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佳
【摘要】基层群众舞蹈是群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群众舞蹈做为群众自发组织的娱乐活动,与群众生活紧密相连。群众舞蹈对和谐社会及社会经济的推动意义重大,近年来,群文舞蹈编导们思想解放、思路活跃、不断更新创作观念,作品愈来愈呈现出多元的趋势。笔者结合工作经验,浅谈关于创新基层群众文化舞蹈创作的思考。
【关键词】创新;群众文化;舞蹈;创作
【中图分类号】G249 【文献标识码】A
做为群众自发组织的基层群众舞蹈,做为一种娱乐方式的存在,是群众表达生活状况及自身情感的体现。创新基层群众舞蹈创作,不断为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而努力,对群众文工作者来说,是当前建设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思路。
一、基层群众文化舞蹈创作的趣味性
群众只有对群众舞蹈本身产生兴趣,将其转化为舞蹈学习和参与的欲望,才能充分调动起思维、记忆等多种学习因素,进入到最佳的心理状态,迸发出创新思维的火花;反之,如果群众对舞蹈参与缺乏浓烈兴趣,没有从舞蹈参与中发现乐趣,自然算不上契合群众的优秀舞蹈创作。因此,在群众舞蹈创作中提高群众基层舞蹈的创新性,首要关键就是重视舞蹈创作的趣味性。以兴趣为切入点,不断优化创作手段和创作方法,燃起群众舞蹈学习的兴趣,激发群众舞蹈创造的热情,进而提升群众的创新能力。每一个群众都是独立的个体,由于生活环境的不同,群众在兴趣、习惯、特长和个性等方面大相径庭。实践表明,群众的个性对舞蹈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积极促进作用。因此,应当尊重群众的个性特征,舞蹈训练不能沿袭传统的“一刀切”创作方法。培养群众的创新能力,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创作理念,结合群众的个性需求实施差异化创作法,因人施问,强化与群众间的沟通交流,充分了解群众舞蹈学习的长短之处,结合群众的个性特点,采取与之相匹配的创作方法,才能因地制宜地创作基础群众舞蹈。
二、基层群众文化舞蹈创作的导向性
优质、健康、长远的群众舞蹈创编,在很大程度上依赖或者说取决于政策的导向。既然政府政策对群众舞蹈创编影响巨大,那么在具体实践中应当如何调整实施?首先,政策理念。长久以来,我国的群众舞蹈创编倾向于个性化、专业化发展方向。简单的说,舞蹈从创编理念到表现手法再到具体感受,过于凸显创造者的个人思想、情怀表达,而与群众、社会则缺乏密切的关联。因此,在政策导向上,群众舞蹈创编应靠拢群众、回归群众。也只有符合群众的实际需求,反映群众的实际状况,才能在具体工作中创编出优秀的作品。群众舞蹈来源于群众,回归于群众,服务于群众。客观而言,群众并非专业舞蹈演员,对于舞蹈的艺术感知,其体会自然不深。群众舞蹈的一大宗旨是娱乐群众,因而过于专业、复杂的表现手法必然达不到“释放情感”的根本作用。因此,舞蹈的结构设计应贴合日常生活,符合群众的接受度、理解度。其次,服务意识。当前的群众舞蹈创编工作,需要进一步提高管理水平,增强服务意识。众所周知,高素质创作者才能生产出优秀的作品,而高素质创作者的工作环境、生活情况又决定了创作的质量、数量。因此,在政策上需要加强保障,完善政策扶持,为创作者提供物质支撑。
三、基层群众文化舞蹈创作的区域性
我国国土辽阔,历史悠久。各地的地形、气候、物产均不相同,各地的风土、人情、风俗、习惯也迥然各异。辽阔的国土、悠久的历史,造就了绚烂多彩、丰富多姿的中华文化。民族众多的中华民族,各民族群众之间呈现“大杂居、小聚居”的分布状态。相互杂居的群众,日常生活中相互影响、融合,因而其价值理念及生活习惯趋于统一。但在某些地区,少数民族大量聚居,其民族标志十分显著。因此,针对这种状况,在创编群众舞蹈时,不能一视同仁。在保留民族特色的前提下,加入时代符号,让传承与发展共同开展。因此,群众舞蹈的创编不能过于单一化、全面化。要类比于“民族特色”一样,凸显地域特色。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的地域在历经漫长的历史长河之后,沉淀下的区域文化都十分明亮。譬如说民歌,江南自古少战乱,是富裕祥和的安逸之地,因而此地的民歌大多节奏欢快,曲风温和。因此,群众舞蹈的创编要结合当地的地域环境。例如,由北仑区文化馆创作、编排的女子群舞《青青竹儿》以清新淡雅的舞风和灵动秀美的舞姿,描绘了一幅春雨过后苏醒的“竹儿”们头戴斗笠,踏着春雨在林中与屋檐下欢乐嬉戏的美好祥和画面。
四、基层群众文化舞蹈创作的逻辑性
舞蹈做为一门艺术活动,只有做到感性欣赏和理性分析,才能发现舞蹈内在的魅力,才能培养群众形象思维、逻辑思维,促进群众创新思维的提升。逻辑思维除了认识舞蹈形象及其舞蹈在美感、风格、音乐等表现手段之外,还需要运用一定的逻辑思维方法。如综合与分析、比较与划分、抽象与具体等方法。在群众舞蹈创作中,强化群众对这些方法的运用。当前的群众舞蹈中存在两种极端状况:一是“阳春白雪”;二是“下里巴人”。阳春白雪,是指群众舞蹈的创作过于艺术性,完全按照专业舞蹈的标准创作。舞蹈属于艺术,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这本无可厚非。然而,群众舞蹈的基础受众是人民大众。人民大众的艺术鉴赏能力、接受能力均不是太高。阳春白雪式的群众舞蹈,曲高和寡,无法吸引群众参与,失去本质意义。至于“下里巴人”式的群众舞蹈,则由于其简单、直接的表现形式,受到群众的欢迎。但是,我们也应该知道,群众舞蹈毕竟也是舞蹈,同样也是艺术形式。简单粗劣的群众舞蹈不具备艺术性、欣赏性,人们不能从中得到提升。因此,当前群众舞蹈创作方向,要科学合理将“艺术”与“普及”结合起来。如此才能更好地服务群众。
五、基层群众文化舞蹈创作的生活性
舞蹈是一门艺术,具有思想。表演者通过肢体动作展示或者宣泄内心的思想情感。同理,群众舞蹈也是群众通过舞蹈艺术的形式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因此,做为群众舞蹈,在创作方向上就要体现出生活性。以生活中群众熟知的人、物、事做为创作题材,以贴近生活、热爱生活的主题做为创作方向。如此创作出来的群众舞蹈才能密切地与人们的生活相互联系,才能得到广大群众的认可、喜爱。想要切实创作出具备生活气息、生活韵味的群众舞蹈,就不能闭门造车,不能一味空想,必须走进群众生活,了解群众的所思、所想、所喜、所恶。如此,才能创作出切合生活而又具备艺术性、启发性、娱乐性的舞蹈。例如,海曙区文化馆创作的男子群舞《快递小哥》讲述的是一群普通的快递员,舞蹈用快递箱作为道具,堆砌出各种场景,表现出了快递小哥的不易、艰辛却又乐观向上的性格。20世纪流行于各地的宫廷舞蹈、霹雳舞等,已然退出了群众的视野,究其原因,是因为这些舞蹈形式失去了现代生活气息。事实上,任何具有影响力、生命力的群众艺术,无一例外都要具备浓烈的时代气息。这并不是人们喜新厌旧,而是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人们更加青睐于发生在当下的故事。这些故事代表了时代特色,它与人们的思想、观念、意识、行为、文化均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当前群众舞蹈创作的方向要具备现代生活气息,这样一方面能将当前故事转化为舞蹈形式,吸引更多的群众参与;另一方面,也只有具备时代特色的群众舞蹈,才能唤起人们的共鸣,得到人们的认可。
六、结语
基层群众舞蹈做为群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特色社会主义体制下的重要文化内容。基层群众舞蹈对构建和谐社会意义重大,同时也是活躍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做为群众舞蹈创作者,要摒弃传统守旧的思想,深入群众之中,与群众打成一片,了解基层群众的所思所想,感受并体验基层群众的生活方式。在这种情况下,才能创作出群众喜闻乐见,兴趣昂扬的基础群众舞蹈。群众舞蹈创作不是空穴来风,其舞蹈形式、内涵、思想、指向、意义等,均与群众生活的一针一线、一丝一缕相互关联。由此可见,群文舞蹈的创作应坚持自己的个性特点,应遵循自己的创作规律,必须牢牢建立在自己的根基上,突出地表现群众性这一特性。创作群众舞蹈,离不开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在创作基层群众舞蹈时,需要巧妙融合地方元素和传统文化,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这不但能丰富基层群众舞蹈的创作内容,更能引导文化回归、传承、延续,并通过基层群众舞蹈释放出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在。创作基层群众舞蹈,需要与群众不断努力与配合,基层群众文化的创新一定会蒸蒸日上,从而形成积极向上、乐观心态的社会环境。
参考文献:
[1]吴彬凌.关于基层群众舞蹈创作的思考[J].大众文艺,2014(9):11.
[2]沈淑芳.创新基层群众文化舞蹈创作探讨[J].黄河之声,2017(13):114.
[3]覃珍珍.基层文化馆群众舞蹈的编排创作探讨[J].才智,2017(14):2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