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纪念品中的情感化设计因素分析

2018-05-14 10:51王景怡
中国民族博览 2018年1期
关键词:情感化设计

【摘要】博物馆纪念品设计是博物馆之间竞争的关键所在,它代表着博物馆的形象,也是博物馆游客的情感依靠。尽管情感化设计的产品目前市场上已有很多,但在博物馆纪念品这一方面还很少提及。本文从探讨情感化设计出发,分析博物馆消费人群的心理特点及情感需求,从产品的审美性、功能性、娱乐性等方面进行探讨,进一步分析国内优秀博物馆纪念品的情感化设计因素。

【关键词】情感化设计;博物馆纪念品;设计体验

【中图分类号】G269.2 【文献标识码】A

随着现代社会发展,越来越多的博物馆开始转变传统收取门票的运营模式,开始开发设计博物馆纪念品。我国的博物馆十分众多,有大量的馆藏珍品遍及全国各地,但面对如此庞大的资源,开发设计能力却远远不足,让人感到非常遗憾。因此,这篇文章的目的是想通过分析博物馆纪念品的情感化设计因素,让更多的人重视博物馆纪念品的情感化设计。

一、研究背景

依据美国认知心理学家Donald A.Norman提到,人类的大脑情感有3种水平,分别体现在本能、行为、反思这几方面。“本能水平反应很快,感官可以直接感受,主要感受产品在视觉上的形状、大小、色彩和材质触感等。行为水平是人的感官能力。 反思水平,是一个深刻的心理体验,体现在自我满意的记忆等方面。”情感化设计的由来要追溯到20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当时在美国兴起了一种产品开发的概念与方法,1986年由美国唐纳德诺尔曼和德拉泊合著的《以用户为中心的系统设计》,首次提出“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当时的他们认为设计的关注点应该立足于用户,根据用户的心理需求、消费需求设计产品,不仅在外形上吸引人,而且使用时符合人体工程学,既美观又实用。

20世纪九十年代,唐纳德诺尔曼提出帮助公司设计和制造以人为中心的产品和服务。他将认知原理应用到日常生活中,并提出可用性与情感都是设计的必要因素,二者同时也是相互联系的。诺尔曼从反面举例以法国巴黎埃菲尔铁塔为原型制作的劣质模型,很少有人把它看作是艺术品。尽管如此,还是有许多的顾客购买,因为它让人们想起了在巴黎的游览经历以及美好的记忆,满足了人们的情感需求。所有的纪念品的目的都是为了使人回忆,博物馆纪念品也不例外。

在中国,情感设计是以人为本,萌芽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在开始的时候,产品的设计主要是技术专家完成,他们注重机器操作使用却忽视了人的心理,现如今更多的设计师开始学习设计心理学、关注人、了解人,设计更为人性化的产品。中国的产品设计经过发展,由最开始的抄袭、模仿,渐渐做到了中国智造。

目前國内博物馆的普遍现状是纪念品粗制滥造、千篇一律,只是简单地复制,或贴上了该馆的标志就进行销售。国内各地博物馆纪念品发展不均衡,其中发展比较成功的有北京故宫博物院、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等。但就整个市场而言,博物馆纪念品还是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二、情感化设计与博物馆纪念品

(一)情感化设计需求

纪念品是具有象征意义的商品,它可以激起人们对游历的记忆,是一种情感的寄托,更是一种文化符号,被看作是物质和精神的载体。针对不同人群设计纪念品,满足了不同人的消费需求。钟蕾、张薇二人将纪念品的使用对象从年龄层次(儿童、青年、中年、老年)、人物关系(家庭成员,情侣,朋友和同事)两个角度进行了更为细致具体的划分。除此之外,笔者认为还要关注弱势群体(老、弱、病、残、孕)。例如,可以食用的头戴圣诞帽的缩小版兵马俑,由巧克力制成,这样特殊的纪念品不仅适合普通人,而且还适合盲人等残障人士,使他们不仅可以触摸到产品的形状、还可以品尝。

(二)博物馆纪念品特性

博物馆的纪念品具有文化内涵性、审美功能性、趣味娱乐性3个特性。博物馆依托于其馆藏,设计出的纪念性产品必须具有文化内涵。对此,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就提出了“The Old is New.”(古典即前卫)的口号,时尚故宫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

其次,博物馆纪念品应兼具审美性和功能性。代表性案例有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利用该馆知名文物“翠玉白菜”,设计出系列纪念品包括伞、餐具、手机链、冰箱贴等。其中钥匙圈,除了外形是翠玉白菜外,还具有夜光的功能,其内部还有LED灯。当停电时,没有灯光,掏出钥匙打开翠玉白菜上的LED灯,这样就可以很轻松地开门,不用在黑暗中摸索钥匙孔,这样的设计非常人性化。

博物馆纪念品设计还要具有娱乐趣味性。消解文物的陌生感和距离感,拉近其与大众的距离。例如,四川广汉三星堆博物馆设计可以食用的青铜面具饼干,有不同颜色多种口味,这样的纪念品也同样十分的有趣。

三、博物馆纪念品案例--情感化设计体验

关于情感化设计体验,黄晴、宗明明认为“人们一旦获得了某样纪念品,就会对这种物品产生强烈个人感情。当人们通过交流分享纪念品背后的故事和经历并得到反馈时,纪念品作为情感载体的价值才能够完整地体现。”对此,笔者到浙江省的一些博物馆进行了调研,针对发现的问题并结合国内的优秀博物馆案例,从纪念品的获取、使用和分享三方面浅析情感化设计体验。

(一)获取的体验

所谓获取的体验,指的是博物馆纪念品的获取过程,产品摆在博物馆的架子上足够吸引人,才能够激起购买者的欲望。在进行实地的调研中发现,大多数博物馆馆内的纪念品区域位置设置设计不合理,并非游人参观游览的必经之路,进店购买纪念品的游人稀少;馆内的纪念品,大多是馆藏复制品、画册,没有周边文化衍生品,缺乏新意,无法展现出该馆特色。这样的获取体验是非常糟糕的,很难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二)使用的体验

情感化设计的使用体验主要是指针对不同的人群,产品的功能不同人的使用体验也不同。人与纪念品的关系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在使用的过程中产生了情感化的互动。在现场调研中笔者发现,浙江省博物馆的纪念品虽然也在尝试加入设计的元素,但做得还不到位,没有让人眼前一亮的感觉,如该馆设计冰箱贴,直接复制文物照片,缺乏趣味性。推出了故宫博物院太和殿3D纸模型,消费者可以购买回家,DIY拼贴出立体的模型,这样自己动手的使用体验令人难忘。

(三)分享的体验

情感化设计的分享体验主要指人们向亲朋分享游览体验、纪念品的过程。例如,北京故宫博物院开发了针对儿童APP游戏应用“皇帝的一天”,虚拟在线互动体验使分享的体验更加多元。同时,开通微博与粉丝互动、传播博物馆文化,其中以《雍正皇帝行乐图》为原型的GIF动态图片,在网络疯狂转载,引起其同名台历热销,这一设计将传统经典的绘画变得“生动”,避免了人们枯燥的观看,而是配合趣味性的文字,让大众更容易接受。通过分享,使大众成为关键性的传播主体,从之前的被动接受广告变成了主动地转发扩散。刺激了消费者的购买欲望,使相关产品获得畅销。

综上,对于博物馆纪念品设计,不仅要自足于自身、找准定位,设计具有文化内涵性、审美功能性、趣味娱乐性的情感化设计纪念品,还要利用新媒体传播博物馆文化刺激消费。通过情感化的设计体验方式——获取、使用、分享过程,让一些不了解博物馆的人开始对此产生兴趣,开发潜在消费者。从不同的消费者的角度思考,注重人文关怀,只有这样做设计,才能受到大众的欢迎,博物馆纪念品的道路才能走得更远。

参考文献:

[1][美]唐纳德诺尔曼.付秋芳,程进三.情感化设计[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

[2]侯臻敏.情感化设计的根源、成熟及未来的发展需要[J].艺术与设计(理论),2008(7):20-22.

[3]钟蕾,张薇.以使用对象为切入点的旅游纪念品设计[J].艺术与设计(理论),2010,2(6):231-233.

[4]李树.文化因素与商业行为——中外旅游纪念品比较[J].艺术百家,2007(5):180-181,196.,

[5]黄晴,宗明明.情感互动在旅游纪念品设计中的应用[J].设计,2014(11):9-10.

[6]杨静,余隋怀.博物馆纪念品的设计研究与开发[J].包装工程,2011,32(2):37-40.

作者简介:王景怡(1992-),女,山西省晋城市,硕士,中国美术学院文创设计制造业协同创新中心,自主品牌实验研究方向。

猜你喜欢
情感化设计
基于情感化的亲子装创意研究
浅析儿童服装情感化设计原则
岭南建筑窗饰元素在现代产品设计中的应用探讨
动漫文化在儿童家具创意设计中的情感传递
基于用户体验的情感化设计研究
关于家居纺织品设计的情感化研究
浅谈产品设计中的情感化设计
由救生系统出发看水域救生新思路
浅谈人机工程学在家具设计中的作用
全景虚拟校园的情感化设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