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下传统民歌的变异和传播

2018-05-14 10:51常云博
中国民族博览 2018年4期
关键词:变异新媒体

【摘要】蒙古族人民在千百年的生活实践中,用劳动和智慧共同创造了大量极具特色的蒙古族民歌。这种民歌随着时间的推移,与时光为伴,与灵魂为舞,与自由和畅想交织,诞生出了一种新的民歌形式,延续着蒙古族音乐的火种,在它的岁月里发光发热。

【关键词】传统民歌;新民歌;新媒体;变异

【中图分类号】J616.2 【文献标识码】A

蒙古民歌具有一定的游牧文化和地域文化,它以草原人的方式用演唱的形式诉说着蒙古民族对历史、民俗、生活哲理的感悟。比如,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博乐民歌《美丽宽阔的布鲁根杭盖》,杭盖的本意是一个只有蓝天、白云、草原、水和森林的原始自然美好的地方,和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提出的“乌托邦”如出一辙,强调了向往美好、世外桃源、纯洁的一个世界。从生活哲理来说,蒙古人所强调的是保护自然、敬畏自然,深知对自然的珍重,若自然被破坏,就无法从事生产,无法得以生活。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迅速的渗透,蒙古民歌在当下不仅得以流传其艺术价值,在其地理环境、民俗风情以及娱乐等方面,不断地演变着一种独有的新的民歌类型。传承即传递、传播、继承之意,从我国民间歌曲来说其民歌文化是多姿多彩的,春秋战国时期的《诗经》、汉魏南北朝的《乐府民歌》和明清诗歌等,都是民歌传承的载体和传播媒介。但对于偏远的西北游牧民族来说,其一是没有一位整合民间歌曲、汇总民间曲调的人;其二,茫茫大草原,人零星散落,对于整理发展也是不利的;其三,地域偏远,牧民文化程度偏低,无法以笔墨或者系统的方式传授。蒙古民歌从地域分布上,以锡林郭勒草原为中心,环东部呼伦贝尔、科尔沁草原,流入内蒙古西部阿拉善大漠草原,直至青海,新疆蒙古族聚集地区这一所谓的巨大马蹄型风格圈,从这一种划分的结构规模来看,民歌类型多样,复杂而宏大,对于专业民族音乐学者来说都是一项学术难题。这些原因也使得蒙古民歌的传承基本是靠人们的口耳相传、口传心授,尽管如此,这对于蒙古民歌发展传承还是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可是,要想将民歌让大多数人记住,传播的重任就落在了民间歌手的身上,这不但是传播民歌的媒介,也是民歌火种的守护者。

新时代的发展下,当今社会倾向流行化的趋势,在新媒体下,蒙古民歌的传播与发展也趋于流行化的导向。

一、新媒体的开放性开拓了蒙古民歌传播的平台

新媒体出现以前,人们对于文化主要依靠传统的方式传播,需要花费过大的成本,人力物力动用较深,要想把一方的文化传播到另一方,人口的迁移、行政中心的转变都是必要的因素。比如,从我国汉代以及两晋南北朝时期来看,那时候行政中心南迁,受到人们关注的多是湖北江浙一带地区的西曲和吴歌等。到了唐宋时期,民歌发展迅速,从唱法到词曲本身都进行了变革,明清时期是我国民歌发展的高潮,主要原因是大量农村人口汇聚到大城市当中,这种巨大的人口流动性,也直接导致大量民间歌曲在城市中穿梭和发展。但由此可以看出,我国民歌大致经过由北至南、由旧到新、有农村到城市的发展脉络,再到现在新时代科技的渗透,多样化、多元化的民歌的产生及传播,多彩的艺术形式感受,都离不开新式传播媒介、媒体的助推,而从新媒体的传播技术和传播媒介的革命性演变来看,其具有大容量、高速传播、多媒体、全方位覆盖以及全新的交互理念等优势。利用新媒体可以把蒙古民歌从师徒传授、教师与学生传授中的固定观念中解放出来,不需要太多成本又可以更大范围地、自主地、便捷地向社会宣传以及传播蒙古草原文化,增添对蒙古文化的认知,了解蒙古民歌的内涵,彰显蒙古族独有的艺术魅力提供了一个崭新的、空前广阔的平台。不但如此,这对保护和推广蒙古族地域文化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解决方案,也为了抢救蒙古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了保障。通过对老一辈艺人口中的演唱的数字媒体的记录,既可以传播民族文化内涵,也可以长久保留为传递下一代做出卓越成就。这样,对于蒙古族传统文化传承,推广和弘扬具有重大现实意义。新媒体,新闻媒介的出现以及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存方式,并对整个艺术发展格局进行了整合,艺术资料库不单单是传统的师徒教授方式,报纸刊物、电视媒体、互联网等都是很好的拓展平台,将蒙古歌曲、蒙古艺术用这种方式传承表达,无不是一个双赢的结果,这样一来,便提高了蒙古传统文化的影响力,同时让更多的群众对蒙古传统文化有所了解。

二、新媒体的多样性拓展了蒙古新民歌的演唱及表演内涵

在多元化的交互环境下,多媒体的运用,网络信息的传递为民歌文化的发展推波助澜,在前进的道路上添砖加瓦。在新媒体的时代,传统民歌与新民歌区别也愈加明显,这也是当代信息社会的产物。首先是演唱发声方式的转变,新民歌在演唱的发声方法方面与传统民歌有很大的不同,传统民歌演唱中要求字正腔圆,声音洪亮,尖细,高亢,强调科学的发声方法,浑厚的气息支撑,准确地咬字,吐字甚至“一板一眼”的演唱风格。而在新媒体流行化的驱动下,新民歌除了在传统的民族歌曲歌唱方法基础上为背景,还加入了西方美声的科学发声方法,将中外音乐的特点结合在了一起,融入了更多的通俗和流行的演唱方式。在演唱中,没有了传统民歌深厚的气息,而是强调深厚结实的音量,风格上多变,宽厚与纤细,激情与柔美,同时还加入了假声的应用,真假声的交替发声,在音乐表现力着重体现了含蓄隽秀、委婉细腻、甜美清脆等新民歌的特色。在当代社会中用新演唱方式演绎蒙古新民歌的歌手不在少数,他们都是具有这一演唱特质的优秀演员,如乌兰托娅、呼斯楞等。作为总参谋部军旅歌手的乌兰托娅来说,声线高亢优美,符合描绘美丽大草原的壮阔雄伟,音域宽广,音质纯美,在表现新民歌新特质方面挥洒自如,驾轻就熟。代表作品有《来到草原》《美丽的草原我的家》《走进草原》《蓝色的赛里木湖》等。呼斯楞,继腾格尔后内蒙古民族音乐新生代接班人,新民歌的中坚力量。他的声线细腻自然,有光泽,感染力强,对含蓄、细腻的情感表达能拿捏得游刃有余,比如最著名的歌曲《鸿雁》,就是典型的代表作品,声音刚柔并济,音量深厚结实,自成一派,又不失委婉。这种演唱风格,就是在传统民族声乐功底的基础上运用科学的发声方法,又充分地汲取了西洋美声唱法的精髓,再加上流行通俗的演唱特点,从歌曲本身的情感角度出发,演绎出一首首脍炙人口的杰作。

三、新媒体的独特性丰富了新民歌的表现形式

新媒体下的信息时代改变了传统歌手的演唱方式,出现了很多新时代的歌手,其实不仅是像乌兰托娅、呼斯楞、腾格尔等,在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也有一些民间歌手,自主创作新民间专辑,不但将歌曲演绎得时尚化,符合了大众的听觉审美,被大众接受,更重要的是传播了新民歌的文化。一个地方的地域文化、音乐特征,这是难得的发展,也是新时代下音乐的独特元素。博尔塔拉蒙古族歌手赛丽格的个人原创专辑《安康幸福》是博尔塔拉蒙古新民歌的一个代表,专辑包括《博尔塔拉我可爱的家乡》《土尔扈特故乡》《母亲》《夏尔西里》《阿尔夏提我的老家》等。从整张专辑的风格来看,全部都以歌颂家乡美、思念亲人、赞美故乡为主要题材,和博州人民生活的环境贴近,表达的情感具有时代感,曲调朗朗上口,旋律优美,符合大众的审美需求。在新时代下,交通的发达给出行带来了很多便利,节约了时间和预算成本,将与亲人距离拉近了,也没有了以前那种痛楚的悲情,这对于传统民歌从题材上甚至旋律曲调上也改变了不少,更多关注了什么是幸福的色彩,强调了快乐的意义。传统民歌在演唱语言方面以民族语言为主,这对于非蒙古的人来说,想学起来具有一定的成本,而新民歌在这一方面有所改变,多以汉语为主,简单易懂,学唱起来也容易很多。传统民歌只有其声未见其人,我们只是听到音乐,看不到演唱的画面,可是在这个信息化的时代里,新民歌可以拍摄MV、写真和音乐纪录片,把演唱的内容更直观、更清晰地展现出来,贴近群众,自然亲切。

新民歌流行化从某个角度来说对传统民歌起到了一定的保护作用,一方面新民歌需要傳播,另一方面如何保留、保护传统民歌文化也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何红艳.科尔沁蒙古族叙事民歌挖掘与传承研究[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13.

[2]张丽丽.中国新民歌与传统民歌之比较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36(3):196-198.

作者简介:常云博(1990-),男,蒙古族,新疆人,硕士研究生,新疆新疆艺术学院,研究方向:新疆少数民族音乐研究。

猜你喜欢
变异新媒体
世卫:Delta变异株正成为全球主要流行变异株
基因突变与生物变异
生物的变异与进化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全媒体时代地市党报媒体融合的四个着力点
新招数化解新难题:新媒体环境下防止报道差错路径探析
变异的蚊子
病毒的变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