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是习近平改革思想的鲜明特色

2018-05-14 09:37解保军
奋斗 2018年15期
关键词:习近平群众改革

解保军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地位和主要作用,系统回答了坚持和推进什么样的改革,为谁改革,依靠谁来改革,改革在何处发力等一系列重大的时代课题。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会議上发表重要讲话。谈到深化改革,协调抓好改革举措时强调,要推出一批能叫得响、立得住、群众认可的硬招实招。把改革方案的含金量充分展示出来,让人民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要“切实做到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全党同志一定要永远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报告在谈到过去五年取得的工作成就时讲到,“人民生活不断改善。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一大批惠民举措落地实施,人民获得感显著增强”。报告在谈到未来工作时突出强调,“全党必须牢记,为什么人的问题,是检验一个政党、一个政权性质的试金石。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必须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迈进。”使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让人民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是贯穿在习近平改革思想中的一根红线,是习近平改革思想的鲜明特色。

“让人民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是马克思主义的内在要求。马克思主义是人民的理论,是人民实现自身解放的思想体系。在马克思主义看来,“历史上的活动和思想都是‘群众的思想和活动”“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马克思主义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力在于这种理论深深植根于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中,把人民群众视为实现社会革命的主要力量。在马克思主义看来,任何革命,任何改革以及任何伟大的历史活动,只有代表了绝大多数人的利益,满足了人民群众的需要,唤起了他们变革社会现实的创造性,才能获得成功。

“让人民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是科学社会主义的价值追求。科学社会主义坚持人民的立场,主张唯物史观和群众史观,把为人民的幸福和利益而奋斗视为马克思主义政党长期执政的终极尺度。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指出的那样:“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科学社会主义不像空想社会主义那样试图利用调和手段,靠少数“政治精英”和“天才人物”,搞几场社会改革的“政治秀”就达到保障人民幸福的目的,而是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坚持人民利益至上,让人民群众真正成为改革的最大获利者。

“让人民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是党的群众路线在深化改革中的创新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特别强调,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也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作风。早在“工农武装割据”初期,我们党就提出了“群众路线”。毛泽东在讲到查田运动时指出,不按“群众路线,不得群众赞助与同意,都不能使查田运动收到成绩,反会使群众不满,阻碍查田运动的进行”。毛泽东提出我们党要解决群众的具体问题,“关心群众的痛痒,就得真心实意地为群众谋利益,解决群众生产和生活的问题,盐的问题,米的问题,房子的问题,生小孩子的问题,解决群众的一切问题”。1945年,刘少奇在修改党章的报告中,总结了我党关于群众路线的实践经验和理论认识,把群众路线提升为“我们党根本的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提出了“一切为了人民群众的观点,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相信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高度重视群众路线,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谈到:“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是我们党永葆青春活力和战斗力的重要传家宝。不论过去、现在和将来,我们都要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把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这样,我们就看到了,“让人民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与我们党的群众路线是一脉相承的,是用更通俗、更明白、更接地气的话语方式诠释了深化改革的祈向和旨归。

“让人民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是我们党深化改革的内生动力。改革是一场革命,需要像战争年代那样,调动起千千万万的民众,组织起浩浩荡荡的生力军。改革开放40年的历史充分说明:凡是尊重人民群众的意愿,满足人民群众根本利益,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的改革一定会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人民群众参与改革、推进改革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定会空前高涨,激发起锐意改革的聪明才智。1978年,安徽凤阳小岗村的“大包干”责任制揭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序幕。“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保证国家的,交足集体的,剩下的都是自己的”。农民从土地承包中获得感大大提升,解决了温饱问题,从心眼里支持和拥护“大包干”,使“包产到户”如星星之火,迅速燃遍中国的农村大地。在林权体制改革中,人民群众又提出了这样的思路:“山定树,树定根,人定心”。“人心”靠什么“定”,当然是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是人民群众从改革中获得的物质利益,是改革方案的含金量释放给人民群众的“真金白银”。

习近平改革思想的核心理念就是始终把人民立场作为根本立场,把为人民谋幸福作为根本使命。改革的目的和宗旨就是“让人民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改革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用此来审视、判断、处理改革中遇到的问题,真正将以人民为中心的改革思想体现在治国理政的全部活动之中。在经济方面,让人民群众有更满意的收入,享受到更公平的分配,让经济发展的成果更好地普惠于人民群众。在政治方面,让人民群众更加充分地享有当家作主的权利,人民群众在政治生活中的话语权大大提升,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原则具体而细致地体现在政治建设的方方面面。在文化方面,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理念,我们的文艺作品要知民情、解民忧、纾民怨、暖民心,让人民群众享受到更高水准的文艺作品。在社会方面,抓住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增进人民福祉,让人民群众享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住房条件和更优美的生态环境等,解决了人民群众生活中的现实具象问题,即使是推进“厕所革命”这样的生活问题,都将极大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安全感和获得感。在生态文明方面,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广大人民群众热切期盼加快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我们要积极回应人民群众所想、所盼、所急,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我们可以看到,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习近平总书记也是秉持着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展示出深厚的人民情怀。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习近平总书记深化改革的民生维度是十分清晰的,他强调,“对党和人民事业有利的,对最广大人民有利的,对实现党和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有利的,该改的就要坚定不移改。”现在,中国的全面深化改革关键在于打破利益固化的藩篱,营造更加公平公正的发展环境,把改革释放出来的“红利”分好,把经济发展烘焙的“蛋糕”切好,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的成果。可以说,“让人民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是习近平改革思想的价值轴心和最高尺度,是他全面深化改革,思考和处理一切问题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执政理念最本质的体现。

(该文系研究阐释党的十九大精神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专项课题“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论创新与中国行动方案”的阶段性成果。批准号(18VSJ014))

(作者系哈尔滨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张博

猜你喜欢
习近平群众改革
习近平的外交足迹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吃瓜群众的真相,你怎么懂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
各界群众前来省作协吊唁陈忠实先生5
改革创新
改革创新(二)
标题党
“改革”就是涨价吗?
The Chinese Olympic Committ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