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钱的收藏与鉴赏

2018-05-14 10:51潘文媛
中国民族博览 2018年6期
关键词:铜钱鉴赏

潘文媛

【摘要】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文化宣传与继承的号召之下,在全社会范围内掀起一场巨大的收藏与鉴赏浪潮。铜钱作为清朝时期我国经济生活的一种货币类型,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国家的政治、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影响。为此,本文以铜钱为例,针对我国现阶段铜钱的收藏与鉴赏进行简要分析与探讨。

【关键词】铜钱;收藏;鉴赏

【中图分类号】J211 【文献标识码】A

前言

铜钱是我国货币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不同时期铜钱有不同的类型,其应用价值也有所不同。自甲午中日战争后,帝国主义在中国掀起疯狂的瓜分浪潮,导致我国大量真金白银流入国外,当时社会对货币的要求日益剧增。“铜元”在这一特点历史发展的背景下产生。自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先后制造并发行多种“铜元”,并将其作为革命文物。因此,“铜钱”在我国历史发展中具有它独特的历史背景与应用价值,备受国内外收藏者、货币专家的喜爱。

一、铜钱的产生与发展

“铜钱”是古代铜制货币,主要是指秦汉时期以后所发行的各类方孔圆钱。从历史发展角度来看,春秋战国时期商品经济逐渐发展起来,在商品流通中要分割与鉴定成色的金属货币已经难以满足当时人们生活的发展要求,自此,金属铸币代替以往的金属称量货币类型。从古币流通类型来看,中国古代钱币主要是以铜合金铸造而来,铜钱是古代钱币的一种最常见形式,且铜钱的铸造工作一直延续到清朝末期民国初期。

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一直认为“天是圆的”、“地是方的”,因此,秦始皇在推行铸造钱币工作时,特将“天圆地方”理念运用其中,使铜钱以“圆型方孔”的形式展现出来,这就是我国早期铜钱的雏形。自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对六国货币进行统一,废除以往的贝、布、刀等货币类型,将圆形方孔的铜钱作为主要货币形式,并对其进行铸文“两半”,重十二铢,两个铜钱为一两,即一两为二十四铢,因此,铜钱又称“两半”。这就是铜钱的早期演變过程,从铸造初期的圆形方孔发展成为“半两”铜钱。自“半两”铜钱的产生,为我国古代商品交易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并在我国古代发展史上延续流通了两千余年。

二、铜钱的收藏类型

(一)“半两”与“五铢”

“半两”铜钱拥有良好的流通效果,因其物如其名,随身携带过多会为出行带来诸多不便。为此,“半两”铜钱延用到汉代时期,圆形方孔的“半两”铜钱在流通意义上没有任何的改变,但是铜钱质量在不断减轻,以此为出行带来便利。例如二年将“两半”铜钱的“十二铢”减为“八铢”,文帝五年将“八铢”的“两半”铜钱递减到一铢以下,并将其称为“荚钱”;武帝建元元年铸造“三铢钱”,在元狩五年废除“半两”铜钱,用“五铢”代替“半两”,将铜钱上的“半两”铸文改为“五铢”。“五铢”铜钱自东汉年间开始发行,一直沿袭多年,直到唐朝武德四年将“五铢”铜钱废除。“五铢”铜钱在市场流通中的币值相对比较稳定,使用时间相对较长,成为我国历史发展中的一种重要的钱币类型。

我国古代所发行的货币钱币还会用皇帝年号对铜钱进行命名,并将其统称为“年号钱”。例如公元38年,李寿在南方地区自立为帝,国号称“汉”,年号称为“汉兴”,并将“汉兴”铸在铜钱上,称为“汉兴”铜钱,又名“汉兴钱”,自此“汉兴钱”开始在市场上铸造并流通。此后不久,南宋孝建年间,孝建帝在“五铢”铜钱的“五铢”铸文的基础上增加“孝建”二字,即铸文为“孝建五铢”,被称为“孝建五铢”铜钱;北魏孝文帝以“五铢”为基础增加“太和”二字,即铸文为“太和五铢”,被称为“太和五铢”铜钱。

(二)“通宝”

“通宝”,是我国从唐代初期一直沿用到清朝末期的一种铜币名称,早期是按照钱币的重量对其进行命名,例如,上文所提的“半两”“五铢”等,另有“元宝”“重宝”等钱币称谓。自唐代改变秦汉用重量对铜钱命名的习惯,例如,唐高祖武德帝在武德思念废除“五铢钱”,以“通宝”作为钱币称谓,并在铜钱上铸文“开元”,自此铸造“开元通宝”,其铸文以上下左右的形式排列在铜钱表面,“开元”代表“开辟新纪元”。“通宝”代表“通行宝货”,若以顺时针读作“开通元宝”,因此,“通宝”又被成为“元宝”。例如,建中年间所铸造的被称为“建中通宝”,南唐时期铸造到的“大唐通宝”“唐国通宝”等。自宋代起“年号钱”开始定制并发行。因宋代频繁更改年号,所铸造的“年号钱”形式多样。例如北宋时期的“太平通宝”、南宋时期的“大宋通宝”等。另有辽的“重熙通宝”、金的“大定通宝”。自元代起所铸的铜钱几乎都是以当时的年号对其进行命名的。例如,元代至元年间所发行的“至元通宝”、明代洪武年间所发行的“洪武通宝”、永乐帝在位时期所发行的“永乐通宝”、清代康熙年间所发行的“康熙通宝”、乾隆年间所发行的“乾隆通宝”等。自辛亥革命后,广东、云南、附件等地铸造我国最晚的通宝元钱,即“民国通宝”。

三、铜钱的收藏价值

(一)五代汉元通宝的收藏价值

自五代十国结束后,由汉隐帝所铸造发行的“汉元通宝”边阔完整、制作精良,正面用隶书铸文,背面用星、月纹点缀。相关考古学者表示,“汉元通宝”背面铸有清晰的月纹,收藏价格最高,其收藏价值在800元左右,星纹与光背价值相对较低,其收藏价值分别在200元左右、100元左右。

(二)五代周元通宝的收藏价值

“周元通宝”是五代时期铸造发行量最多、质量最好的一种铜钱,尽管在铸造过程出现铜材紧缺情况,但周世宗利用“舍身饲虎”的典故说服满朝文武大臣以及佛教教徒,以佛铸钱,为“周元通宝”提供大量的铸造材料。

“周元通宝”是仿照“唐开元钱”所铸造的,钱文整体严肃、端庄、大方、美观,制作手法精良,铜钱枝江为29~25毫米。从现阶段铜钱收藏市场来看,普通类型的周元通宝相对较多,其市场价值在40元左右,特殊类型的周元通宝相对较少,例如,钱币背面铸有四出、星月、合背,其收藏价值较高,市场价值在500元左右。

(三)昭武通宝的收藏价值

吴三桂在昭武年间铸造“昭武通宝”,其形式有三种,即小平型、折五型、折十型。其中,小平型“昭武通宝”主要用楷书铸文,大多背面光滑,背“工”现象较为常见,此类铜钱在市场上的收藏价值为10~15元;少数小平型“昭武通宝”运用篆书铸文,其市场上的收藏价值为50元左右;折五型“昭武通宝”和折十型“昭武通宝”均是用篆书铸文,背面“一分”,此类铜钱在市场上的收藏价值为100~150元。

(四)裕民通宝的收藏价值

清代初期,清政府为耿精忠铸造“裕民通宝”,其形式有三种类型,即小平型、折二型、折五型。其中,小平型“裕民通宝”背面光滑、折二型“裕民通宝”背面为“一分”,其市场收藏价值为10~20元;折五型“裕民通宝”背面为“一钱”或者是“浙一钱”,其市场收藏价值在1000元左右。

四、铜钱的鉴定方法

(一)铜质鉴定法

我国铜钱主要是用铜合金进行铸造,受合金成分影响,铜钱颜色有所不同。整体而言,利用铜锌合金铸造而成的铜钱表面泛黄,利用铜锡合金铸造而成的铜钱表面泛青,利用红铜铸造的铜钱表面泛紫红。若在检定过程中铜钱颜色没有呈黄色、青色、紫红,说明檢定品为伪造品。

(二)锈色检定法

伪锈是遮掩作假行为的主要方法。为此,对铜钱实施检定工作时,应落实对铜钱的锈色检定工作。铜元素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在常规稳定下不易发生锈蚀现象,只有历经百年之久才会发生氧化、酸化反应,生成氧化铜或者是碱式碳酸铜。

(三)钱文检定法

铜钱上铸有铭文,这是铜钱的一大特征。上文已经对铜钱铭文类型做出详细的分析,鉴定者可从铭文上直观地了解到铜钱的铸造时期,通过对比铭文的字体风格与字体特征,与相应的历史文化进行对比分析,以此判断铜钱的真假。

(四)声音鉴定法

声音鉴定法是铜钱鉴定的一种重要方法之一。古币历史悠久,火气消散,敲击过程不会发生转音现象,与水泥面相碰撞会发出低沉、沙哑的声音。若将铜钱摔在桌面或者是利用金属物体对其进行敲打,会产生破壳声音,并不会产生清脆的金属声。

(五)气味检定法

真正的铜币流传到现在,其原有火气早已消散,无论任何嗅均嗅不出任何的火气,且古币长期被埋藏在地下,出土时表面发生锈蚀现象,嗅时会感受到一股泥土的芳香。

五、总结

综上所述,铜钱是历史发展的产物,收藏者在收藏之前应明确所收集的铜钱在历史发展中的地位,确保所收藏的铜钱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与文化价值;其次,收藏者应从铜质、锈色、钱文、声音、气味等方面对铜钱的真假进行科学辨别,确保铜钱具有较高的真实性,以此提高铜钱的收藏价值与鉴赏价值。

参考文献:

[1]周韶光.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评《中国文物收藏与鉴赏书系·中国文物收藏百科全书·青铜器卷》[J].中国美术,2016(6):140-141.

[2]赵俊杰,赵鹏宇.地契的收藏与鉴赏——中国土地契约文化漫谈之十二[J].中国地产市场,2014(9):76-77.

[3]杨文清.“高昌吉利”铜钱的收藏与鉴赏[A].西部金融·钱币研究2010年增刊总第四期[C].2010(2).

[4]陈宏建.我国流通硬分币的收藏与鉴赏[A].湖北钱币专刊总第四期[C].2005(4).

[5]建真.见物见人 征史探源——史树青先生谈艺术品收藏与鉴赏[J].收藏界,2004(6):27-29.

[6]沈铭.照相机收藏与鉴赏第一部分世界照相机工业发展简况(上)[J].照相机,1995(6):40-42.

猜你喜欢
铜钱鉴赏
花喜鹊的铜钱
铜钱为什么中间有方孔
铜钱草
我最喜欢铜钱草
结合一堂考核课试论经典小说的品鉴与赏析
谈高中美术鉴赏教育中审美价值的研究
一枚铜钱的自律
铜钱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