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国内藏族题材电影的发展历程及风格特点

2018-05-14 10:51赵明远
中国民族博览 2018年6期

【摘要】近年来,藏族题材电影作为民族电影的分支,也作为全国乃至全世界电影发展浪潮中的一环,呈现出与主流电影文化既有密切关联又富于独特个性的复杂形态。本文将藏族题材电影分“十七年”时期、改革开放至20世纪80年代、20世纪90年代、21世纪以来四个阶段进行梳理和分析,总结和归纳其在形式和内容上的风格特点。

【关键词】藏族题材;藏族电影;电影发展;电影风格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电影作为发展最快、受众最广、探索性最强的艺术形式之一,承载着表达情感、传递思想、教育大众、娱乐消费、艺术探索等功能。青藏高原拥有高原雪域河谷等独特的自然地理景观和深厚多元的民族文化。随着电影发展过程中对于题材内容的拓展以及电影创作者对藏地自然人文的兴趣和关注,藏族题材电影在创作和传播上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

本文将藏族题材电影分“十七年”时期、改革开放至20世纪80年代、20世纪90年代、21世纪以来四个发展阶段分别介绍。

一、“十七年”时期的藏族题材电影

新中国成立后“十七年”期間,电影成为党和政府宣传政策、联系群众的最重要的方式和手段。这一时期产生了多部藏族题材电影。其中,开篇之作是《金银滩》(1953)。讲述解放前夕,青海境内,居住在金滩的藏族塔秀部落与居住在乌兰喏草地的阿里仓部落过去因争夺银滩草场存有芥蒂,国民党西北绥靖公署司令刘惠民为控制它们千方百计挑拨关系,最后新中国的县政府为两个部落解决了多年的矛盾。另一部影响深远的藏族电影为《农奴》(李俊,1963)。该片通过讲述农奴强巴一家人的悲惨境遇,用真实感人的艺术形象,表现了藏族人民在封建农奴制度下的生活遭遇与精神面貌,揭露了农奴制度的野蛮残酷。该片的艺术特点很突出,“融纪录与故事、诗与戏剧于一体,风格凝重而简练、深沉而含蓄。长镜头和光影的象征造型以及特技的运用,使影片具有强烈的艺术表现力。”①

除此之外,这一时期还有《猛河的黎明》(鲁韧、朱丹西,1955),表现用生命凝结民族友谊的《暴风中的雄鹰》(王逸,1957),第一部少数民族儿童电影《五彩路》(魏荣,1960)、《柯山红日》(董兆琪,1960)、《昆仑铁骑》(袁乃晨,1960)、《红鹰》(王少岩,1960)、《草原风暴》(林丰,1960),表现藏民与红军生死友谊的《金沙江畔》(傅超武,1963)等藏族题材电影的拍摄和放映。与此同时,电影作为被大众广泛接受的文化艺术形式,对于向世人展现青藏高原壮美的自然风光、灿烂的民族文化、善良的藏族人民、神秘的宗教信仰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二、改革开放至20世纪80年代的藏族题材电影

1978年改革开放后,全国的电影事业开始复苏起来。有些影片是对“十七年”电影模式的延续,“在故事表层上虽和‘文革时期反走资派影片截然相反,但在叙事模式上和深层主体上却十分相似。”②

田壮壮导演的《盗马贼》(1986)就是一部具有象征意味的探索性影片。贫穷的青年牧民罗尔布为生计所迫,一方面在草原上盗马抢劫,一方面对佛教有着虔诚的信仰,一次次灾祸将他推向灾难的深渊,最后他不得不再次铤而走险,走向末路。该片“与当时其他‘探索片一道,以标新立异的形式,表达出了文化的‘先声,虽然拷贝数量都是个位数,但在转型伊始的文化背景上,极快地树立了文化先锋的形象。”③《松赞干布》(1988)是西藏自治区拍摄的第一部故事片,影片讲述了公元7世纪,吐蕃第33代赞普松赞干布平定叛乱、统一吐蕃、颁布法制以及与大唐联姻等故事,再现了松赞干布的英武风貌。

除此之外,从上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末,还产生了《冰山雪莲》(向霖,1978)《丫丫》(孙羽,1979)《雪山泪》(华纯、任鹏远,1979),登山电影《第三女神》(刘玉和,1982),《神奇的绿宝石》(马绍惠,1983)《无情的情人》(陈国君,1986)等藏族题材影片。

三、20世纪90年代的藏族题材电影

20世纪90年代开始,现代化作为时代的主题逐渐占据国家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全球性经济文化交流越来越频繁和深入,中国开始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借助于飞速发展的科学技术和迅速崛起繁荣的大众传媒,中国文化产业也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态势。与此同时,电影也开始随着社会的浪潮由国家统一的管理模式走向市场,面临前所未有的冲击与机遇。

1991年,谢飞与王平共同执导了新中国成立后第一部正面反映社会主义新西藏工业建设的影片,通过讲述青年工程师方京生的成长历程,同时展现新老地矿工作者和汉藏工人不尽相同的生活态度和人生理想,讴歌其无私奉献的精神。该片从某种程度上体现出在商业转型新时期的背景下电影导演创作观念的转变。在电影越来越商品化的时代,“必须摒弃传统的说教观念而专注拍摄观众喜闻乐见的故事,影像上应该具有冲击力,音响与观众的心理节奏吻合,在观众接受的前提下通过作品反映出时代的精神。”④同样是由谢飞导演的艺术片《益西卓玛》于1999年与观众见面,该片用特殊的倒叙穿插的结构讲述了藏族姑娘益西卓玛与人生中三个男人的爱恨恩怨,并通过其一生的经历反映和表现了半个世纪以来西藏社会的巨大变迁。在该影片中,“导演通过自由的时空表现,流畅的镜头语言,如诗如画的西藏风光,大色块的画面影像结构,优美的音乐旋律等影视艺术要素而统一称为一个完美的艺术有机整体。”⑤

除以上两部影片外,20世纪90年代还产生了传记片《孔繁森》(陈国星、王坪,1995)、《红河谷》(冯小宁,1996)《杰桑·索南达杰》(郭碧川,1996),儿童片《弹起我的扎年琴》(卢刚,1999)等优秀的藏族题材影片。

四、21世纪以来的藏族题材电影

进入新世纪以来,包括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在内的中国电影都在努力逐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电影创作和电影市场也逐步从体制中焕发活力,以回应市场化、产业化、国际化、专业化的新语境。这一时期藏族题材电影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出现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藏族本土导演及电影从业人员,开启了藏族题材电影的新篇章。

2005年,青海藏族导演万玛才旦的《静静的嘛尼石》在上海國际电影节、釜山国际电影节、北京大学生电影节等国际性及全国性影展上频频获奖。它是第一部由藏族本土导演创作的反映藏族当代现实生活的电影,也是第一部完全使用藏语对白的藏族题材电影。通过讲述小喇嘛由《西游记》中孙悟空的形象产生对外界的好奇,也为他带来烦恼的故事,“为藏语电影开辟了‘文化冲突的主题。”⑥万玛才旦导演的第二部电影《寻找智美更登》(2009)讲述了一名电影导演为八大藏戏之一的《智美更登》寻找演员的过程,其中呈现了许多藏族人民生活居住的空间,该影片在结构和内容上都体现出导演的探索与进步。《太阳总在左边》(2011)的出现使得藏族本土导演又增加了一名,这部电影是一部相对比较纯粹的关于个人内心自我救赎的公路片,同样用纪实的方式对藏族人的精神特质进行了深刻呈现。

值得注意的是,2017年是藏族题材电影在全国院线银幕出现频率较高的一年,共有《冈仁波齐》《七十七天》《皮绳上的魂》《金珠玛米》《藏爱》《八万里》等六部影片呈现在全国观众面前。其中,张杨导演的《冈仁波齐》和赵汉唐导演的《七十七天》一度成为影评界和观众关注和谈论的焦点,说明藏族题材电影无论是在电影学术研究界还是全国的电影观众心目中都开始占有一定的位置和比重。

五、小结

藏族题材电影依托于全国乃至全世界电影文化和电影产业的大环境而发展,它的发展历程和风格特征既反映着每一个特定历史时期的总体政治、经济、文化特点,又体现着藏族题材以及藏族电影艺术家自身的独特优势和鲜明区别。未来的藏族题材电影,要更加立足于本土本民族的文化背景,观照全国乃至全世界的电影发展趋势,遵循电影艺术自身的发展规律,探索出更适于呈现的主题和更恰当的视听语言,创造出既具有艺术价值又为观众所喜爱的优秀影片。

注释:

①王广飞.十七年中国少数民族电影研究[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12:173.

②饶曙光.中国少数民族电影史[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11:175.

③胡谱忠.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研究[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13:41.

④饶曙光.中国少数民族电影史[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11:242.

⑤陈旭光.精神皈依、自我超越于语言的自觉——谢飞影片《益西卓玛》解读[J].艺术广角,2002(4):37.

⑥胡谱忠.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研究[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13:157.

作者简介:赵明远(1993-),女,河北张家口人,硕士研究生在读,西藏大学艺术学院,研究方向:民族艺术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