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如龙
近来,不少反映“熊孩子”恶作剧的新闻频频见诸媒体,引发热议:“熊孩子”猛推孕妇,想看看会不会流产;重庆某小区的“熊孩子”往电梯按键尿尿,致电源短路被困电梯……事件中屡见不鲜的“熊孩子”有大有小,有男有女,有贫有富,有城有乡,大有从低龄向高龄、从城市向农村蔓延之势,“熊孩子”俨然成为困扰家庭和社会的一个共同难题。
姑且不论这一堆劣迹的后果,单凭事件屡屡吸引眼球的热度,就不能不让我们扪心自问:孩子小的时候可以撒撒娇,偶尔任性,甚至容忍他们自私一点……可现实生活中,孩子们身上的“熊”劲儿,明显超出了做人底线。这些寄托着我们未来希望的孩子们到底病在哪儿了?
究其原因,问题出在孩子,真正的病根却在大人。每个“熊孩子”事件的前因后果大同小异,但每一个“熊孩子”的背后必定有一个或几个“熊家长”。一方面,家长对孩子无底线地宠溺,偏重物质上的满足,忽视心智的成长,使孩子愈发娇纵蛮横、有恃无恐。也有家长迫于生计或自身原因,只生不养地放任,导致孩子成为“精神孤儿”,为“熊”劲儿提供了滋生的土壤;另一方面,社会环境的负面影响也日益突出:电视、影像、书籍等教育载體中价值观的紊乱,是非颠倒的处事逻辑,社会包容度的缺失,特别是遇到“熊孩子”时,更多的人是作为旁观者一味地指责,而缺少为之改变的责任担当。
孩子是父母的影子,社会则是一面镜子,管好“熊孩子”需要良好的家教,更需要全社会的努力。家长要改变“重养轻教”的方式,在养好孩子的同时,做到爱之有度、管之到位、教之有方,及时制止并适度惩戒“熊孩子”的错误,帮助他们厘清是非界限,培养健康人格;社会要营造良好氛围,在注重素质教育的同时,强化法纪约束,守好道德底线,把好法律红线,努力营造充满爱和正能量的成长环境。
如果说,从“熊孩子”到犯罪之间,隔着的往往只有一步之遥,那么,只要教育得法,从“熊孩子”到好孩子,也仅仅一步之遥,但迈好这一步,需要我们共同努力,为他们打造健康成长的蓝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