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云
[摘 要]国际化是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最大的也是最鲜明的特色,《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应当适当体现国际化特色,为此,教师在讲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过程中要有国际视野。中国近现代史不能仅仅从中国的角度看,更应从国际的视野、世界的角度看,把中国近现代史置于世界历史的大背景,如此才能对中国近现代史有更深刻的理解,《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才会有更好的教学效果。
[关 键 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国际视野;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5-8854(2018)06-0108-02
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教学要有国际视野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现行教材是站在中国和中华民族的整体高度来看待中国近现代历史的,是历史课,更是政治课,它是马克思主义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也是全国高校中国近现代史公共政治理论课的唯一教材,有着无可置疑的权威性,各地教师必须按照课程标准严格执行。但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全国一千多所大学不同层次、不同地区、不同类型,差异很大。很难想象全国所有高校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整齐划一,不分差别。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达成更好的教学效果,任课教师必须结合学校自身的特点,在坚持原则的同时展现出一定的灵活性。
本人任教的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就是一所具有鲜明国际化特色的广东省属重点大学,是华南地区国际化人才培养和外国语言文化、对外经济贸易、国际战略研究的重要基地。学校大力推进教育国际化战略,力争实现学生国际化、人才国际化、教学国际化、科研国际化和管理国际化,将学校建设成为特色鲜明,品质精良,受社会尊重,让党和国家、人民群众满意的国际化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
可以说,国际化就是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最大的也是最鲜明的特色,而教学国际化就是学校大力推进的教育国际化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中适当体现这种国际化特色就言之有理、顺理成章了。
如何体现这种国际化特色?派遣教师出去进修、访问以及参加国际学术交流是可行的办法。至于全程用英语教学,且不说师生的英语水平是否过关,也直接违背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教学目的,多少有些削足适履了。
其实不必生搬硬套,关键在于教师在讲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過程中要有国际视野。
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教学如何体现国际视野
1.中国近代史的起点是第一次鸦片战争,从那时起,可以说整个中国近现代史的演变,在相当程度上是对西方的反应,是中西方两种文明不断冲突也不断融合的结果。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国失败了,败给了英国,其实是中国落后的农耕文明败给了英国的工业文明,封建社会败给了资本主义社会。教材开篇第一部分内容,就是“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与世界”,老师在讲这一部分内容的时候,一开始就须以国际的视野、全球的角度,对中西方文明做一比较。而且本人将这部分内容与第一次鸦片战争联系起来讲授,第一次鸦片战争虽然最终失败于1842年,但其实这场战争一开始就注定了失败,与其说我们今天事后诸葛亮地看待历史,还不如说落后的封建社会面对世界上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落后的农业文明面对世界上第一个率先完成工业革命的工业文明,其败局早已注定。如果那个时候中国的封建社会与英国的资本主义社会的身份交换一下,那么失败的一定是英国。其实中国也有资本主义萌芽,而英国也并非是最早的资本主义萌芽的国家,大家公认的资本主义萌芽最早的国家是意大利,但历史从来不按常理出牌,最早萌芽的意大利,却迟迟未能进入资本主义社会,而早就有资本主义萌芽的中国,直到1840年,依然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和封建社会,反而是英国和荷兰的资本主义萌芽,最终长成了参天大树。
这开篇第一部分的课程设计,就站在了国际化、全球化的高度,把中国与西方进行比较,学生就明了了,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国失败并非偶然。
2.第一次鸦片战争的背景首先是中英正当贸易的不平衡,其次是罪恶的鸦片贸易,然后是虎门销烟,最后是战争的爆发以及《南京条约》的签订,无一不体现出英国对中国的虎视眈眈、侵略和殖民的嘴脸。这样的讲课,不仅仅是针对历史,也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如今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贸易国家,贸易摩擦日趋频繁,而特朗普政府对中国步步紧逼,所以详细讲解当年的贸易纠纷,不仅具有历史意义,也具有现实意义。而广外的校名中就有“外贸”二字,国际贸易是广外的主流学科,所以,第一次鸦片战争这段历史教学中体现出国际视野和现实意义,学生也容易理解和接受。
3.太平天国前期的纲领性文件《天朝田亩制度》,更多的是中国农民阶级传统平均主义思想的体现,但后期的《资政新篇》则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第一个比较系统的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反映了太平天国某些领导人在后期试图通过向外国学习来寻求出路的一种努力。
4.洋务运动,从名称就可以看出是向西方学习的改良运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指导思想注定了洋务运动的失败,而直接导致洋务运动破产的就是日本对中国发动的甲午战争。以国际视野看,相当程度上,中国的洋务运动其实是输给了日本的明治维新。
5.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传至京师,康梁联合在京1300多名应试的举人向光绪皇上书,请求拒和、迁都、变法,拉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而戊戌变法在改革的力度上又比洋务运动前进了一大步,如果说洋务运动还只是封建地主阶级的自救改良运动,那么戊戌变法则是具有明显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性质,是中国人向西方学习迈出的一大步,可惜最终失败。
6.义和团运动的兴起直接导因于西方对中国的侵略,而八国联军侵略中国,《辛丑条约》签订使中国彻底沦落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清末的新政改革是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又一大步,就改革的具体成果而言,看起来似乎都是成功的,比如废除科举、鼓励留学、奖励实业、编练新军等,但改革的最终政治后果,却不仅没有巩固自己的统治,反而加速了自己的灭亡,原因无他,其在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侵略中国以及随后签订的《辛丑条约》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的丑恶嘴脸,早已将自己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清末最后十年,不过是苟延残喘而已。
7.辛亥革命更是中国旧式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最高峰,其国际背景更加突出。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是广东华侨背景,少时留学美国,大学毕业于香港西医书院,他的三民主义深受西方的影响,离开国际背景就无法了解辛亥革命的发生。辛亥革命本身的影响又具有国际性、世界性,辛亥革命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而且推动了亚洲各国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
8.新文化运动,其实是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有感于辛亥革命的失败而发起的批判中国传统、学习西方的一个文化运动,德先生与赛先生直接来源于西方。
而五四运动,并非是一个单纯的反对北洋政府的学生运动,其直接导火线是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他不仅反对封建主义,也反对帝国主义,而且是彻底的、不妥协的。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华民族发展历史上一个开天辟地的大事件,是近现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但同时,它也具有明显的国际背景。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但马克思主义并非产生于中国,而是来源于西方,是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毋庸讳言,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也有共产国际和俄罗斯共产党的推动,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和俄罗斯共产党的代表尼克尔斯基还参加了共产党的“一大”。
9.国民大革命、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国际背景也十分鲜明。在国内体现为国共合作,在国外则体现为国民党与苏联的合作,而且是国苏合作推动了国共合作,连国共合作的具体形式——党内合作,也是采纳了共产国际代表马林的意见。苏联深深地介入了第一次国共合作,可以说苏联一手主导了第一次国共合作,可谓“成也苏联,败也苏联”,原因很简单,1922年7月中共二大,中国共产党即加入了共产国际,成为共产国际的一个下属支部,接受共产国际的领导。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失败,在主观上,不仅仅因为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还因为共产国际的错误指导,年幼的中国共产党在那时还没有能力去摆脱共产国际的错误指导思想,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土地革命战争。
10.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无论瞿秋白、李立三还是王明的左倾路线,都有明显的共产国际的背景。在共产国际的支持下,王明左倾路线统治中共中央达四年之久,给革命带来严重的损失。而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以及长征初期突围的严重损失,更是直接来源于共产国际支持的博古和洋顾问李德的错误指挥。直到遵义会议的成功召開,中国共产党才从幼年走向成熟,开始独立自主地领导中国革命,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
11.从1927年到1936年底,国共两党对峙了十年,但自1931年“九一八”日本发动对中国东北的侵略战争以后,中日民族矛盾越来越严重,逐渐超越阶级矛盾,成了当时的主要矛盾。大敌当前,兄弟阋于墙,而外御其侮,中国共产党从反蒋抗日到逼蒋抗日,到联蒋抗日。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日本发动对中国的全面侵略战争,国共终于携手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经过14年的抗日战争,终于取得最后的胜利。
中国抗战的胜利,既是国内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胜利,也是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胜利。苏联红军出兵中国东北消灭日本关东军,美国的两颗原子弹都加速了战争胜利的进程,而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亚洲的主战场,也对国际反法西斯战争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和牺牲。
12.国共内战,也不仅仅是单纯的国民党与共产党的较量,其背后还有美国与苏联的影子。美国给予了蒋介石反革命集团大量的经济和军事援助,而苏联也采取了许多措施默许甚至鼓励中国共产党力量的壮大,尤其在东北。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划时代事件,它不仅深深地改变了中国,也改变了世界的政治版图,给亚非拉被压迫民族以巨大的鼓舞,具有国际意义和全球意义。
总之,中国近现代史不能仅仅从中国的角度看,更应从国际的视野、世界的角度看,把中国近现代史置于世界历史的大背景,如此才能对中国近现代史有更深刻的理解,《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这门课程才会有更好的教学效果。
由于篇幅的原因,本文只分析了中国近代史的国际视野,未来在合适的时间会写一续篇阐述中国现代史的国际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