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尧 孙相根
【摘要】相对于科学活动而言,音乐活动更加注重人的个性表达和情感流露。中小学教育中的音乐活动具有审美性和培养创造性的特点。现阶段,中小学音乐教育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如教师教育观念落后、活动过于模式化,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培养,教学方法落后等。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应采取积极措施,在音乐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包括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提升学生参与活动的热情;带领学生从“模仿”走向“创造”,优化音乐教学方式;培养学生音乐互动的兴趣;帮助学生增强审美意识,提高审美修养;借助现代教育手段和多媒体设备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等。
【关键词】音乐;创新能力;学生;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中小学音乐教育不仅应致力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趣味,同时也应致力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是一种以“发散思维”为主,“聚合思维”为辅的,基于学生个体创造潜质开发的心理活动过程。创新能力以创造性思维为基础,对于提升学生的认知能力和理解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音乐活动通过各种音乐形式展现个体极具个性化的音乐创造活动。相对于科学活动而言,音乐活动更加注重人的个性表达和情感流露。学生教育中的音乐活动,不仅具有人文性,同时也具有工具性的特点。对学生教育而言,音乐活动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实现个性化的表达,让他们充分展现自己的所思、所想、所感,是学生实现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中小学音乐教育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在参与音乐活动的过程中培养创新能力,丰富审美情趣,完善人格养成。换言之,音乐教育不仅起到美育的作用,也可以起到德育的效果。如果说音乐作为一个素材的话,对于学生的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特别是在大力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音乐、美术、体育这些传统的艺术性学科对于提升学生的想象力、创新能力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价值。音乐不同于其他的艺术性课程,学生能够在其中感受节奏的力量,增加自己对外部声音的感知和理解,对启发心智、促进大脑发育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是其他学科和课程所代替不了的。
一、现阶段中小学音乐教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中小学音乐教师创新教育观念落后
现阶段,在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中,转变教师观念是改革的重点。任何改革都必须以理念的改变为前提,这也是发挥理论武器的关键。教师的教育观念对学生教育的发展起到了一个统领的作用,可以说,有什么样的教师教育观念,就有什么样的学生行为,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不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待音乐教育过于简单化,认为音乐教育无非是“圈养”和“散养”两种方式之间进行选择。由于在中小学教育中文化课课程压力较大,不少教师认为作为补充性教育的艺术教育仅仅是一个辅助性的内容,更谈不上对创新能力的培养。音乐教育的重要特征在于自主性,不仅是教师的自主,同样也是学生的自主,也就是说,在音乐教学的过程中高度依赖教师个人对于音乐的理解,而学生也高度依赖个人对于音符、节奏等具体内容的理解。
(二)音乐教育活动过于模式化,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培养
大多数中小学都会开展一系列形式各异的音乐活动,然而,这些活动大多呈现出模式化的倾向,且以集体活动为主。创新教育的关键是培养学生的个性,实现个性化、差异化的成长。需要指出的是,在我国现阶段考试制度的影响下,学生的发展呈现出标准化的倾向,教育还没有重视学生个性的养成。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唯一的、具有个别差异的。在中小学的音乐教育活动中,教师还没有做到因地制宜,因人而异。这种集体活动和集体教育的形式,固然可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然而却没有关注到作为个体的个人。音乐教育特别是中小学阶段的音乐教育有其特殊性,主要在于教育的对象是处于未成年阶段的青少年。音乐教育需要结合这一年龄阶段学生的特征,着重培养他们的艺术审美情趣和创造力,在艺术培养的过程当中逐步形成他们良好的性格。
(三)音乐教育教学方法落后
教学方法的改进是提高教学效率的关键,是顺利推进音乐教学的重要手段。集体活动式的音乐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让他们在和同龄人的互动和交流中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和活动。然而,集体活动缺乏对个人的关注,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培养。学生音乐教学的方法应该是形式多样、内涵丰富的,具有可操作性、可示范性的特点。教学方法一方面需要科学的理论知识作为指导,另一方面需要教师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寻求最适合自己、最适合学生身心发育特点的教学手段。
二、通过音乐教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途径
(一)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提升参与音乐活动的热情
在素质教育大力发展的今天,如何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想象力为广大教师所关注,然而,要想真正提升学生的这一素质必须通过切实可行的策略才有可能获得。学習音乐植根于艺术教育理念,强调通过与声音的结合、对声音的塑造,让学生理解外部的世界,对他们的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学生阶段是最具有想象力和好奇心的阶段。正如前文指出,学生教育要注重结合学生身心发育的特点开展活动,增强活动的适切性和针对性。结合一案例进行具体说明,通过对《梁祝》乐曲的学习培养学生对美的创造性体会。活动过程主要环节为体验美——创新美——体现美——发散美。通过这样的设计环节,重点突出学生个体在体悟和彰显音乐美的过程中的自我意识,让他们能够创造性地刻画出美的感受。
(二)带领学生从“模仿”走向“创造”,培养学生对艺术互动的兴趣
学生的模仿能力较强,音乐教师应该有意识和有目的性地帮助学生从模仿走向自我创造,这也是创新教育的要旨所在。例如,在打击乐的教学和演奏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认识乐器、尝试根据乐谱演奏出节奏,或者通过自己的创造谱写出新的旋律,这些实际操作的活动能够有效地引导学生从模仿走向创造,也就是说,在引导学生自己接触音乐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通过这种教学,课堂教学不仅能够得到有效提高,同时也能够让广大学生爱上音乐,爱上演奏,逐步培养音乐审美情趣。例如,音乐舞蹈教学是偏重实践的教学,需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反馈出现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有效的对策。在掌握了一些教学技巧之后,我们还要进一步选择适合学生身心特点、充满童趣的素材让他们去表演,引导他们保持持续的舞蹈学习热情,并积极将自己原创性的表演搬上舞台。
(三)帮助学生增强审美意识,提高审美修养
学生阶段的艺术教育有其固有的规律,这规律就是通过艺术教育和艺术活动增强学生的艺术想象力和创新能力,让他们在进行和开展艺术活动和教育的同时,增加自己对外部世界的感知,增强自己的创新能力,同时让自己的大脑得到充分的发挥和发展。学生阶段的音乐教育必须要突出学生这一固有特点,学生既是音乐教育的对象同时也是音乐教育的素材。在实践中我们发现,不少音乐教师在进行音乐教育的过程当中,并没有开展有效的创新教学,他们没有能够充分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和已有的教学技术,没有对课堂资源进行充分挖掘。从另一个方面来讲,增强学生的审美意识,提升他们的审美素养,对于学生发展的一生来说都是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的。然而需要指出的是,教师必须在这一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教师的审美素养和素质决定了学生音乐学习的效果。因此,从这一方面我可以看出,作为中小学的音乐教师来说,需要不断加强学习。一方面,音乐教师需要继续研究和探讨艺术教育的规律,特别是要和中小学身心发展的阶段结合起来;另一方面,教师需要不断探索新的音乐教育教学方法,切实提高音乐课堂教学效率。只有通过教师个人的不断学习,教师才能够获得源源不断的改进课堂效能的知识和技能,从而提升自己的课堂教学效率和水平。
三、结论
音乐教育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让他们在感悟艺术的同时更好地认识自己。对学生教育而言,音乐活动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实现个性化的表达,让他们充分展现自己的所思、所想、所感,是学生实现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当前,中小学音乐教育改革应该更加走在时代的前沿,通过引导学生参与其中,切实提高音乐课堂教学效率。在实践中我们应不断地结合学生身心发育的特点,开展一系列音乐教育活动,让学生的创造性得到充分發挥,为终身发展奠基。
参考文献:
[1]赵南.学生音乐教学策略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2(20):156.
[2]苏立.学生音乐教学活动中的情感体验初探[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中旬),2012(7):106-107.
作者简介:田尧,女,汉,齐齐哈尔大学2017级硕士研究生,齐齐哈尔大学音乐与舞蹈学院,学科教学(音乐)专业;孙相根,男,朝鲜族,硕士研究生导师,齐齐哈尔大学音乐与舞蹈学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