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工艺在宫廷珍宝中的应用和赏析

2018-05-14 10:51郭晓婷
中国民族博览 2018年7期
关键词:珍宝赏析工艺

郭晓婷

【摘要】传统工艺是一门以手工方式制造生活用品和美化生活环境的传统艺术。本文主要对传统工艺中的点翠工艺、“痕都斯坦”工艺、金累丝工艺进行介绍,结合故宫博物院外东路珍宝馆中展出的珍宝,简述传统工艺在宫廷各类珍宝中的应用,并甄选几件极具代表性的精品文物与大家一同赏析,以便更深入地了解各类工艺的做法和特点。

【关键词】工艺;珍宝;应用;赏析

【中图分类号】G251 【文献标识码】A

相信很多朋友对故宫博物院外东路宁寿全宫区域的珍宝馆都不陌生,1958年开始它就作为常设性展览正式对外开放,至今已有整整60年的历史,是故宫博物院历史上展出时间最长的专馆展览。珍宝馆是从故宫博物院珍藏的一百八十六万余件(套)文物藏品中遴选出各类精品而设立的专馆,自对外开放以来深受国内外游客的喜爱。几十年期间,珍宝馆已经进行过六次大的改陈,若干次小的调整。现在正在着手进行第七次大规模改陈,宁寿宫东西庑、养性殿、乐寿堂、颐和轩区域都要陆续进行不同程度的改造。目前,宁寿宫东西庑区域只开放了两个展厅,分别是“珠光宝气”展厅(以帝后生活用品和饰品为主)和“金昭银辉”展厅(金银器,以佛教器物为主)。下面我将介绍两个展厅中应用最为广泛的几种传统工艺,并从展出的珍宝中挑选出几件极具代表性的文物与大家共同赏析。

一、点翠工艺

点翠工艺是以金或镏金的金属制作成图案各异的底座,再在底座上镶嵌上翠鸟背部的羽毛,通过金属工艺和羽毛工艺的结合从而制作成一种首饰器物。经过研究者考证,翠鸟的羽毛并不是被活拔下来的,而是用死去的翠鸟,把它的羽毛制作成整张皮,然后再拔下来。清朝的时候,柬埔寨、泰国会进贡这种成品皮。此种工艺在清代的发展最为迅猛,并于康熙、雍正、乾隆三个时期迎来了巅峰。在清代,点翠工艺被广泛运用于后宫发饰上,尤其乾隆时期点翠工艺应用很广泛。现在翠鸟已经很少了,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精品文物赏析:

(一)点翠嵌珠石金龙凤冠

凤冠是皇后在接受册命、参加朝会以及拜谒宗庙祭祀祖先时佩戴的礼帽。对于凤冠的规定,《明会要》中有明确记载 “九龙四凤冠,漆竹丝为圆框,冒以翡翠,上饰翠龙九金凤四,正中一龙衔大珠一,上有翠盖,下垂结珠,余皆口衔珠滴。珠翠云四十片,大珠花十二树,小珠花如大珠花三数。”

这顶凤冠是明万历年间的,1956年北京市昌平区定陵出土。高35.5cm,径20cm,重2.95kg。它的主人是明神宗的孝靖皇后王氏。王氏原为慈宁宫宫女,万历九年明神宗在去慈宁宫向母后请安之时宠幸了她,生下一男孩,就是后来的明光宗朱常洛。万历三十四年晋她为贵妃、皇贵妃,万历三十九年她去世后被追封为皇后。十三陵定陵当时总共出土四顶凤冠,分别是十二龙九凤冠一顶,九龙九凤冠一顶,六龙三凤冠一顶,三龙二凤冠一顶。九龙九凤冠目前在国家博物馆珍藏,三龙二凤冠在故宫博物院收藏,也就是图片中的这件珍品,另外的两顶凤冠目前在定陵博物馆收藏。

此凤冠由髹漆细竹丝编制,通体镶嵌有运用点翠工艺制成的如意云片,这种蓝色很别致,很明亮,非常好看。而且这么多年过去了,一点都不褪色,依然那么鲜艳亮丽。翠鸟的体积很小,同一只翠鸟身上的各个部位的羽毛颜色是不一样的,蓝色羽毛部分主要集中在背上,而且颜色有深有浅,还要精挑细选把颜色类似的羽毛拼在一起才可以,不能颜色差别太多。因此,一顶凤冠要用几十只翠鸟才能做成,成本相当高。18朵以珍珠、宝石所制的梅花环绕在如意云片周围。

此凤冠冠前嵌有翠蓝色飞凤一对;冠后饰有呈扇形左右分开的“博鬓”,“博鬓”均由六扇珍珠、宝石制成;3条金龙呈三角方位立于冠顶,金龙由金丝编制,左右两条金龙口中各衔珠宝流苏;红宝石组成的花朵围绕冠口一周。据统计,整个凤冠的制作共嵌有红宝石71块、蓝宝石57块,饰有珍珠5449颗。

(二)金累丝嵌珍珠宝石五凤钿

钿,又称钿子,是皇后和妃嫔们平时戴的便帽,它的重量比凤冠要轻很多,平日戴起来比较方便舒适,主要在吉庆场合和传统节日时佩戴。这种帽子一般是用藤丝编成帽架,也有的在紙板或细铁丝上缠绕黑色丝线为胎并编成方格纹、钱纹、盘肠等形式,再用各种珍珠、宝石嵌在帽架上,组成各种吉祥图案。

此顶钿子是清代的,高14cm、宽30cm、重671g。是以铁丝为基本框架,并用黑丝线编织成的网状纹饰缠绕外围,整体翠蓝色,均是使用点翠工艺制作而成,丝毫没有褪色,相当明艳。前面是5只金凤,分别嵌有珍珠、宝石;下排是9只金翟,银镀金质地,金凤、金翟均口衔由珍珠、红蓝宝石、珊瑚、青金石、绿松石等制作而成的流苏。此外,此钿后部也缀有若干流苏垂饰。整体上此顶钿子共缀有大珍珠50颗,宝石二百余块,二、三等珍珠几百颗。看上去可谓是珠光宝气,华丽非凡。

上面介绍的两件展品均属于通体饰点翠工艺,除此之外,展厅中还有若干件后妃的头饰也运用到了点翠工艺,巧妙地起到点缀作用,非常精美。点翠工艺在清代后妃饰品(尤其是头饰)中应用得很广泛。

二、“痕都斯坦”工艺

“西番作”是清代宫廷玉器中又一种特殊的类别,充满了异域文化情调,其代表作品就是痕都斯坦玉器。痕都斯坦玉器最初是指今天西亚与中亚相接地区的玉器,主要是伊朗和阿富汗地区,后来叫西番作。痕都斯坦工艺制作的玉器在型制上都极其薄,薄如蝉翼,晶莹剔透,因此,对工艺的要求很严格。同时,上面还刻有一些异域风格的花纹,纤巧秀美。目前,在这两个展厅中,总共展出了四件痕都斯坦风格的文物,但它们的材质不尽相同,分别是白玉错金嵌宝石碗、翡翠嵌珠宝鱼式盒、金盖托白玉碗、金盖托玛瑙葵瓣式碗,都是清乾隆年间的。当然,痕都斯坦工艺绝大多数是应用在玉器上的,也叫“痕玉”。这种工艺是玉雕行业中最高深的技艺,清代以前并不多见,甚至几乎失传。乾隆盛世时期,乾隆皇帝本酷爱这种工艺,才开始恢复生产。

古代玉器在中国的发展历史悠久,自新石器时期以来至清代迎来其发展的巅峰,这中间历经上万年岁月的洗礼。特别是乾隆时期,由于经济文化的复苏,玉器的制作呈现繁荣景象。在清代乾隆时期,仿制痕都斯坦玉盛行一时,不仅内务府有专设仿制痕都斯坦玉的作坊,苏州的诸坊也都有仿制。这些作坊对于“西番作”玉器的制作,并不是一味的复制,而是将其造型别致、胎体透薄、花纹流畅等优点与中国传统工艺制作方法进行有机结合,使得制作出来的玉器充满异域文化的情调。痕都斯坦玉器分为食器、杂器两类,食器包括碗、盘、杯、壶等;杂器包括香炉、瓶、罐、文房用具等。

精品文物赏析:白玉错金嵌宝石碗

此玉碗高4.8cm,口径14.1cm,足径7cm,于清代乾隆五十一年制成。在整个展厅当中,它是非常引人注目的一件,算是极品了,因为实在是太精美了。

玉碗的材质用的是和田玉中最好的羊脂玉,玉质洁白、玉色纯正,碗壁薄可透光见纹,施以掐金丝嵌宝石的工艺,为典型的痕都斯坦风格。碗呈圆形,桃形双耳花瓣式圈足,腹外壁饰有金片错镶的花枝花叶,其间有红宝石镶嵌的花朵,共用去红宝石108颗。它的厚度只有1毫米左右,在如此薄的玉器上要错倒梯形的槽,再错金,还要把108颗红宝石镶嵌到上面,严丝合缝,可想而知对工艺的要求有多精湛,而且,制作这种痕都斯坦风格的碗是很费玉料的。做出来的效果确实惊艳,黄金和宝石相互辉映,衬以洁白的背景,美而不艳,贵而不俗。腹内壁有阴文楷书乾隆帝御制诗一首:“酪浆煮牛乳,玉碗拟羊脂。御殿威仪赞,赐茶恩惠施。子雍曾有誉,鸿渐未容知。论彼虽清矣,方斯不中之。巨材实艰致,良匠命精追。读史浮大白,戒甘我弗为。”并有“乾隆丙午(乾隆五十一年,即1786年)新正月”、“御题”款识,并钤“比德”印一枚,碗内底正中有隶书“乾隆御用”四字。

这件玉碗从用料和做工两方面而言,可以说已经达到了痕都斯坦玉雕的最高水平。玉碗通过其所拥有的华美外表展现西部民族特有的热情奔放的性格,彰显出独有的艺术神韵。难怪乾隆一直对这个玉碗珍爱有加,把它用作庆典时御殿赐茶的用具。

三、金累丝工艺

累丝工艺,通常指金累丝或银累丝,以金累丝居多。累丝工艺是我国最早的珠宝制造技术工艺之一,是金属工艺中为最为精细的。我们今天也叫它花丝镶嵌工艺。所谓累丝工艺,是利用金银良好的延展性,把其拉成丝,然后运用堆垒编织等技法将它们编成股或各种网状组织,再镶嵌到器物之上。立体的累丝作品难度更大,还要经过一种叫“堆灰”的工序。

累丝最关键的技术在拔丝,黄金在金属中延展性最好,高纯度的黄金可拔出极细的丝,据说1克黄金可以拔成1500米长的金丝,甚至更多,相当不可思议。金累丝工艺在当时的使用相当广泛,大到摆件,小到首饰或小器物,都能看到金累丝的应用。目前,两个展厅中也有很大一部分展品运用到累丝工艺,其中有一件作品可以说代表了中国累丝工艺的最高水平,它就是金累丝嵌松石坛城。

精品文物赏析:金累丝嵌松石坛城

此件文物通高37cm,坛城高20cm,径18cm,为清朝内务府造办处工匠所作。

坛城,梵文音译“曼荼罗”或“曼陀罗”。据佛经记载,印度密教修法时,为了防止外道“魔众”侵入,在修法处划定界限或修建土坛,并在上面设置诸佛像,表示诸佛聚集或轮圆具足。后来,修法时设置的坛和划定的界线被称为坛城或曼荼罗。它是用立体或平面的方圆几何图形绘塑神像、法器,表现诸神的坛场和宫殿,比喻佛教世界的结构。坛城是密教修习和供奉的重要法物。由于密教修法的内容不同,坛城的设置形式和陈设品也各不相同,比较复杂。为了便于人们修行,后人根据其内容用金、石、木、泥等材料和绘画方式分别制成样式不同、大小不一的坛城,以表示不同的佛陀世界,陈设于佛堂,以供观赏。

此件坛城用金累丝工艺将外围的火焰墙(中间圆形)、金刚墙到中心的经阁(经阁的窗户都是可以打开的)、本尊均严格依照藏传佛教仪规中的规定一一表现出来,繁而不乱,反映出宫廷工匠高超的工艺水平。清代造办处的工匠们,在这件黄金坛城上为我们展示了不可思议的拔丝奇迹。细看黄金坛城下层的墙壁,都是以金丝密编而成,穿过两层看似厚密的墙壁,居然可以透光见影,竟能看到对面的佛像,黄金墙竟如丝绸一般薄细 ,可见金丝之细,编织之精。再看坛城上下内外,无数的人物、动物,都是以不同粗细的金丝累成,虽如豆大小,却仍可看到细节,其中竟能辨别出数尊双身密修者,简直让人惊叹。這件金累丝坛城实实在在是一件无价之宝,它将金累丝工艺运用到了极致,实可谓累丝工艺中登峰造极的作品。

通过对三种工艺的分析和展品的赏析,相信大家对传统工艺也有了一定的了解。本文精选了几件代表性珍宝进行介绍,对此感兴趣的朋友不妨亲自到故宫博物院珍宝馆,细细品味巧夺天工的奇珍异宝,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猜你喜欢
珍宝赏析工艺
新型废热锅炉的制造工艺
船舶上层建筑建造工艺探讨
匈奴王的珍宝
趣味成语故事
一样的童年不一样的回味
赏工艺,看杰作再现
萧邦 探寻稀世工艺
珍宝派对
步辇图赏析
Alfred & Emily——在谅解和赦免中回望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