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坤
【摘要】文章主要分析了钢琴演奏中“歌唱性”的重要性,为达到这种效果需要进行全方位的艺术训练,本文主要从连奏的气息、声部的平衡以及演奏时的内在情感三个方面对钢琴演奏中如何实现歌唱性效果进行了阐释。
【关键词】歌唱性训练;钢琴;教学
【中图分类号】J624 【文献标识码】A
一、连奏的气息训练
学习过唱歌的人都知道气息运用的重要性,气息是支持发声的根基,也是推动声音延续以及音乐不断向前发展的根本动力。借鉴生来就具有“歌唱性天赋”的声乐艺术,钢琴音乐中的“歌唱性”也需要“气息”的支持与推动。在普通连奏的基础上,给声音注入绵延起伏的“气息”,使声音更加绵延、舒展、悠长。那么,钢琴弹奏中的气息到底是什么呢?类比于声乐中在腔体与管道中不断循环的“气”,就不难知道弹钢琴时手指之间不断转移的“力”,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重量转移就成为了音与音之间连接以及推动音乐不断向前展开的“气息支持”。运用重量转移的连奏方法来弹奏歌唱性的音乐语言是最基本的也是至关重要的。从演奏者借助自然重力弹奏乐句的第一个音开始,力量就已经积蓄在相应的手指上了,把这个手指上的力量转移到将要弹奏下一个音的手指上,依此类推,使这个原始力量能够不断地在手指之间转移,从而完成整个乐句的演奏,就像人走路时力量在两脚之间的转移。在力量转移的过程中,几乎没有新力量的加入,使乐句得以在一个连续的力中平稳如歌的进行。
除此之外,声乐演唱不仅需要借助气息,同时也需要及时进行呼吸与换气,使气息得以不断地更新和补足,以至完成正常演唱的完整过程。运用力量转移的方法进行歌唱性的钢琴演奏也要进行“呼吸与换气”的调整,这体现在一个乐句落与提的起伏之中,对乐句的第一个音做“落”的处理,借以自然重力,手臂的力量通过手腕和手掌自然而然地沉落于指尖,当乐句进行直至最后一个音时,在使其拍子足数的前提下手臂手腕联动提起,动作轻盈自然,不需要太大的幅度和故意为之的痕迹。
二、声部的平衡训练
在主调音乐作品中,要安排好旋律和伴奏的主次地位,使旋律以相对较高的音量清晰明显地呈现于伴奏声部之上,伴奏声部在力度上则要更轻一些,不能喧宾夺主压倒主要旋律,从而达到烘托旋律的效果,使音乐的歌唱性得以更加充分的发挥。 这就要求演奏者在对作品进行整体分析的基础上错落有致地安排每个声部的隐没与显现并且做出每一个声部的乐句走向。当复调作品是由三个或者四个声部构成而要用一只手承担两个声部线条的弹奏任务时,也要用到“重量转移”的弹奏方法。在一只手控制的两个声部中,把自然重量转移到更为重要的声部,用歌唱性的方法弹奏出鲜明且突出的声音,次要声部则要用有控制的轻弹使之与主要声部相互配合,相得益彰,这样就形成了一只手的复调弹奏,再配以另一只手的复调,两只手交替完成整个复调的歌唱性弹奏。
此处所讲的力量转移与前面讲的有所不同,第一部分中的力量转移指的是力量在手指之间的流通、转换与传递,而这里是讲在两个声部之间重量的倾斜与均衡。这犹如人在站立稍息时把身体的自然重量落在一只脚上,另一只脚完全放松不带任何重量地垂放于地的情形。
在做到声部平衡的基础上,把握控制好乐句的走向也是至关重要的,有的从弱到强,有的从强到弱,不少作品中也有起承转合的走向布局。乐句不同的进行方向表达出不同的语气与情绪,上扬的激情,下沉的叹息,这都是构成音乐“歌唱性”的实质内容,不容小觑。
三、内在情感训练
在教授学生弹奏之前不妨先让他们欣赏一些艺术歌曲,更直观地感受声乐本身具有的歌唱性精髓,然后再让学生在钢琴上将内心歌唱的感觉用手指弹奏出来,做到心中有音乐。同时也要集中注意力客观地倾听自己的演奏,不能过分陶醉于渲染音乐的歌唱性而失去对声音的细腻把握和对情绪的稳定控制。否则反而弄巧成拙,身在此山卻“不识庐山真面目”了。要始终保持耳朵的敏锐程度和敏感的内心听觉,最终达到用大脑直接控制指尖的高超境界。
在演奏歌唱性的音乐语言时,了解不同时期钢琴作品的创作背景与时代风格也是至关重要的。不同时期的作品对歌唱性旋律的表达要求也有不一样的审美标准,巴洛克时期的歌唱性旋律质朴脱俗,力度、速度以及情绪的起伏都变化不大,彰显出一种节制与自律的美,这就要求演奏者控制好声部的平衡,协调好声部之间的关系,用最自然的“无骨之手”演奏最和谐的“无槌之音”。古典主义时期的歌唱性旋律是明朗典雅的,如海顿、莫扎特的钢琴作品,弹奏时要在旋律的歌唱性中点缀一些灵动的颗粒效果,就像宫廷舞裙上的华美装饰物。浪漫主义时期的歌唱性旋律悠长动人,饱含了丰富的情感,应采用深入慢触键的方法表达音乐中的款款深情。印象主义时期的歌唱性旋律已被破碎为简短精致的点点条条,唯美飘逸,要用非常缜密的思维引导手指抚触琴键来发出细腻的声音。
参考文献
[1]陈曦.论歌唱性思维在钢琴演奏中的重要性[J].唐山学院学报,201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