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美兵
【摘要】根据清乾隆二十九年,翰林院编修、分巡广西布政司右江道观察使王锦撰修的《柳州府志》载:“储玉,柳城人,成化庚子举人。为兴王府长史,清高守职,任满归里,不复补任。世宗入承大统屡征不赴。”
【关键词】储玉;举人;隐士
【中图分类号】K05 【文献标识码】A
储玉,作为明代中叶柳城的读书人,他天资聪颖,品行高洁,淡泊明志,是值得今天柳城人缅怀的一位古贤人。
一
在科举制度相对完善的明朝,科举考试是非常严格的。明朝在中国历史上存在276年,仅比唐朝少13年,比清朝则多9年。可见明朝是一个相对稳定的朝代。据民国29年版的《柳城县志》载,在长达276年的明代,柳城县仅出进士一人(文彬,明永乐二年甲申科进士),举人39人(不含武举)。储玉能在公元1480年,即明宪宗朱见深成化十六年庚子科广西布政司乡试中能考中举人,证明了储玉在当时柳城县的读书人当中是出类拔萃的。
令广西举人艳羡不已的是,储玉经朝廷考核,被选任“为兴王府长史”。“兴王府长史”,即管理藩王府日常事务的官员,该职人选,由朝廷任命,属朝廷命官,一般官阶为正七品。为何储玉被选任为兴王府长史之职,令广西举人艳羡不已呢?这主要有两个历史原因:其一,按明代的科举制度,凡中举人者,均获国家基层官员的候选资格。多数获任县级教谕、训导之类的文教官员,行政办事能力强的或可选为县丞、经历和典史之类的县衙辅政官员,官阶一般为八品或从八品甚至九品。而储玉以成化庚子举人之资,获选任兴王府长史,堂堂七品朝廷命官,这是举人们求之不得的美差。其二,兴王府可不是一般的藩王府,而是与当朝皇帝有着极亲血缘关系的亲王府。一个举人因朝廷任用而职事兴王府长史,在官场人们的眼中,储玉从此得以攀龙附凤,宦途肯定前途无量。
兴王府的首任亲王为朱祐杬,是明宪宗皇帝朱见深的儿子,明孝宗皇帝朱祐樘的亲弟弟。朱祐樘被立为储君即明宪宗当朝太子,明宪宗皇帝将儿子朱祐杬封为“兴献王”。藩邸在今湖北省钟祥市。公元1487年(明成化二十三年)8月,宪宗皇帝朱见深驾崩,太子朱祐樘被朝廷大臣们拥戴登基即帝位,是为明孝宗敬皇帝。1488年,改元为“弘治元年”,史称“明弘治皇帝”。明孝宗朱祐樘登基即皇帝位时,年仅16岁。因其凄凉的身世和经历,使他成为明朝中期的“中兴之主”。可惜,这位年轻有为的“弘治皇帝”英年早逝,驾崩时才33岁,总共执政18年。弘治皇帝朱祐樘执政期间,与弟弟兴献王朱祐杬的关系非常亲密,朝廷赏赐之多,非一般皇亲或藩王可比。由此可知,当时兴王府在社会上的声威,令举子们趋之若鹜,因此,在广西举子们眼中,储玉是幸运的。
二
当时朝野意想不到的是,公元1505年(弘治十八年)“弘治皇帝”朱祐樘驾崩之后,其子朱厚照登基即皇帝位,是为明武宗毅皇帝。朱厚照于1506年改元“正德”史称“正德皇帝”。正德年间,储玉执掌兴王府长史,“清高守职,任满归里,不复补任”。正德皇帝朱厚照是一位好玩好耍的主,无所建树,公元1521年(正德十六年)3月,驾崩于豹房,无子。以内阁首辅大学士杨廷和为核心的内阁大学士们,主张在近亲宗室中选王子嗣位。杨廷和看中了明孝宗弘治皇帝朱祐樘亲弟弟兴献王朱祐杬14岁的儿子朱厚熜。杨廷和,四川新都人,进士出身,历孝宗、武宗两朝内阁大学士,又是宰辅,德高望重。会武宗驾崩,又无子嗣位,百官无措,首辅杨廷和在朝廷中自然一言九鼎,于是满朝文武同意迎兴献王子朱厚熜进京嗣位。四月,朱厚熜在杨廷和为首的大臣们的拥戴下,登基为帝,是为明世宗肃皇帝,翌年(1522年)改年号为“嘉靖元年”,朱厚熜史称“嘉靖皇帝”。
嘉靖皇帝朱厚熜登基之后,下诏廷议其生父兴献王朱祐杬尊崇之礼,于是引发了朝廷大臣之间激烈的争论,史称“议大礼之争”。
“议大礼之争”,是指明武宗正德皇帝朱厚照驾崩,无子嗣位,根据《皇明祖训》“兄终弟及”之礼,朱厚熜是朱厚照皇族宗室中血亲最近的堂兄弟(朱厚熜的父亲兴献王朱祐杬和朱厚照的父亲孝宗弘治皇帝朱祐樘是亲兄弟,都是明宪宗成化皇帝朱见深的儿子),所以,“兄终弟及”朱厚熜得以嗣位。但古礼:“为人后者为人子”制度,新皇帝必须以伯父孝宗皇帝朱祐樘为“皇考”,而不能以自己的生父兴献王朱祐杬为“皇考”。朱厚熜为了提高自己父亲的地位,否定这种礼制,追尊生父朱祐杬为兴献皇帝。这样一来,朝廷内部掀起了一场“承认皇统”,还是“尊奉家系”的“议大礼”激烈而血腥的斗争。本来拥立朱厚熜嗣位有首功的杨廷和,在“议大礼”之争中,是“承认皇统”的坚定维护者,以其宰辅之位成了“皇统”派的首领,站到了以皇帝朱厚熜为首“尊奉家系”派的对立面。廷争了几个月,胳膊擰不过大腿,相权斗不过皇权,最后“家系”派胜利,当年九月,朝廷追尊朱祐杬为兴献皇帝。而以杨廷和为首的“皇统”派大臣们却倒了血霉,有的被贬官、有的被杖死,有的丢掉官职不算还被杖成终身残废;首辅杨廷和最后被迫“致仕”(即退休)回到新都县原籍,5年后又被嘉靖皇帝朱厚熜削职为民,翌年抑郁而终,享年71岁。一代名臣落得如此悲惨的下场!
这里还值得一提的人,就是杨廷和的儿子,当时名满天下的大才子杨升庵。他那首词意气魄冠绝古今的《临江仙》,绝不亚于苏东坡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所以罗贯中写作《三国演义》这部历史巨著时,用杨升庵的《临江仙》作开篇词: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更使杨升庵这首《临江仙》词唱响大江南北,中国人家喻户晓的是,现代人将《三国演义》拍成电视连续剧之后,由著名作曲家谷建芬谱曲,著名男中音歌唱家杨洪基演唱的开篇词,发挥得淋漓尽致动人心魄,这是词作者杨升庵在500年前做梦也想不到的。这就是历史老人的公允。
杨升庵(1488——1559),名慎。也许其父杨廷和见他从小聪颖过人,读书又过目不忘,才华横溢且性格豪放,怕他日后闯祸,才起名曰“慎”,意思是凡事都要慎之又慎。明正德六年(1511年),23岁的杨慎参加辛未科春闱应试,一举夺得廷试第一名状元,正德皇帝朱厚照授予翰林院修撰。真可谓少年得志春风得意,杨慎从此名动天下。在这场“议大礼”的斗争中,33岁的杨慎年轻气盛,成为他父亲旗下“皇统”派的中坚。他在皇极殿(今故宫太和殿)前,邀集众臣集体请愿,并慷慨陈词大声疾呼:“国家养士百五十年,杖节死义,正在今日!”还率领群臣撞撼宫门,大哭大闹,声彻廷殿。杨慎的言行,极大地惹怒了同样年轻气盛的嘉靖皇帝朱厚熜,遭到了严厉的处罚:10天之内,两施杖刑,打得杨慎皮开肉绽,群臣不敢目睹。几死而复苏之后,又被嘉靖皇帝将其充军至云南永昌卫(今云南保山市),永世不得还朝,最后客死他乡,年71岁。看来杨升庵与杨廷和,父子情深,都死于71岁,这在历史上是相当罕见的。
上述储玉所处时代残酷的历史背景,或许能稍微理解为什么储玉在兴王府任长史之时,“清高守职,任满归里,不复补任”深层次的原因。根据明朝制度,各藩府之长史一职,必须由朝廷任命而非藩王自己选拔。因此,藩府长史明为藩王属僚,实则中央朝廷派驻地方藩府的眼睛,长史既要把握好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又要处理好王府内部各种复杂的矛盾关系。作为一个清高自守的知识分子,储玉确实勉为其难;同时他也看穿了官场上的尔虞我诈,险恶非常,不是善良人所能厮混的地方。也许这才是储玉为何“任满归里,不复补任”的真实动机。
三
“世宗入承大统,屡征不赴”,原因何在?
正如前述所知,“世宗(朱厚熜)入承大统”皆因武宗(朱厚照)无子,又得宰辅杨廷和鼎力相助,年仅14岁的朱厚熜,以兴献王的身份入承大统,登基为帝。很快在“议大礼”的廷议斗争中,他乾纲独断,杖死并罢黜了一大批“皇统”派大臣,连为他登基立下首功的大学士杨廷和也不放过,说来令人齿冷!储玉任职兴王府多年,看着朱厚熜长大。俗话说,人看从小,马看蹄爪,储玉早就看出小兴献王朱厚熜是一位任性而刚愎自用的主。就朱厚熜而言,他做梦也不会想到自己能有机会做皇帝,心理准备是很不充分的。要想巩固帝位,必须有一帮死心塌地支持自己的大臣才行。因此,朱厚熜自然而然地想到了兴王府的旧臣们,比起满朝文武来说,兴王府的故人旧臣,才是新皇帝信得过的人。所以,他想起了“清高守职”的储玉,于是下旨征召让储玉进京辅佐。对一般士大夫而言,这是加官进爵光宗耀祖的天赐良机,绝不错过。然而储玉却不这样想,他认为从小就刚愎自用的朱厚熜,如今变成了皇上,“伴君如伴虎”稍有不慎,就会招来杀身之祸,杨廷和、杨升庵父子就是前车之鉴。与其担惊受怕地惶恐度日,不如淡泊耕读传家。于是储玉找各种借口委婉谢绝,“屡征不赴”。
人的性格使然,储玉的高风亮节,笔者想起了另一位与储玉同在兴王府供职的宜山人高嵩。他的年纪比储玉的年纪小约10岁,他的事迹不仅《宜山县志》、《庆远府志》有载,《明史》中也有传。
高嵩,子世瞻,号中锋,明宪宗成化三年(1467年)生于宜山高家堡。明孝宗弘治二年(1489年)应乙酉科广西乡试,高中举人第三名,时年22岁。初仕宝昌、龙泉教谕,业绩出色,左迁霍邱训导。因“乡荐驰名师儒著绩”,有司保举高嵩为兴王府太子朱厚熜伴读。名为“伴读”,实为少年朱厚熜的读书教师。朱厚熜生于明正德二年(1507年),整整小高嵩40岁。伴读7年,14岁的朱厚熜登基为帝,高嵩已经54岁。长期相处,使年轻的皇帝对高嵩的学识和处事能力由衷地钦佩和敬重,并视为藩府亲近之臣。所以朱厚熜即位之后,任命高嵩为专管皇族事务的太仆寺少卿(从三品),并负责回湖北藩邸迎接太后进京。完成任务后,朱厚熜即晋升高嵩为太仆正卿(正三品)委以重任,“遣行视京营操骑及顺、保、河三郡马政”,多有善政。
在那场轰动朝野的“议大礼”斗争中,作为嘉靖皇帝近臣的高嵩,始终一言不发,纷争中的两派谁都不注意他。高嵩在“议大礼”之争中一言不发,并不是说他没有自己的观点。据说朱厚熜曾私下征询过高嵩的意见,嵩对曰:“此乃陛下家事,当由陛下自主。”其实在高嵩看来,嘉靖既已为当今天子,他想给自己死去的父亲加封一个皇帝尊号有何不可?按礼制,大臣加封尚可荣及父考、祖考。所以,无论是“皇统”也好,“家系”也罢,都无关朝廷宏旨,无关国计民生,不值得为此大动干戈。他只能站在旁边默默地注视着这场争论,暗暗为“认死理”的杨廷和、杨慎父子以及一班忠直大臣,一个个遭到迫害而独自伤心又苦于回天无力。
“皇统”派彻底失败以后,“家系”派的佞臣们乘机邀宠奏言,乞将兴献皇帝(朱祐杬)的陵墓从湖北钟祥迁进北京昌平县的皇陵区。嘉靖皇帝为之心动,想要颁旨迁陵。如果迁陵圣旨一下,那么工程浩大的迁陵行动,不知要耗费多少国家财政经费,又不知要多少穷苦百姓为此家破人亡,饿殍遍野!这是有关国计民生的大事!在此关键时刻,高嵩挺身而出,积极劝阻,他向嘉靖帝奏言道:“(钟祥顯陵所在)松林一山,龙盘虎踞,皇上入承大统,虽由天启,未必不原于此。今欲起万载不摇之塘,跋涉数千里之险,非惟陛下暨臣等之心不安,虽行道之人亦有所不忍者,……”高嵩入情入理的说辞,使年轻的嘉靖皇帝有如梦中醒来,生怕动了父亲的皇陵会影响自己刚坐上帝位的基业。于是“上意乃止”,避免了一场民间浩劫。相比于“议大礼”之争的首辅大学士杨廷和、状元杨升庵父子因“认死理”而断送前程,无谓地失掉为国尽忠的机会。而举人出身的高嵩,关键时刻方显英雄本色,才是真正积德扬善,大智大勇,匡国之贤臣。
由于深得嘉靖皇帝信任,他以太仆正卿的身份奉旨进入史馆专修嘉靖父亲《兴献皇帝实录》传世。高嵩卒于官,御赐祭葬,扶棺回籍,沿途州县香案祭送,广西布政使邹倪奉旨亲临宜山墓地祭奠,极备哀荣。
四、结束语
人各有志,储玉与高嵩都曾先后职事兴王府。一个“清高守职,任满归里,不复补任”淡泊明志,耕读传家;一个攀龙附凤,加官进爵得以相机为国尽忠,青史留名。两人都得善终,获邑人称颂。
储玉清高的气节,屡征不赴的操守,深受柳城人的敬仰,死后被柳城人请祀乡贤祠,成为柳城人见贤思齐的榜样。
参考文献:
[1]庆远府志(点校本)[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