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娜
[摘 要]结合多位舞蹈专业教师的一线教学经验,针对信息技术在舞蹈课堂上的应用,总结思考出了“四模五式”新型舞蹈教学方式(即“四个学习模块与五种教学手段”),并以“当代舞《进城》的欣赏与体验”为例,做出具体的分析。
[关 键 词]舞蹈教学方式;信息技术;资源环境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5-8854(2018)06-0053-01
现代信息技術的飞速发展,使得多媒体网络资源进入了舞蹈的课堂,建立了开拓的舞蹈教学资源环境。多媒体网络中不仅有图片、动画、教学视频、音乐、软件平台等多种媒体集成的大容量信息,还具有形式灵活、资源共享、及时交互等特点。针对信息技术在舞蹈课堂上的应用,总结思考出了“四模五式”这样的新型舞蹈教学方式(即“四个学习模块与五种教学手段”),并以“当代舞《进城》的欣赏与体验”为例,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具体的分析:
模块一:“探”网络,整合资源,储备课堂知识
充分的课前准备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课前,教师需要细心揣摩教材内容,精心准备教学设计,详细了解学生特点,还必须对这节课所需要完成的知识目标十分清楚,最后再根据教学目标确定重点与难点。
在“探”网络方面,我十分喜爱“中国舞蹈网”,它是一个涵盖了资讯、资源、机构、院校、培训的大型舞蹈资源平台。其海量的专业舞蹈视频,解决了网络资源杂乱无章、教师备课困难的问题;其全面的舞蹈基础知识,弥补了教师对于舞蹈内涵认知浅薄的问题;其教学设计、教学反思、网络评议等资料应有尽有,教师们可在课前尽情地摄取营养,从而为打造高效的舞蹈课堂奠定基础。在准备“当代舞《进城》的欣赏与体验”这节课时,我先从“中国舞蹈网”中搜集了许多与当代舞相关的资料发放给学生,学生随时随地地运用移动设备进行学习,不仅提高了学习兴趣,更影响了中职生课余的学习氛围。 “探网络”便是第一种舞蹈教学手段。
模块二:“看”微课,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传统舞蹈微课的“数节奏,讲要点,做示范”在当今多媒体发展迅速的社会已经显得非常枯燥和单一了。因此,如何激发学生的舞蹈兴趣呢?如何做出一节既生动有趣又要点齐聚的微课呢?我们可以在微课中用音乐来感染情绪,丰富教学内容,渲染情境;用图像来突出重点,激发学生兴趣,再现情境。
如当代舞《进城》的微课——“扛包裹动作的教学”开头前两分钟,我以一段急促紧张的音乐“野蜂飞舞”作为导入,配上刚劲有力的扛包裹动作,营造出了一种忙乱匆匆、农名工进城的情境。有的学生说:“这样有力的音乐配上快速的动作,让我也不由自主地跟着他动了起来。”有学生说:“我仿佛看到了车站中农名工兄弟们拿着包裹,牵着孩子,在努力地为生活奔波着的情境。”听着种种学生对舞蹈《进城》的真实感受,我趁热打铁,鼓励学生进行微课中的下一步练习,激发了他们主动学习的欲望。
模块三:“练”动作,突破难点,加强动作规范
舞蹈动作丰富多彩,但也有难易之分。动作指导软件的介入可发挥信息化的优势,以直观、形象、具体、一对一等特点弥补学生练习“不规范,指导少”的不足,成为突破难点的有效手段。
DF动作指导软件是信息化大师们给予我们舞蹈课堂的优秀作品。学生可两人一组,相互拍摄自己练习前的动作和练习后的动作,系统自动将图像重合,给出动作间的差距轮廓,学生即可根据差距轮廓,有目的地进行纠正。DF拍照环节,改变了以往舞蹈动作练习环节“一人做,全班看”的方式,解决了教师因时间紧张而无法逐个指导的问题。最终通过小组合作的练习方式,较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我认为不仅仅是这么一个动作指导软件,而是所有有利于动作指导的软件都可以被用于舞蹈课上,都可以被称作是第三种舞蹈教学手段。
模块四:“创”作品,分化要点,开拓创新思维
创是舞蹈课程的终极目标。在“当代舞《进城》的欣赏与体验”这节课的创编环节,我引导学生运用“创舞台”APP中的多项元素,从四方面去实施创编。舞蹈教学软件,不仅分化创编难点,更降低创编难度,环环相扣,层层深入,符合创编规律与学生的认知规律,将学习的主动权充分交到学生手上。所以,创编时所运用到的信息化技术和团队协作能力都可以称作第四种舞蹈教学手段。
评价能让学生和教师在观察和思考中二度学习。信息技术手段不仅可以凭借丰富性、生动性有效促进舞蹈课堂教学,更能以其评价的及时性和交互性使舞蹈课堂的评价机制不断拓展延伸。多元化、信息化的评价手段就是第五种舞蹈教学手段。
总之,舞蹈教师应该抓住这信息化的浪潮,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巧妙整合,合理规范,力求让传统舞蹈教学手段和信息技术的优势进行互补。那样,“四模五式”的舞蹈教学方式才会不断地迎来更新,舞蹈教师们的思维将会不断碰撞,舞蹈课堂教学也会因此最优化、高效化、艺术化。
参考文献:
[1]邱毅.试论“创作、教学、表演、鉴赏”四位一体的舞蹈教学模式[J].大众文艺,2016(9):245.
[2]贾东霖.“创作、教学、表演、鉴赏”四位一体的舞蹈教学模式研究[J].大众文艺(学术版),2014(4):243-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