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乱对唐朝边塞诗发展的影响分析

2018-05-14 10:51宋昊宸
中国民族博览 2018年1期
关键词:发展影响

【摘要】虽然说在几代皇帝奋发向上和正确领导下,唐朝迎来一段鼎盛时期,不过却因为天宝十四年安史之乱的爆发而一落千丈,在引起社会翻天覆地变化的同时,亦对边塞诗歌发展进程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基于此,笔者决定将安史之乱作为基础点,针对唐代边塞诗歌在不同时代条件下的诸多影响细节加以有序的论证解析,希望为日后各类群体深入了解这类诗歌文化提供丰富可靠的指导性依据。

【关键词】安史之乱;唐朝边塞诗;发展影响

【中图分类号】I07 【文献标识码】A

前言

安史之乱是盛唐和中晚唐时期的重要分界点,更是引起边塞诗歌强烈变化的主导因素。选择参考相关史料,进一步理清安史之乱对于唐朝边塞诗的影响细节,将更加有助于我们了解各类诗人持续变动的情感,从中汲取丰富的文学知识与养分,最终更好地指导每个人的人生发展路程。至于唐朝边塞诗在不同阶段的发展变化细节,将会在后续内容中加以逐步延展。

一、安史之乱爆发的背景和演变过程

安史之乱对于唐朝历史来讲是令人难忘的转折点,尤其对于唐玄宗来讲,当中种种覆国阴谋、激烈的反叛行为都是不可置信的。在延续八年之久以后,和谐的大唐盛世就此一去不返。究竟这部分战乱究竟怎样引发,又酿成什么样的不良现象,值得引起各类人员深刻调查思索。

(一)均田制被两税制替代,致使土地兼并状况深入

纵观古代各国,基本上都习惯于沿用田赋制度壮大发展农业,自从建唐过后,均田制得以推广实施。其主张将田地分配给百姓加以耕种,不过所有权仍旧归属于国家,属于对北魏均田制度的一类传承与调整结果。在此期间,田地租额相比汉代有着明显的缩减迹象,基本上达到了四十税一。除此之外,每个人每年还必须为国家服役并进行适量的丝麻织品贡输,目的是为后续的手工、商业、运输业协调性经营发展提供保障。在逐步繁华壮大之后,开始出现“鱼盐满井市,布帛如云烟”的美好景致。而持续到康德建中元年过后,财务大臣杨炎开始积极策划和实施两税制度,主张不管迁移何处,任何人口都必须加入居住地户口册,而赋租数量则依照个人的土地数量加以确认。虽然说存在一定的优势,但是其间政府不会像以往般持续为百姓们放田,而是提倡民间自由式地兼并。至此过后,我国平均地权的中心地位不复存在,为日后土地兼并、地方势力强化、中央集权削弱等埋下深刻的隐患。

(二)唐玄宗持续骄奢,令安禄山有机可乘

唐玄宗经历了韦后、太平公主一一诛灭之后,才能荣登龙位,所以当时朝廷形势并不是十分可观,特别是经过兵变过后,导致朝廷元气大大受损,政治集团内部斗争全面激化,朝廷秩序有待治理。客观角度观察印证,李隆基还是能够做到励精图治和选贤用能的,如其充分继承了先辈广开言路的优质性传统,接连重用姚崇、宋璟等人才,持续精简机构之后,朝内风气得以适度重整。但是好景不长,唐玄宗因为一时满足于现有成就,开始贪图享乐起来,所谓“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是白居易在《长恨歌》中谴责心理的真实写照。事实上,自从杨玉环出现之后,玄宗则更加沉迷于饮酒作乐,致使朝政长期荒废,过往的励精图治、知人善用等行为不说,甚至不愿接受任何人的劝谏。在此类背景下,李林甫开始有机会进行自身地位巩固,并且接连大肆排除异己、驱逐良臣,甚至直接陷害太子,至此朝廷内部一片紊乱之势,下层官员与百姓更加是苦不堪言。见此现状,李白痛快地书写一首《白鸠辞》,借用“白鹭之白非纯真, 外洁其色心非仁”,表现出对唐玄宗在位不谋政、李林甫扰乱朝纲的极度抨击。既便说当时政治局势是一片混乱,但是却也为安禄山叛变之举埋下了种子。尤其是在李林甫死去之后,杨国忠开始独揽朝政,他因为更加无才无德、专权放肆,使整个朝廷深陷岌岌可危的尴尬境地,安禄山在逐个消除以往对唐玄宗恩情的顾虑和李林甫实力惧怕的心理之后,开始毫无忌惮,正式着手操办谋反大事。

(三)对外姑息养奸,引发更多危机

为了令边防得以巩固,唐朝决心沿用节度使政策,一可以安抚边疆,二又能维持民族团结状态,做到政权的大一统。但是玄宗继位之后,开始赋予节度使更多的财权、军权,并且集中性地将精锐部队戍守于北部边疆,这种姑息放养的行为一度冲破了天子的控制范畴,皇帝甚至选择委屈皇权来安抚,这一切都令安禄山可以率领轻骑直奔且踏入西安城门。安史之乱发生之后,节度使势力日渐壮大,由传统的地方封疆大臣过渡转化成为地方大军阀,特别是在经济、政治过于独立的状况下,令国家长年忍受战乱、外强中干,权力更是深陷边缘,为日后国家分裂和地方割据埋下深刻隐患。面对藩镇割据、社会动荡的凄惨形势,李贺更是在《猛虎行》中激烈表达不满情绪,即“长戈莫舂,长弩莫抨。乳孙哺子,教得生狞。举头为城,掉尾为旌。东海黄公,愁见夜行。道逢驺虞,牛哀不。何用尺刀?壁上雷鸣。泰山之下, 妇人哭声。官家有程,吏不敢听。”经过节度使势力日渐壮大之后,中央地方控制力不再有效,最终完全落入所谓的唐末危机,唐人更随着时代一起,接受着史无前例的苦难折磨与考验。

二、安史之乱对于唐朝边塞诗歌发展的具体影响

经过一系列社会重大变迁过后,当时人们心灵必然遭受深刻创伤,亦令边塞诗歌发生了明显的变动现象。面对这个时期内种种的边塞诗歌,掺杂着一系列繁琐的历史事实和真切的诗人情感走向,反映出对当时安史之乱影响的诸多感慨,透露出更加深刻的慷慨壮烈和伤感悲凉氛围。安史之乱正式爆发之后,唐朝连续处于征战状态,内部存在安禄山、史思明叛乱之忧,外有各类少数民族的侵扰危机,特别是在唐玄宗弃江山逃走之后,唐人心里開始蒙受过于悲观的阴影。许多诗人为了深刻揭示事实并且抒发郁闷的情怀,开始着力书写边塞题材的诗歌,但是却和初盛唐时期的边塞诗歌有着明显的差异迹象,透露出一种壮烈慷慨之情与伤感悲凉的氛围。

就像是李益的《夜上受降城闻笛》:“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下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经过银灰色的月光照射过后,沙漠显得更加冰冷雪白,面对日渐萧瑟和刺骨的北风、阵阵悲鸣的乐曲之声,就算是钢铁铸造的战士亦会倍感思乡而热泪盈眶。因此,在环境日渐恶劣、战争不断深入之后,唐人平常的征战好战情怀逐渐地被磨灭掉,一股恶战低沉的氛围就此扩散开来,盛唐之气就此一去不返。

又好比是大历十才子中的卢纶,其作为中唐继承边塞诗派的代表,凭借极为慷慨的情调与雄浑的风格开创出《塞下曲》这类被后世积极传送的伟大诗作。当中的“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除,大雪满弓刀”,重在渗透出作者英勇克敌的豪情,至于战争和事件详情则不会太多描述。尽管说当中隐藏盛唐诗韵,但是毕竟诗人所处时代不同,特别是经历一系列战乱之后,作品风格势必大变,已经由原来的昂扬外拓沦为低沉内敛之势,一种衰落颓败的慨叹心情娓娓道来。至于其余边塞诗人,则更加是无法摆脱中晚唐社会衰落趋势,咿呀哼唱的始终是萧瑟低迷的音调。

亦或是李贺的《雁门太守行》,当中存在这样的描述,即“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当中的黑金紫红等词语,都旨在渲染出一种极冷的色调,希望令读到此诗的人能够明白当时战场的苍凉悲壮氛围、战士难以名状的压抑情感。透过中晚唐的边塞诗观察分析,我们能够明确得知,昔日盛唐诗人兼备慷慨激昂的情感基调与豪放豁达的书写风格,但是安史之乱一度侵扰之后,这部分情感和风格就快速地被伤感衰瑟、委婉含蓄所替代,许多边塞诗人失去了以往的激昂态度,对于战争过度厌恶,积压内心更多的是一种思乡恋家情怀。而同步状况下,唐朝社会更是迎来致命一击,以往安定繁荣下的危机就此一并显露出来,可以被认定是唐朝步入灭亡边缘的核心关口。

三、结语

综上所述,诗歌就好比是历史的镜子一般,能够针对不同时代变迁状况加以清晰反映。就像是盛唐时期的边塞诗,主张进行诗人自信乐观、神采飞扬、社会安定繁荣等细节呈现;而中晚唐诗歌则更加倾向于进行诗人低迷悲观和忧郁忡忡的心理表达,进一步揭示当时社会衰败和动乱的危机。唯独将它们自然地贯穿融合在一起,才可以更加完整和清晰化地映射出唐朝的历史,明确当时人们生活的具体变化细节,从中吸收更多的宝贵经验和教训。希望日后各类人员都可以积极地观察分析唐朝边塞诗歌的發展影响问题,铭记过往种种屈辱历史,进一步为今后长远的人生发展前景做好规划。

参考文献:

[1]何蕾.中唐“夷夏”观念之转严与边塞诗创作的衰落[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17,33(2):79-88.

[2]崔云宏.王朝爷们儿的七言绝唱——盛唐边塞诗三首赏析[J].名作欣赏,2017,30(19):157-168.

[3]冯淑然.从初盛唐边塞诗看东北民族关系[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2(3):124-136.

作者简介:宋昊宸(1999-),男,汉,陕西咸阳人,本科,西安北大科技园创新基地,研究方向:中国古代史。

猜你喜欢
发展影响
浅谈音乐教育对幼儿发展的影响
适龄人口变化对高等医学教育的发展影响研究
试论锌缺乏对儿童智力发展的影响
网络营销对国际贸易发展影响研究
浅谈企业与企业会计之间的关系
固定资产投资对国有科研单位发展影响分析
固定资产投资对国有科研单位发展影响分析
探究沙县小吃发展历程及发展现状
适龄人口的减少对高等医学发展的影响
成长记录袋对小学生身体素质发展的影响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