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一带一路”建设中云南边境民族地区高校小语种教学改革

2018-05-14 10:51字文君
中国民族博览 2018年1期
关键词:改革与发展一带一路

【摘要】“一带一路”建设中,提出“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的“五通”内容,若要实现“五通”,必先语言相通。地处祖国西南的云南边境民族地区是“一带一路”建设沿线的重要区域。与此同时,特殊的地理位置使云南边境民族地区高校担任着东南亚小语种教学的重任,并为“一带一路”建设的沿线区域提供着言语相通的基础保障。面临新时代、新机遇,结合现有资源和现实情况,可从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创新人才培养方式、扩充语种数量等方面进行小语种教学改革。

【关键词】“一带一路”;民族地区高校;小语种教学;改革与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云南地处祖国西南边疆,民族成分众多,是我国陆地毗邻最多东盟国家的省份,不仅与越南、老挝、缅甸三国接壤,还通过澜沧江——湄公河与泰国、柬埔寨相连,处于交通枢纽重要位置,是中国联通东盟最便捷的陆上通道,是构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区域,也是连接“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门户。实现《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中提出的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其根本在于民心相通,而核心在于培养大批了解和熟悉 “一带一路”战略布局及沿线国家与地区现实情况的复合型人才以及关键领域的专业人才,迫切需要加强与沿线国家的人才互通。

一、境外合作办学与小语种教学现状

(一)境外合作办学

截止2016年,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共有103个,涉及15个国家和地区,主要分布在东南亚国家。其中,涉及云南的高校主要有昆明理工大学、红河学院、大理大学、云南财经大学、云南师范大学。合作办学主要以本科学历层次为主,所涉及专业主要以财经类、师范类为主。

(二)小语种教学

云南辖16个州市,共与三个国家接壤。目前,云南小语种人才的培养模式普遍采用“2+2”“1+3”“3+1”等学制模式。小语种教学过程中,主要以东南亚国家语言为主,其中缅甸语、越南语、老挝语和泰国语又是教学中的重点语种。小语种的专业开设情况和培养模式,主要与东南亚国家与云南的地理位置因素以及其经济发展状况有较大关联。

二、改革背景

“一带一路”战略沿线国家使用2400多种语言,语系众多,语种繁杂。目前,我国有12所高校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设了合作办学机构或项目,涉及境外的沿线国家共9个,占“一带一路”战略实施初期的64个境外沿线国家总数的14.1%,除去斯里兰卡位于南亚外,其余的11个办学机构都位于东南亚各国。其中,泰国3个、越南2个、柬埔寨1个、老挝1个、新加坡1个、印度尼西亚1个、缅甸1个、马来西亚1个。

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深入实施,2016年4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做好新时期教育对外开放工作的若干意见》强调,要“充分发挥教育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形成重点推进、合作共赢的教育对外开放格局”。在意见中已经明确教育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和意义。合作是起点,共赢才是最终目的。

2016年7月教育部细化出台了《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积极倡导沿线国家构建“一带一路”教育共同体。该《教育行动》已经列入2016年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部署和“十三五规划纲要”中我国要实施的100个重大项目。印发《教育行动》的首要考虑是明确教育定位,围绕“一带一路”重点共建的“五通”,提供两方面支撑:一是促进民心相通,二是为其他“四通”提供人才支撑。

结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云南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的目标,我们根据云南省“十三五”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的精神,努力在云南边境民族地区加强高等学校小语种教学、办学上凸显特色。

三、改革措施与建议

(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小语种专业的教学作为云南边境民族地区高校日常教学当中的一项常见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确实存在教师队伍和教师资源不足的情况。就某边境本科院校而言,现有的小语种专业有缅甸语、泰国语两个专业,同时,在全校范围内还开设了缅甸语、泰国语、老挝语、越南语四个小语种的校级公共选修课。现有的缅甸语专职教师1人,泰国语专职教师2人,其余的老挝语和越南语只有兼职教师。云南其他边境地区的高校同样是教师队伍和资源明显不足,亟待加强。边境民族地区高校应积极主动引进或者采取自主培养等方式来完善和加强现有的师资队伍,努力培养出一批高素质、高水平、高技能的小语种教师队伍。

(二)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原有的人才培养方式和模式往往比較单一,一般情况下都以单纯的语言教学为主。云南边境地区应该结合地理优势,在边境地区高校探寻新的人才培养方式,并结合自身及境外国家的具体情况开设小语种教学。“语言+专业”的教学是一种比较符合新时代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语言教学和专业技能的教学并重。在打好语言基础的同时,兼顾好专业技能的学习,具有很好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更能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人才保障。

(三)扩充语种数量

教育部、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发布的《2014年度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中显示,在“一带一路”建设初期,我国高校开设“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小语种数量不足。“一带一路”沿线的东南亚、南亚、中亚、西亚和东非五个区域的官方语言种类超过40种,而我国高校的招生语种数仅有20来种。现有的情况表明,云南边境地区高校的小语种教学当中语种未能全面覆盖所有东南亚国家。目前,比较集中的教学语种是缅甸语、泰语、老挝语等几种。边疆民族地区高校应深入研究和剖析“一带一路”战略的路线,抓住现有机遇和形势,努力开办、创设和“一带一路”建设中沿线东南亚国家的语言教学,不断完善、扩充和丰富现有语种的教学,以便更好地为“一带一路”建设过程提供充分的语言人才保障。

(四)“走出去”“引进来”有机结合

目前,很多边境民族地区高校往往实行单一的“走出去”或者“引进来”的办学教学方式。根据“一带一路”战略中提出的关于要“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形成教育共同体的理念,云南边境民族地区高校应适时调整教育计划和策略,把“走出去”“引进来”进行有机结合,努力同临近的东南亚国家进行教育交流与合作,尽快形成教育共同体,以便为“一带一路”建设的高效实施和推进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资源。

(五)走国际化办学道路

国际化的办学道路是边境民族地区高校面对新形势、新变化的必由之路。走国际化的办学理念和道路,首先需要从周边的东南亚国家开启,随后沿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沿线不断扩张,以求国家化办学道路的长远性和可持续性。

“一带一路”建设的实施与推进,为沿线各国的教育事业提供了重要的发展和契机。云南作为国家“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支点和面向东南亚的辐射中心,应紧抓机遇,根据现实的需要完善和加强边境民族地区高校的小语种教学,不断优化教育结构,努力提升和丰富东南亚小语种人才培养的质量和内容,不断提升边境民族地区经济文化交流的软实力,为国家“一带一路”建设的成功实施提供充足的东南亚小语种人才储备与智力支撑。

参考文献:

[1]秦玉才.“一带一路”读本[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5(10).

[2]刘静.“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推进滇缅教育合作的现状、挑战与前景[J].印度洋经济体研究,2015(4).

作者简介:字文君(1986-),女,佤族,云南耿马人,滇西科技师范学院管理与经济学院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民族理论与政策,民族地区公共管理。

猜你喜欢
改革与发展一带一路
技术创新在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中的重要性
我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改革与发展的思考
试论高等学校办学模式的改革与发展
论如何推动中专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试谈职业技术学院数学教育的改革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