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清秀
[摘 要]语文学科在中专教育中既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还对提高中专生人文素养、促进他们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传统中专语文教学观念陈旧、教学模式单一,教学效率低下。新课改背景下的中专语文教学要从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入手,教师要树立新的教材观、教学观和新的评价观,并用全新的教学观念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在语文教学各环节中锐意创新,突出学生的主体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能力培养放在首位,以语文教学促进中专生综合素养的提高。
[关 键 词]新课改;中专语文;教学观念;转变;创新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5-8854(2018)06-0064-02
语文是中专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一门工具性学科,是学好各类专业课和其他文化课的基础。为了转变传统中专语文教学效率低下的不良现状,教师要运用新课改理念指导自己的教学观,及时转变以教材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知识传授为目的的传统教学观念,在新的人才培养目标的指导下的教学实践中锐意创新,教师要以学定教,从中专学生的学习需求和职业发展需要出发实施具有中专教育特色的语文教学,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措施激发中专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通过语文教学培养他们的自学、探究、创新能力,构建教师主导下的以学生为主体、以创新为主线、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的高效中专语文课堂。
一、新课改背景下中专语文教学应该贯彻的教学观念
新课改是为了适应现代社会对人才的更高要求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实施的教育改革,教师是教育改革的具体实施者,作为一名新课改背景下的中专语文教师,必须在对新课改基本理念进行全面了解的基础上以新的教学理念为指导,运用全新的教学观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
(一)新课改背景下中专语文教师要树立全新的教材观
我国中专学校沿用的语文教材存在教学内容陈旧、缺乏职业学校特色等弊端。中专学校语文教材大都是选取普通高中语文教材中的一些篇目,这些教学内容不仅陈旧,还和中专学生的专业知识缺乏联系,对中专学生来说缺乏实用性。中专语文教材还存在重知识输入却轻知识输出的弊端,这和现代社会对人才信息处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的高要求是相违背的。新课改下的中专学校语文教材虽然几经改版,新教材侧重于能力培养,编排的时候也将实用性考虑在内,但总体上来讲教材的更新速度依然落后于时代发展的速度。因此,作为一名中专语文教师,在全新人才培养目标的指导下,要树立全新的教材观。教师要学会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做语文教材的开发者,教师要增补、删除、调整、替换,对教材的个别篇目、某些单元做出修改甚至重编,构建符合中专学生学习需求的、符合当地实际的、富有特色的校本教材。教师可以将符合学生专业特点的文章作为教学内容的补充和延伸供中专学生阅读,在保证中专学生基本语文素养的基础上对知识进行拓展延伸。
(二)新课改背景下中专语文教师要树立全新的教学观
传统教育中,学生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是知识的容器。教师的填鸭式灌输下学生虽然有较强的应试能力,却缺乏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这两种能力正是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人才的必备能力。因此我国新課改背景下的教学必须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全新教学观,视每个学生为独立的个体、知识学习的主体。作为一名中专语文教师,要转变满堂灌输的教学模式,要变讲授为引导启发,激发学生学习和思考的主动性,将课堂学习过程变成教师设疑、学生质疑、学生主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生成过程,变成学生在现实和固有的知识经验产生矛盾的基础上质疑,又在教师的点拨、引导和主动探究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形成富有个性的创新成果的过程。教师还要树立大语文的观念,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中、从浩如烟海的网络信息中、从影视图书中学习语文,通过语文课堂和学生现实生活、知识经验积累的联系,培养学生传达、创造信息的能力和习惯,打破传统教育下封闭式的格局,通过整体教育促进中专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新课改背景下中专语文教师要树立全新的评价观
随着新课改背景下人才培养目标、教材功能、教学模式、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我国传统教育评价方式也面临着根本性的变革。作为一名中专语文教师,要将评价的侧重点从读的能力转移到运用能力上面来。教师在中专语文教学中应该从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入手对学生进行科学、全面的合理评价。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阅读能力、书面表达能力、口语交际能力以及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评价。教师应该改革单一的考试模式,采用平时成绩和考试成绩相结合的做法,将包括课堂活跃度、演讲、手工制作、课本剧表演等在内的能反映学生学习能力的日常表现作为平时成绩,占综合考核成绩的一半,结合卷面分数对学生进行综合打分,这种全新的评价方式可以促进学生自觉加强在日常课堂学习中的积极性,全方位培养自己的能力。
二、新课改理念指导下的中专语文课堂教学创新实践
(一)教师要转变单一的导入方法,从课堂导入方式上进行创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由于当前中专学生普遍存在学习基础较差、缺乏学习主动性和良好学习习惯的不良现状,要想提高中专语文教学效率,通过教学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教师首先要转变枯燥乏味的满堂灌式的教学方法,为学生营造快乐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让兴趣成为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强大内驱力。教师要善于根据不同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实际设计富有创意的多样化的导入方式,在课堂的开始阶段就成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乐学。在导入方式的选择上,教师既可以用故事导入法、朗诵名人名言导入法、创设问题情境导入法、游戏导入法,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运用视听结合的方法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共同参与,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例如,在教学《一碗清汤荞麦面》时,我就首先运用多媒体设备播放了一首优美的歌曲《北国之春》,在引导学生回答出这是出自哪个国家的歌曲的基础上,我向他们介绍了这首歌的创作背景,学生通过歌曲理解了歌手那种思念故乡又不可能返回故乡的惆怅之情,他们被歌曲所创设的氛围所感染,在此基础上,我自然而然地引入本课的学习,和他们一起了解同样发生在日本的这个感人故事,学生对课文的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后续的课文学习、讨论中,他们积极发表自己的个性见解,完成了对文本的多元化解读。
(二)教师要运用开放式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他们的能力发展
传统的中专语文课堂是封闭性的、静态的,新课改理念指导下的中专语文课堂应该是开放式的、动态生成的课堂。作为一名中专语文教师,应该运用开放式的教学内容、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为中专学生提供更多主动发展的空间,让学生敢于、乐于发表自己的个性见解,提高语文课堂的参与度,让每名学生都可以在自主探究中张扬自己的个性,锻炼自己的能力,增强对语文学科的学习兴趣。教师要树立大语文观,将语文学习和学生的生活实际密切联系起来,让学生在生活化的语文学习中认识到语文学科的实用性,提高语言运用能力,并在语言运用过程中进一步提升自己的综合素养。例如,在《鸿门宴》一文的教学中,在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基本了解的基础上,我将课堂还给学生,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创编故事、将故事写成剧本,并在课堂上分组表演。在表演过程中,学生不仅对教材中的每一部分内容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还通过查找相关资料,对课文进行补充、丰富。中专语文教学的生活化还应该充分体现职业学校的特色,教师要根据教学对象的特殊性创设和学生的职业需求相关的生活情境。
(三)教师要运用全面、科学的评价方式完成对学生的合理评价,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
为了检验课程目标是否顺利实现,我们要对课程进行科学的评價。传统的语文课程教学运用的是结果导向的评价模式,这种评价模式是片面的、静态的,不利于学生的发展。新课改背景下的中专语文教学评价方式应该实现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的有效结合,为了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日常课堂教学中来,教师应该对他们的平时成绩进行考核,教师要根据他们在课堂教学中参与课堂学习、讨论以及小组学习的积极程度给予分数。在课堂表现中,教师还要对小组活动的成效进行评价,根据小组参与讨论的活跃度、讨论的有效性进行打分,并计入个人分数,这种将平时成绩纳入考核的做法有效提升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增强了他们的团队意识和集体荣誉感。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教师还应该对他们的创新能力、获取信息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以及社会活动能力等多种能力进行形式多样的分项考核,进而完成对学生学业成绩的科学评定和综合考核,从而达到鼓励学生不断进步、提升学生个人综合素养的目的。例如,在对学生的综合实践活动进行评价的过程中,我既根据学生搜集资料的全面性、在课堂上进行讨论交流的积极性以及展示出的成果的精彩程度、合作能力进行了以鼓励为主的科学性评价,还对部分学生在资料搜集过程中表现出的筛选能力以及细致入微的观察力、在成果展示阶段展示出的较强的书面表达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给予了肯定性评价。这种全方位的评价方式让学生认识到了自己积极参与的价值,感受到了教师的尊重,他们得到了鼓舞,从而更为积极地投入到不同的学习活动中来。
总之,新课改背景下的中专语文教师必须及时转变落后的教学观念,运用全新的课程观、教学观、评价观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教师应该在中专语文课堂教学中大胆创新,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手段以及具有职业特色的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在教学中培养他们的能力,提升他们的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高鹏.新课改背景下中职语文教学的创新与实践[J].科教导刊:电子版(下旬),2017(7):101.
[2]茹风云.中职语文教学的创新实践[J].新课程研究:职业教育,2012(6):130-131.
[3]申菲.浅析中职语文教学方法的创新[J].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5(4):231.
[4]张勋富.自主学习课堂中教师的角色定位[J]. 江西教育,2010(30):22-23.
[5]马延利,尹和平.新课改下的语文教学成功生成策略[J].中学语文,2014(33):45-46.
[6]陈凤.科学评价,创新课程[J].东西南北(教育观察),2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