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培卓
北京市西城区地方税务局有一个不大不小的展厅,道德讲堂、文艺创作或者其他活动都会在这里举办。展厅两侧的墙壁上挂满照片,其中有一幅,拍摄于2016年,是一群穿着校服的学生簇拥在一起,攥着花,对着镜头笑成一团。
那是一群聋哑孩子,就读于启喑实验学校。
2016年年底,为了让周边企事业单位了解这些孩子,新街口街道团委组织了一次学校与周边企事业单位的联谊活动,陈师坤第一次带着自己的学生们走进西城区地税局。那一天北京没有风,阳光很薄,师生在门厅廊柱上“全国文明单位”的牌子前顿了下脚,旋即被西城地税的团委书记解桐迎进展厅。
这次活动的主题是让学生们展示才艺,教地税的干部们做丝网花。解桐有些笨拙地挽着花边,做这样细致的小东西对他这种不怎么接触手工的人来说确实具有挑战性。他抬起头,看着低头认真做示范的学生——专注、努力、风华正茂。他们那么小心翼翼地希求社会的包容、接纳和理解,更渴求创造价值。一种从未有过的情感猝不及防地蹿到胸口,那一刹那,解桐突然觉得,他必须要做点什么,以作为对这群心灵手巧、淳朴善良的孩子的回馈。
联谊活动结束后不久,解桐与陈师坤再次碰头,两个人商量着,初步形成一个方案,即借助对残保金制度的宣传,解决残疾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次年年底,西城区地税局与启喑实验学校联合启动“爱心传递小大使”仪式。地税局搭建平台,让企业了解这些优秀的残疾学生,残疾学生也作为志愿者,走进企业,走进社区,在各种社会活动中让自身潜能和才华得到充分的发挥和展示,顺利实现就业。
“第一次见到那些残疾孩子,我就想怎样才能帮帮他们。”解桐认为这是西城地税所有人都会下意识做的事。
西城区地税局是全国文明单位,1994年国税地税“分家”后,西城区地税局就一直戴着“文明标兵”的徽章,五年“西城区文明标兵”,五年“首都文明标兵”,再之后,众望所归,西城区地税局又获得“全国文明单位”的褒奖。几次复查,表现一直很过硬。
前不久,西城区地税局获评“全国学雷锋活动示范点”,之后,我接到了采访任务。地税方问我有什么需求,我说,我想找几个人聊聊。
我刚进大厅时,赵红程正匆匆上楼,我们有“一面之缘”。半个小时后再见到她,她对我说的第一句话是:“说实话,没什么可宣传的,但是有人告诉我,宣传能让更多人参与到正能量事业的建设中来,我就来了。”
她是个十分低调的人,低调的人大部分能长久地坚持一件事。1993年,赵红程步入婚姻殿堂,她的人生也开启了下一个篇章。婚前,赵红程想送给自己一份与众不同的结婚礼物:她想资助一名贫困学生,帮助他完成学业,带着他一起成长。她联系到希望工程,对接上一个来自东北白城的一年级学生。希望工程是包年制,赵红程签下合同,想到未来的人生将会有另一个人参与,他们隔着白山黑水,却触动着彼此的生活,内心的感情无以言表。
助学行动波澜不惊地开启后,就再没有完结。20年后,赵红程建立了“郁金花助学团队”,希望能帮助更多的贫困学生。多年来,赵红程的脑海中一直有这样一个画面:在河北省的一个偏僻农村,几间斑驳褪色的砖房里,她走进一个房间,地上摆着一张休憩用的木板,角落里是一个瘸了腿的小柜子,光线昏暗,灰尘在空荡荡的房间里四处游走,家徒四壁。然而,在那块勉强称得上是“床”的木板前面,整个一面墙上,贴满大大小小的奖状,奖状蒙尘,上面的字迹已然晦暗无光。那是一个初一孩子的卧室。
——原生家庭的贫穷剥夺了孩子的优秀。
赵红程说,读书是很多家庭贫困学生唯一的出路,我们要努力,让这条出路保持畅通。
我的第二个采访对象是陈卫华,他原为张思德班的班长,36岁那年转业,到西城区地税局工作,人民解放军的优秀品质在他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硬朗、热情、积极、乐于奉献。我初次见他,他身板挺得笔直,脸上带着笑,让人安心和信赖。
陈卫华分管的第二税务所主要负责房地产交易板块,很多时候,夫妻因离婚到地税局分割房产,本身情绪就不太好,因此也最容易出现舆情。陈卫华总是先一步出来解释、调和。他忙所里其他工作时,向来不声不响,有一种军人式的干脆和缄默,唯有这种时候,他所有的语言都被唤醒,不厌其烦地讲述税法条例,缓和剑拔弩张的气氛,直到对方满意离开。
我问起他这么多年来“零差评”“零投诉”的事,陈卫华笑道:“那太夸张了,投诉也有,但事后与投诉人沟通,大家相互理解后,他就撤销了。”陈卫华一直觉得,他要带个好头,要再严谨一点,不出差错,要多干一点,多学习一点,这样税务所才能一直保持团结和谐。在部队当个好兵,在税务所就要当个好税官。
陈卫华也遇到过故意找茬的人。“有一次,一个中介带着假的拆迁报告过来,被我识破,不给她办手续,对方恼羞成怒,扬言要报复。”他有些自豪地笑笑:“她一连半个多月,每天到税务所门口蹲点,要挑我的差错,不过后来她没找到,悻悻而归。”
我们聊天的时候,郑茜一直没有作声,仿佛努力缩减自己的存在感。2016年,地税局申报“五四青年奖章”,第四税务所所长推荐了郑茜,他的评语只有一句:“该同志一直默默做善举,不善于表达。”“不善于表达”的郑茜也一直在参与助学活动。说实话,她与大多数自己帮助过的学生素未谋面,但是每隔两个星期给学生们写一封信,已经成了郑茜多年来的习惯。笔墨间的只言片语,寄托了郑茜的关心和希望。深聊几句,才发现郑茜是一個内心细腻柔和的人,她的情感不太外显,但往往行动于先。
2008年汶川地震,血库告急。电视、报纸、广播,铺天盖地的报道,整个世界变成黑白色。在公交车上,身边的人无一例外在议论这次天灾,这让郑茜感同身受。下了车,她走到万通献血点,尽管身体比较柔弱,她还是选择了400毫升献血量,她甚至希望自己再强壮一点,可以再多献一点,因为很多人需要血液。脚步虚软地回到单位后,郑茜再也支撑不住,眼前发黑,因献血过多晕倒。
“雷锋”身影在西城地税局里随处可见。我走到离地税局第二办公区不远的牛街,街区里似乎残存着西城地税联合街道开展学雷锋活动的影像。“这种活动一年有两三次吧?”我问。
西里一区居委会毛书记笑了笑:“不,是经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