醉环境里有可能获得启发,从而像大鹏展翅那样振作,像汗血马奔腾那样昂扬,或者干脆就像成都球市上豪迈的吼声那样——“雄起”!既然外语可以从娃娃抓起,那么男子汉呢?这个未来社会在体能与智能方面都不可或缺的栋梁群体,是不是也应该从小男孩抓起?男人不是天生的,男人是在人生责任的熔炉中锻造出来的;军人也不是天生的,军人是在沙场的硝烟中熏陶出来的。

值得欣慰的是,今天我們的社会已经对这种审美的误判开始走向清醒和反思,那些娘声娘气的韩剧已经被我们的社会所反感和抵制。这一次,上海把培养男子汉列入小学教材,国家有关部门又在全国推广,足见这个问题的重要。除此之外,有关媒体对过度宣传“靓仔”“美女”之类情况的批评已经屡见报端。记得《北京青年报》在头版曾刊发一则配大幅图片的新闻,称北京电影学院招生,“帅哥”“美女”报名者比起前些年已经锐降。因为人们已经发现,在艺术的竞技场上,最终拼的是实力,是素质,仅靠脸蛋是不能持久的。到了战场上,拼的更不是脸蛋,而是英雄气和血性精神。应该说,这是社会大众的一种自觉,我们期待着大众审美朝着更健康的方向不断进步。

猜你喜欢
男子汉军人大众
大众偶像
一汽-大众ID.6CROZZ
上汽大众ID.3
节假日时的中国军人
真正的男子汉等
男子汉宣言
军人画军机(六)
第一次独自睡觉
印度军人特写
大众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