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关于党建工作的几点思考

2018-05-14 14:01黄清迎
中共石家庄市党委党校学报 2018年11期

黄清迎

[摘要]全面从严治党是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推进党的建设这一伟大工程的核心主题。尽管全面从严治党成效显著,但影响党的先进性、弱化党的纯洁性的因素依然存在,党内存在的思想、组织、作风不纯问题也尚未得到根本性的解决,推进党的伟大工程建设这一时代课题依然任重而道远。面对新形势和新变化,通过不断增强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和社会号召力来加强和推进党的建设,是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的应有之义。

[关键词]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

[中图分类号] D2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0169(2018)11-0008-05

十八大以来,全面从严治党取得了重大成效,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不断提升,党内政治生态明显好转,党内风气由过去的宽松软转为严紧硬。但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党所面临的形势依然严峻而复杂,挑战增多、矛盾叠加、风险骤升、阻力增大,这些问题和难题势必给党的建设这一伟大工程的深入推进带来严峻考验。新时代条件下,党要带领人民进行伟大斗争、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就必须提升“四力”,即“不断增强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1]16。

一、不断强化党的政治领导力

政治领导力是指中国共产党对关乎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决策、政治力量和政治现象等的正向影响力。可以说,政治领导力犹如引擎,起到纲举目张、以简驭繁的作用。政治领导力作为政党第一位的能力,是首要前提。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推动全面从严治党纵向深入,着力提升中国共产党的党力,就必须“把握政治方向、保持政治定力、善于驾驭政治局面、有效防范政治风险”[2]。

(一)正确把握政治方向

方向如同一面高扬的“旗帜”,一旦方向走正确了,党就不会走上歪路和绝路。当前,正确把握政治方向就是要坚持党的基本理论不改变,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坚持党的基本方略不懈怠。首先,全党应坚持党的基本理论不改变。习近平总书记曾明确指出:“理论上清醒,政治上才能坚定。”[3]35中国共产党要保持自身长期执政的地位,就必须坚定地维护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并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最新理论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来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其次,全党应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党的基本路线作为党和国家的生命线,人民的幸福线。邓小平同志曾在晚年的政治交代中就高度强调“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4]。因此,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就必须坚定不移地贯彻和执行党的基本路线这条生命线。最后,全党应坚持党的基本方略不懈怠。基本方略,作為中国共产党面向未来一定时期的战略部署和安排,具有极强的现实针对性和指导性,是谋划未来的行动纲领。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坚持和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十四个基本方略,这些基本方略涉及到党和国家事业的各个方面,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实践体现。因此,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必须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狠抓落实“十四个坚持”。

(二)时刻保持政治定力

政治定力如同“定盘星”一样,不管外面风吹雨打,我自岿然不动,坚如磐石。当前,时刻保持政治定力就是要以坚定理想信念宗旨为根基,以强化党性修养和党性锻炼为内容。一是全党应以坚定理想信念宗旨为根基。政治定力最根本、最关键的是要理想信念的坚守。“理想信念动摇是最危险的动摇,理想信念滑坡是最危险的滑坡”[3]34。而坚定的理想信念是建立在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认识和理解上,是建立在对人类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洞察和把握上。因此,当前要时刻保持政治定力,就必须学习和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自觉做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拥护者。二是全党应以强化党性修养和党性锻炼为重要内容。党性修养和党性锻炼是共产党人的“心学”,是全党保持政治定力的重要法宝。加强党性锻炼和党性修养,必须将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有机结合,要运用马克思主义最新理论成果来指导实践,同时在实践中加深对理论的认识和把握。因此,当前要保持政治定力,全党就必须及时加强党性锻炼和党性修养,做马克思主义的好学生,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航者。

(三)善于驾驭政治局面

政治局面如同对垒的“战局”和“棋局”,运筹帷幄,深谋远虑者必将决胜于千里之外。当前党要掌控和驾驭整个政治局面就必须积极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正确处理党内党外两个大局。一是全党应积极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1]58,国际政治形势风云变幻,世界不稳定性、不确定性的因素更加凸显;国内形势日趋复杂多变,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的问题日益凸出。当前,要想掌控这一局势,就必须顺应国际国内形势,认真分析整个大局,规避不利因素,在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基础上,大胆借鉴和利用国际上的先进经验和技术,着力提升自身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二是全党应正确处理党内外两个大局。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注重推进统一战线的发展和壮大,并且将其作为推进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法宝。当前,要想处理好党内外关系,全党就必须高举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大旗,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思潮,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凝聚共识,在尊重差异中谋求同一,在坚持多样化中寻求统一,打造命运共同体和利益共同体,让更多的党外人士聚集在党的伟大旗帜下,真正形成既有集中又有民主,既有统一意志,又有生动活泼、安定和谐的政治局面。

(四)有效防范政治风险

政治风险作为政党政治实践过程中存在的一种现象,具有易发性、多变性等特征。当前党要有效防范政治风险就必须自觉树立政治风险意识,提高政治风险管控能力。一是全党应自觉树立政治风险意识。俗话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自觉树立政治风险意识,一方面要有政治忧患和政治预判意识。当前国际意识形态斗争日趋激烈,国内政治领域也充满了各种矛盾和斗争,具备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才能够识别各种政治风险。另一方面要有科学的辩证思维。当前技术风险、金融风险、社会风险并存,如果不懂得辩证法,风险没有及时防控就会演变为重大的政治风险。同时政治风险本身也蕴藏着机会,可以通过一些积极举措,化不利为有利。二是全党应提高政治风险管控能力。政治风险管控能力的强与弱是一个政党政治领导力的重要体现。当前,全党提高政治风险管控能力,一方面要凸显执政主体政治责任和政治担当。明确执政主体责任,强化担当,才会促使全党绷紧政治这根弦,着力提升自身的政治站位,加强政治学习,做政治上的明白人和理论上的清醒者。另一方面要健全各项法规制度。通过相关的制度和规定来约束和规范人,同时也通过这些制度来防范政治风险,提高解决政治风险的能力和水平,比如建立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机制等。概而言之,有效防范政治风险对于提高党的政治领导力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不断增强党的思想引领力

思想引领力是指党推进理论武装和创新、引领社会思潮的能力。“掌握思想领导是掌握一切领导的第一位”[5]。思想引领力作为一种导向力,是全党思想统一、步调一致的基础。当前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必须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头脑、指导实践,强化理论宣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发挥党员干部的示范导引作用。

(一)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头脑、指导实践

恩格斯曾说:“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6]中国共产党90多年的历史充分证明,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一部思想斗争、理论创新的历史。当前是“一个需要理论而且一定能够产生理论的时代,这是一个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够产生思想的时代”[7]。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增强党的思想引领力,一方面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头脑。当前,全党应掀起一股学习和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高潮,不仅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真正科学把握其中的时代背景、历史地位、科学体系、精神实质及实践要求,掌握其中蕴含的理想信念、人民立场、务实作风、历史担当、创新精神、科学方法,通过这样全面深入持久的学习,更好地补足精神之钙,强化思想之基。另一方面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最新理论来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理论只有运用于实践才会产生强大的力量,理论只有与实践紧密结合才会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世界上的事情都是干出来的,不干,半点马克思主义都没有”[8],全党必须树立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在工作中养成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的作风,在具体的社会实践活动中深化对问题的理解和把握,从而真正找到解决问题的“钥匙”。

(二)强化理论宣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发挥思想的引领作用,除了依靠思想和理论本身的先进性和彻底性,更需要思想理论的广泛宣传和普及,才会飞进寻常百姓心。如果说理论是“道”,那么宣传就是“器”,任何“大道”只有借助于宣传这把“利器”才会发挥其力量。理论宣传是推动思想引领的重要途径和主要方式,更是提升思想引领力的关键之举。党的十九大报告所指出:“必须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使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價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1]41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理论宣传也必须在理念、内容、手段上大力创新。在理念上,树立大宣传观,突出理论宣传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理念,突出理论宣传注重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的理念,突出理论宣传聚焦问题和现实的理念。在内容上,突出内容的针对性和现实性,瞄准党员干部群众的思想理论需求,围绕他们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细化、差异化地开展理论宣传工作;在内容的选择和创新上,注重选择群众喜闻乐见的语言,雅俗共赏的语言,导向积极的语言,实现理论宣传向生活述事转化。在宣传手段上,除了继续采用过去做法,应更注重结合新媒体的运用,授课宣讲方式可以采用微视频、微宣讲、微讲坛、微课堂等方式。概而言之,应在理论宣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上下工夫。

(三)发挥党员干部的示范导向作用

党员干部是党的理论武装和宣传的中坚力量,更是标杆。俗话说,“风成于上,俗化于下”。党员干部作为党的形象代言人,对整个社会起着“风向标”的作用。因而,提升思想引领力,离不开党员干部的榜样示范和引领作用。首先,要求党员干部自己对思想理论有着明确完整的认识和理解。思想理论的宣传者和传播者必定是这方面的“专家”和“行家”,如果自己对宣传的思想和理论都一知半解,是一个“半吊子”,那么是很难通过自身的宣传来打动广大群众的,正所谓以其昏昏,使人昭昭。同时,党员干部必须不断增强理论自信,自身都无法认同、确信所宣传的思想理论,就难以让别人信服,更无法在宣传过程中感染他人。其次,要注意把握群众思想动态和需求。人民群众需要什么,我们就应该提供什么;人民群众出现了困惑,我们就要着重对此解疑释惑。最后,党员干部必须满怀热忱、饱含真情。要想让马克思主义的最新理论成果真正走进人民群众心中,党员干部必须带着感情和热情去做,让百姓感受到真理的力量和思想的伟力。总之,党员干部应充分发挥自身的榜样示范作用,身体力行,以身作则,努力提升思想的引领力。

三、不断增强党的群众组织力

群众组织力是指中国共产党依靠、组织、宣传、动员群众实现初心和使命的能力。一部90多年的建党史就是一部中国共产党依靠、组织、宣传、动员群众奋斗不息的历史。列宁曾这样指出:“工人阶级的力量在于组织。不组织群众,无产阶级就一事无成。组织起来的无产阶级就无所不能。”[9]在新时代条件下,当前,提升群众组织力主要从理念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行动上着力提升群众工作本领。

(一)理念上明确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一个政党,一个政权,其前途命运取决于人心向背。”[1]61在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中,人民从来都是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基因。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能否保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决定着党的事业的成败”[10]309。时刻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鱼水情,不断增强党的群众组织力,关系着党的执政兴衰。因而,一方面不断增强群众组织力,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人民是历史活动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1]21。人民群众不仅在伟大的历史实践中创造了丰富的物质财富,更创造了极其灿烂辉煌的精神文明,可以说,人民是决定历史命运的决定性力量。同理,当前我们正在推进“四个伟大”,更加需要人民群众的积极广泛参与和评判考量。离开了人民,党就会变成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另一方面不断增强群众组织力,必须彰显人民利益至上的理念。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11]4。党作为人民群众的勤务员,必须始终把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置于心中最高位置,切实把解决好、实现好、维护好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作为最高任务,这样广大人民群众才会一心一意跟党走、听党话。

(二)行动上着力提升群众工作本领

群众工作和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看家本领。当前,党着力提升群众工作本领,一方面必须创新群众工作方式方法。一是提高宣传、教育群众的能力。提升群众工作本领必须学会运用群众语言,讲接地气的“土话”,将“大道理”和“小道理”有机结合。比如,在增强群众“四个自信”时,就必须从社保、低保、医保、计生、涉农补贴、住房、收入等群众身边事入手。其次,提升运用新媒体做群众工作的能力。邓小平曾指出,“群众运动有其自身的规律,党在指导群众运动中,必须掌握住这种规律”[12]。必须学会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来处理网络舆情和网络民情事件;运用新媒体的快捷化、扁平化、共享化等优势,及时将党的声音传递给广大网民。另一方面,注重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党的力量来自组织,组织能力使力量倍增”[10]765。必须注重把基层党组织作为贯彻、落实党的主张、决议、方针政策的最前沿;必须扎实推进基层民主建设,通过协商会、评议会、听证会等形式来保证基层民众的民主权利。同时,注重发挥党支部的“桥头堡”作用。通过党支部更好地教育、管理、监督党员,更好地组织、依靠、宣传、动员基层群众,特别是在脱贫攻坚、污染防治等攻坚战中发挥其重大作用。概而言之,提升群众工作本领是新时代条件下党克服“本领恐慌”、提升群众组织力的必然之举。

四、不断提高党的社会号召力

党的社会号召力是指党在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实践中逐步形成的政党影响力和信念感召力,是促使亿万群众跟着党、向着党的向心力和吸引力。进入新时代,提高党的号召力需要从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思潮、用中国梦凝聚社会共识两方面发力。

(一)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思潮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强大的反作用,正确、科学的社会意识能够推动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一种先进的社会意识,起着根本性的导向和引领作用。坚持用它引领社会思潮必须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发挥教育的主导作用。教育在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起着直接和主导的作用,教育具有全面性、可控性、系统性,通过教育过程的反复“灌输”和强化,可以实现从占据头脑的物理空间转变为占领思想阵地的精神家园。而且由于受教育者相对固定,“在内容设计与过程的管控中,就可以确立与教育对象思维特征相吻合的内容,从而能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核心和最本质部分,有效地传达到受众之中去”[13]。另一方面应发挥网络媒体的传导和辐射作用。网络媒介可借助自身优势在传播核心价值观过程中逐步形成一种传播氛围,从而让大众感知到这一核心价值体系的存在。同时,互联网络“能将个人行动变成公共话题,从而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联系起来,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识别工具和判断标准,对社会日常生活进行有意识的叙述、评判和指引”[14]。总之,网络媒体通过正向的宣传和反向的揭露,不仅剔除人们头脑中落后、消极的东西,更进一步扩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人们头脑当中的空间分量。

(二)坚持用“中国梦”凝聚社会共识

“中国梦”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凝聚着亿万人民对于中国未来发展的美好憧憬和期盼,代表着中华民族未来发展的方向。今天,中华民族走进“强国时代”,“中国梦”更直接、阶段性、具象化地体现为“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当前,提高党的社会号召力,无论是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汇聚民意,还是用“中国梦”凝聚社会共识,都必须使广大群众认识到:一是实现“中国梦”必须崇尚实干,戒空谈。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全党必须准备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1]15因此,必须号召全体人民真抓实干,不畏艰险,发扬“工匠”精神和“愚公”精神,奋力前行。二是实现“中国梦”必须注重巧干,戒蛮干。梦想的实现除了需要实干精神,更需要审时度势、四两拨千斤的巧力。必须号召全体人民树立创新意识,把握事物发展客观规律,以创新引领经济社会发展。三是实现“中国梦”必须凸显群干,减少单干。俗话说,众人拾柴火焰高。中国梦,归根结底是亿万人民群众的梦想,“只有每个人都为美好梦想而奋斗,才能汇聚起实现中国梦的磅礴力量”[11]49。必须使广大人民群众意识到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才能画出最大同心圆。

中国共产党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最高领导力量,在全面从严治党管党过程中,必须不断增强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和社会号召力,把党建设成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人民衷心拥护、用于自我革命、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1]62。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党的十九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70.

[3]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4]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71.

[5]毛泽东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435.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981.

[7]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8.

[8]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C].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874.

[9]列宁专题文集.论无产阶级政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41.

[10]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C].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

[1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12]邓小平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67.

[13]冯颜利,廖小明.问题.旨趣.路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新探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174.

[14]朱晨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日常生活视角[J].山东社会科学,2014,(10).

责任编辑:邓小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