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韵学知识在古代汉语学习中的价值探讨

2018-05-14 10:51于舒满
中国民族博览 2018年7期

【摘要】音韵学知识是古代汉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们了解诗词、古文的第一步,要加快对古代汉语的学习认知。本文详细介绍了音韵学知识的概念,列举古代汉语实例,从多个角度说明音韵学知识的教学价值,高效、高质完成古代汉语的教与学。

【关键词】音韵学知识;古代汉语学习;价值探讨

【中图分类号】H195 【文献标识码】A

语音、词汇、语法是一切语言的基本要素,要想充分掌握一门语言需要从这三方面入手,古代汉语的学习也是如此。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代表,掌握古代汉语,有助于加强对现代汉语语音结构的理解和规范,也增加了对民族文化的了解,对此,做好汉语史音韵学研究显得极为重要。

一、音韵学知识

人类的语言可通过声音进行传播和理解,这也就表示语音是语言研究的一部分,然而,书面文字并不能了解古代汉语的实际读音,因此,音韵学就是一门专门研究汉语语言读音的科目,可将汉字读音构拟出来。从古至今,音韵学的研究都未曾停滞,从《切韵》《经典释文》到《高本汉》,韵和谐声的划分越来越清晰,已经成功构拟了中古音,这不仅有助于对古代、现代汉语的研究,也有助于对历史人文资料的解读。可以说,音韵学研究已经成为古代汉语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中古音的语音系统

韵书是我国古代一种按音系编排的字典,它把同韵字编排在一起,目的在于帮助人们做诗、写文章(主要是韵文)时便于押韵。而《切韵》一书是对以往所有韵书的总结概括,更为全面具体地反映了中古音音韵知识,具有划时代意义。北宋初有官修完善为《广韵》,成为了研究中古音最重要的材料。而关于音韵学说的研究,有单一音系说、综合音系说、读书音说等,随着时代的发展也不断出现变化,总结其变化如下。

(一)声母的发展

在发展中发现,声母越来越简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全浊声母会发生清化,包括塞音、塞擦音和擦音。例如,“並”“从”“匣”。

②唇音[f]的产生。

③知、庄、章三组合流为卷舌声母。

④影、喻三(于)、喻四(以)、疑、明合三(微)合为零声母。

⑤见、溪、群、晓、匣和精、清从心、邪两套声母中各自分出。

(二)韵母的发展

韵母的发展较声母更加复杂多变,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①入声韵韵尾[-p]、[-t]、[-k]的消失。

②阳声韵韵尾[m]变为[n],以唐末胡曾的《戏妻族语不正》为例,“呼十却为石,唤针将作真。忽然云雨至,总道是天因[阴]。”,其中“针”和“真”韵尾发生变化。

③开、合、四等变为四呼,明初兰茂《韵略易通》中曾将“鱼模”部分成了“居魚”和“呼模”两部,这也就代表了[y]韵母和介音的存在,清代《类音》中也曾明确说明,一般说来,中古开口一二等韵大致变成了今天的开口呼,如“来”“寒”等;中古开口三四等韵多成为齐齿呼,以“齐”“尼”为例;中古合口一二等韵多变为合口呼,如“东”“冬”等;中古合口三四等韵多变为撮口呼,如“元”“云”等。

④韵的分化和合流。

(三)声调的发展

除了声母韵母外,声调也是中古音中的重要部分,其变化包括:①平分阴阳;②浊上变去;③入派四声。

(四)识别入声字

识别入声字,有助于对中古音系统的全面掌握,方法包括:

①从方言出发进行识别,以武汉为例,其采用阳平的读法的字,普通话里对非阳平的字读法多为入声,包括“ 一、六、七、八、热、黑、屋”等。

②声调为阳平,但声母是不送气的音时,包括塞音、塞擦音[p][t][k]等,多来自入声,如“白”“敌”“革”“卒”“逐”。

③韵母念[ye]的字绝大多数来自入声,如“约”“薛”“爵”,也存在例外,在常用字中有来自中古阴声韵戈韵,如“瘸”“靴”。

④[uo]韵母和卷舌声母相拼的字多来自古入声,如“浊”“戳”“说”“若”。

⑤声母是[t][n][l][ts][s]等且跟韵母相拼的字,多自古入声字,如“得”“勒”;“呢”“了”为特例。

⑥[t][n][l]和[p][m]跟韵母[ie]相拼的字,声母[ts][s][f]跟韵母[a]相拼的字,多来自古入声。

⑦通过形声字声符进行类推,以“或”为例,可以“惑、域、蜮、魊、國”进行类推。

⑧从反面排除入声字,如阳声韵字则可判断不属于入声字;声调是阳平,声母是送气塞音、塞擦音的字可大致判断不属于入声字;普通话中念[uei][uai]韵的,是从止摄、蟹摄而来,一般也不是古入声字,只有个别字例外,如“率”“蟀”(山母质韵)。

三、音韵学知识在古代汉语学习中的价值探讨

(一)准确理解古人注释,有效利用工具书

在古代汉语学习中,常常会遇到古书注释,并且与现代语言学习借用工具书的状况相同,学习古代汉语,也需要充分利用工具书,而这些工具书具有明显的特征,即按照古音进行编排,包括《佩文韵府》《经传释词》《说文通训定声》等,分别按照平水韵、中古三十六字母次序、古韵十八部进行编排;而在古书注释中也常常见到反切音,其概念为将两字母相拼,将其中一个注音,切上字取声母,切下字取韵母和声调,现人的研究中提出采用反切比较法、反切联系法进行学习,将反切和直音与《广韵》一一对应,直接对比,得出声类、韵类和调类,总结音韵特点。由此可看出,若没有全面的音韵学知识,则无法保障字音拼读正确,反之才能达到准确理解古人注释和利用工具书辅助古代汉语学习的目的,下面进行案例讲解。

1.古书注释的音韵学例子

(1)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学而》)

《经典释文》:曾参所金反,又七南反。三息暂反,又如字。省悉井反,视也。郑云思察己之所行也。为人于伪反,又如字。传不直专反,注同。郑注云:鲁读传为专,今从古。

此例中存在音注,大多以反切法进行展示,不具备音韵学知识者,易读错。以“参”字为例,存在两个反切音,“所金反”今读shēn[ts‘?n],“七南反”今读cān[ts‘an]。中古以前,各音读法不一,“金”和“南”都属于闭口音,收尾于[-m],“七”声母为q[?‘],现代汉语普通话中这些音都发生了一定程度的改变,当[ts‘]与齐、撮两呼相拼时,音标发生变化,应读为q[?‘]。学习音韵使得了解字音字义、注释解读等变得更为简单。

(2)唐颜师古《汉书注》音切所反映的泥娘分合。

唐颜师古《汉书注》音切是研究唐代音韵的重要资料,一直受到音韵研究者的注意,很多学者都有专文探讨。该书声母系统中,泥、娘的分合问题一直是研究的重点,钟兆华先生的《颜师古反切考略》一文认为,泥、娘不分,邵荣芬先生的《切韵研究》则认为,颜氏反切的泥、娘分用,划然有别;发现钟兆华论文使用的是反切系联,邵荣芬书使用的是反切比较法,由于反切系联法在方法上有一定缺陷,对于偶疏的反切未能考辨,加之观点上亦有不同,结论存在疏漏,实际上颜师古反切的泥、娘二母应分,不难发现反切比较法对于研究唐代的音注资料的确十分有效。

2.工具书中的音韵学例子

《经传释词》是一本古中音中常见的工具书,其作用在于解释虚词特殊用法,每一卷都按照古代汉语声母分类,如卷八为齿头音字、卷十为唇音字等,此编排法查检容易,各组虚词之间语音和语义关系明确,便于读者了解通假或同源关系。

如:郑注《礼记·檀弓》曰:“与,及也。”常语也。”

“与”都是“以”的借字,上古均为喻四母字,前者为为鱼部,后者为之部,其关系为双声通假。方言音转现象在古今汉语中极为常见,若不了解其关系,会出现理解差异,采用音韵学知识,真正做到面面俱到。

(二)区别词义,揭示语法

词汇、语法和语音在古代汉语中缺一不可,互相间关系密切。有些词语词义、用法区别与语音关系密切,以鬱、郁二字为例,中古音义俱存差异,前者原为影母物部字,指草木茂盛;后者原为影母职部字,原为地名,逐渐作为“彧”字通假;语音在流传中渐渐发生演变,前者渐渐归并为后者,今人读古书时,切忌混淆二者音意, 会造成词义理解错误。

古音声训,这是运用字音相同或相近、意义又有所关联的一个字来解释另一个字。如高中课文 《項脊轩志》:“从余问古事。”古事,即故事,过去的事儿,不是古代的事情。古故,声相近,义相通。这里就运用了古音韵学里声训的知识,又如初中课文《岳阳楼记》:“薄暮冥冥。”薄,迫也。道理一样。

学习古文中常见通假字的存在,若不正确识别,会导致较大差异,无法深刻理解作者之原意。高中语文新教材读本中《唐雎不辱使命》:“秦王怫然怒。”注:“怫,音fú。”此音标注存在争议,原著可追溯《战国策》,从“上古无轻唇音”的音韵知识的角度看,可以肯定地下结论:“怫”不读“fú”。实际上,“怫”音“bó”,是“勃”的通假字。“怫然怒”,即“勃然怒”,是愤怒到极点的意思。可见音韵学知识对准确解释字义很有作用。

央视十套有一期专题节目———《张越访谈钱文忠》。节目现场著名主持人张越提到,在《百家讲坛·三字经》节目中,钱文忠教授将“手无缚鸡之力”的“缚”(“fù”)读作“bó”,与一些观众一直以来的读法存在差异,于是许多人表示不解,钱文忠教授解释说,古代流行斗鸡,“手无缚鸡之力”是形容人太弱小了,连鸡都“斗”不过,而并非讲一个人没事干去“缚”(“fù”捆绑)一只鸡。此处“缚”作“斗”讲,念成“bó”而非“fù”,这是古汉语中古音韵知识中的“古无轻唇音”现象,若不对音韵学有所了解就会造成读法和理解出现偏差,不能更好地贯穿上下文。

四、总结

古代汉语是一门基础课、工具课,在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的知识结构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也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重要瑰宝。要想真正完成古代汉语学习,就必须深刻地理解音韵学知识,了解其概念、内涵,学习中古音语音系统,探究音韵学知识对古代汉语学习的价值,将音韵学知识理解透彻,更好地完成古代汉语学习,弘扬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1]周玉秀.音韵学知识在古代汉语学习中的作用[J].西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5,12(12):112-114.

[2]许凤.例谈古音韵知识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J].中学教学参考,2010,37(38):247-248.

[3]刘艳梅.中古音研究的路标和建树—学习古德夫教授汉语中古音新探[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30(16):196-198.

[4]王俊铃.要学点音韵学常识——谈中学语文教师的古汉语修养[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16,32(12):142-144.

[5]张倩.内容型教学理念在古代汉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 浙江大学,2014,25(12):104-106.

[6]于璐.浅谈音韵学对于汉语学习的作用[J].大家,2011.

作者简介:于舒满(1994-),女,汉族,河南信阳人,上海师范大学2016级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汉藏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