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姗姗
【摘要】在东方美学中,中国古典美学因其独特性、影响范围广、持续时间长而独树一帜。美学思想与文化传统密不可分,中国古典美学的独特性也得益于中国传统文化特殊的历史地位。在中国古代文化发展史中,有汉一代不仅延习了先秦的理性思想,又继承了楚国的浪漫主义传统。汉代人开始探索这个世界的运转规,对自然的崇拜逐渐转为对人为宗教的信仰。这一时期美术开始逐渐分立,独立成课,为人类服务,为王权政治服务。本文以汉代美术为例,探讨中国古典美学的特征,并探寻一条适合现代美学发展的道路。
【关键词】东方美学;中国古典美学;汉代美术
【中图分类号】J509.5 【文献标识码】A
在十六、十七世纪,欧洲资本主义向全世界扩张,欧洲的学者们也开始着手于研究欧洲大陆以以外的文明。在此背景下,东方学应运而生,并在其演变过程中产生了东方美学的概念。
一、东方美学的概念
“美学”一词首先由德国人鲍姆加登提出,“东方”一词来源于西方人“欧洲中心论”视角下的一个名词。东方与西方两者之间的差异不仅仅是地理上的不同,更是政治和文化上的差别。早在古希腊时期,“东方”一词指的是中西亚以及埃及一带,彼时处在亚洲大陆另一端的华夏文明尚未与西方文明产生明确的交流。随着时间的推移,文明的发展,东西方文明之间交流日渐紧密,“东方”一词逐渐扩大到亚洲及北非一带。东方文明涵盖范围甚广,每个文明都有其独特的语言、文化与艺术传统。即使是处在同一种文化辐射圈内,不同的文明都发展出独特的、符合其本土文化思想精神的形式。因此,依据文化的亲缘性,再参照地理概念,美国文化史学家林恩·戴桑克将东方文化分为远东文化和近东文化两大系统。其中,远东文化主要是以中、印为代表的东亚及南亚文化。近东文化则涵盖了埃及、拜占庭文化、伊斯兰文化等北非、中西亚以及一部分东欧文化。法国学者、亚洲史研究界的泰斗——雷纳·格鲁塞也在1948年出版的《从希腊到中国》一书中率先提出“远东美学”与“东方美学”的概念。在东方美学中,中国古典美学以其独立的审美体系、影响范围之广、持续时间之长成为极其特别的存在。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性
中国地处在欧亚大陆的东部边缘,千百年来偏安一隅,东南方向被太平洋所环绕,西南方向又有西藏高原这一难以逾越的天堑,西北方向塔克拉玛干沙漠地区的恶劣的气候环境使得该地区在早期很难形成大规模的人类聚集地。这种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使中国古代封建时期受到的外部威胁只有北方的游牧民族。这也使黄河流域的文明在长时间都可以维持和平的状态,为其独立的文化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反观两河流域文明,地处亚非拉三大洲的交界处,独特的地理环境使这片土地长期处于战乱之中,短短几个世纪中,被波斯帝国和马其顿帝国轮番争夺。时至今日,中东地区依旧处于混乱动荡的局势之中。战争带来文化之间剧烈的碰撞与交融,同时也使本土文明的发展出现了巨大的断层。
相比于游牧民族内部混乱的传承机制,中国从周朝开始就确立了严谨的宗法制度和嫡长子继承制,有效地减缓了统治阶级内部斗争。随后,先秦时期采取的郡县制与西汉时期确立的察举制又进一步削弱了贵族的权利,巩固了中央集权,有效地避免了内部分裂。因此,北方游牧民族虽然骁勇善战,但是通常是出现短暂的强盛之后因为内部混乱的继承制度又再次陷入分裂的状态,而汉民族往往能够长治久安。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中国一直处于强势状态。并且在秦汉近400年的统一,开疆拓土,使大一统的思想深入人心。
中国传统文化在前期发展中打下了稳固的基础,能够在后期不断吸收外来文化的同时保持自身的独立性。这种长时间的和平使得中国古典美学的发展一直处于统一的循序渐进的过程,每个朝代即有每个朝代的特色,同时各个朝代的美学发展又是连续性的,虽然当中经历过朝代更迭,但依旧能够探寻到其中的发展脉络。秦汉时期的大一统思想增强了国人的民族认同感,也为封建后期文人画家思想觉醒奠定了基础。
三、汉代美学中体现的世界观
有汉一代,它的疆域东至大海,南包闽越,西达葱岭,北极大漠,远远突破了传统九州的地理框架。汉代疆域扩大超出古人们的地理经验范围,基于认知的地理学逐渐让步于基于想象的地理学。这并不是一个特例,而是整个古代封建时期人们的通性。在西方也有对东方黄金国的遐想,直到大航海时代,欧洲人踏上了神秘的东方土地后,这种想象的地理世界才逐渐被认知地理学代替。在汉代《史记》中也出现了关于远方想象性质的记录,如《史记·大宛列传》中记载了,“安息长老传闻条枝有弱水、西王母,而未尝见。”弱水、西王母已经是神话传说,司马迁将其列出可以说明安息国(今伊朗一带)以外的世界已经超出了汉代人的地理认知范围,只能依靠想象去填补境外之地的风貌。司马迁作为一个严谨的历史学家,他将这些超出认知范围的对于远方世界的想象仅做记录,不去评判其真实性,他最后写到,“今至张骞使大夏之后也,穷河源,恶睹《本纪》所谓昆仑者乎?故言九州山川,《尚书》近之矣。至《禹本纪》《山海经》所有怪物,余不敢言也。”然而,许多关于远方的想象正是从司马迁“不敢言”之处出发。汉武帝海上寻仙,寻至蓬莱、方丈、瀛洲三座海上神山的神话传说不仅体现在汉代薰炉的设计上,也对后世的造园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领土的扩大、对远方的想象无疑刺激了汉代人对于自己所处世界的好奇心。他们进一步探寻外部的世界,从观察到的逐步完善了对宇宙的认知,尽管这种认知依旧充斥着大量的想象与神话传说。这种思想也充分地体现在汉代的美术作品上。兴起于西汉、流行于新莽时期由朝廷的尚方机构制作的四神规矩纹铜镜中不仅蕴含了天圆地方的宇宙观,而且还承载着当时流行的神仙谶纬等各种社会意识形态。规律镜圆形的外轮廓代表了天,中心的方框以及方框内含有地支铭文的纽区代表了地。由T、L、V型组成的规矩纹则是代表了天地之间的框架。在规矩纹中通常会间以乳钉纹、锯齿纹、卷云纹等。四神的排列也是有固定的方位,四神不仅代表了天上的二十八星宿,同时也是执掌四方大地的神灵,某种方面还关系到古代的礼仪制度。在规矩镜的纹饰中还出现了“左龙右虎辟不详,朱雀玄武顺阴阳”之类祈祷福瑞的铭文。
而在丧葬中,从墓室壁画到漆棺帛画,不仅描绘了墓主人生前的丰功伟绩,也描绘了汉代人对死后世界的想象,体现了这一时期流传甚广的迷信谶纬思想。在丧葬绘画中,相当大的一部分是描绘墓主人死后在神仙援引下生仙的场景。画面中墓主人的形象清晰可见,周围大多环绕着不同的神仙形象和奇珍瑞兽。其中间以大量的云纹,整个画面满满当当、不留空隙,动感十足。让人不禁折服于古人丰富的想象力与充沛的创作激情。这些想象的画面不同于之后人们对宗教偶像的崇拜,在汉代人的想象中,人应该是与神共同生活在同一个世界中,没有救世主自然也就没有高低尊卑之分。
汉代的美学将人放在首位,生产的产品首先应该满足人的需求。礼器在工艺品中的地位逐渐让步于贵族的生活用品。在这些生活用品中体现了汉代人将科学性、实用性和工艺美的高度结合。
四、结语
汉代社会各方面都处在飞速发展之中,科技、文化、艺术都迎来发展的高峰。汉承秦制,在美术上却保留了楚地的浪漫与狂想,人的需求第一次被摆在如此重要的位置。同样,现在的中国也处在一个技术爆炸的时期,文化、藝术的发展也出现了新的趋势。但不同之处在于,汉代美术服务对象局限于上层社会,但现在的服务对象扩大到每个阶层的人。因此,我们需要考虑的不再是迎合某一阶层的审美趣味,而应该满足不同阶层的需求。不仅是对人,也是对和我们一起存活在这个生物圈的物种服务。想象与创新的力量将再次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主导思想。
参考文献:
[1]代讯.发现东方:西方学界的东方美学研究[J].社会科学战线,2014(4).
[2]林同华.东方美学略述[J].文艺研究,1989(1).
[3]代玉,刘文韬,李超,等.从海昏侯国汉墓出土的文物探汉代器物装饰之美[J].大众文艺,2017(1).
[4]刘成纪.汉代地理图像与中国山水画之诞生[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6).
[5]司马迁.史记·大宛列传[M].北京:中华书局,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