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将音乐教育引入社区活动中是近代经济发展的产物,是现代化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从明确社区音乐教育的基本特点、社区音乐教学的基本模式以及开展社区音乐教育应注意的关键点三个方面入手,探讨了我国现阶段对于社区音乐教学的重要改革。
[关 键 词]社区音乐;教育;模式
[中图分类号]G7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5-8854(2018)06-0022-03
改革開放后,我国的经济发展呈现出多元的走向,城乡建设方面也更加注重公民素质的改善。将音乐教育引入社区活动是现代化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进入二十一世纪之后,国家社会的发展主要依靠以人为中心的软实力的提升,人是国家的主要建设者,也是各种基础设施的主要受益者。为了实现全民教育目标,2008年国务院颁发的社区教育意见中,首次明确地将社区教育的重要意义进行了阐述。倡导在城市的各个社区中建设文化服务站、读书中心,定期进行体育健身比赛,举办各种社会文化以及科普讲座,丰富居民的文化生活,提升城市居民的人文修养。正是在这种大的文化背景和国家政策导向下,社区音乐教育也逐渐走进了社区文化服务中,成为提升居民审美水平的一种重要手段。因此,如何有效地进行社区音乐教育也成为音乐教学的一个新的研究项目。
一、社区音乐教育的基本特点
社区是随着现代化城市建设出现的一个新型文化词汇。十九世纪后期,著名的社会学学者滕尼斯首次提出了“社区”的概念,但是直到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社区这个中文词汇才由费孝通正式翻译过来。因此,对于中国来讲,“社区”的概念还处在一种发展时期。费孝通将“社区”定义为在若干的社会群体或者社会组织聚集生活在一个地域,形成相互关联的大集体。到了2000年,由我国民政部门颁发的《社区建设意见》中对于社区的规范性定义就是“聚居在一定范围中的人们共同组成的一个社会生活共同体”。这个定义中主要的关键词有两个:特定的地域以及生活共同体。也就是社区的这两个主要特点,为社区音乐教育活动提供了必要的前提条件。
(一)社区音乐教育的稳定性
进行社区音乐教育需要有固定的场所和受众,正是社区生活的稳定性为这种教育手段的实现提供了便利条件。社区教育具有区域性的特征,受到当时当地社会文化氛围的影响,因此要因地制宜基于特定社区的基础设施条件、受教群体人口统计特征和心理特点、所处的大情境大背景、施教者的特质和能力等设计特色的教育模式、内容、形式、载体等等,决不能生硬地借用其他社区的经验。具体来讲,在进行社区音乐教学时,要对受教地区的音乐发展状况进行一个大概的了解。对于老年人为主的社区,进行音乐教育时在提倡多元化的同时也要注意迎合老年人的音乐兴趣。如果是以年轻人和孩子为主的社区,在进行音乐教育时要注重时尚性。因此,不同的社区地域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音乐教育的主要内容。
(二)社区音乐教育的多样性
开展社区音乐教育有必要融合各门类多样式的音乐。众所周知,音乐具有不同的门类,如古典、流行、民族、乡村,以及从外国传入的嘻哈、摇滚等,这些都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广泛接触到且喜爱的音乐样式。因此,在实施社区音乐教育教学和启蒙传播的过程中,我们应注意教育设计中内容的丰满度和结构的科学性。具体来讲,要考虑到每个人、每个细分群体的爱好,注重多门类音乐的涉及,特定门类的选择确定和比例设置要力求因材施教,因群体而有所差异。另外,要注意避免对于单一音乐门类的盲目强调,应该不断开拓眼界,不断学习,不断接触,更客观、科学、包容,接纳他者,形成良好的音乐学习基础氛围。要与时俱进,根据最新的音乐发展趋势丰富音乐教学的主要内容,引导居民掌握不同门类音乐的基本鉴赏常识。
(三)社区音乐教育的人文性
开展社区音乐教育应以人为本,以受教者的全面发展为最终目标。如前面所述,社区教育旨在丰富居民的文化生活,提升城市居民的人文修养。社区音乐教育不仅仅是传授一定的音乐知识、技术、艺术,而且要通过这样的传授过程和受教者的消化吸收、顿悟反思、总结内化,使受教者的精神世界变得丰富多彩,人文素养变得深厚全面,内心信仰变得虔诚坚定。人文性,就是要让受教者既有深刻的思考,又有深厚的情感魅力,是现代社会环境对于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社区音乐教育要以提升居民的审美水平为最终目的,丰富居民的文化生活,净化心灵,陶冶情操。
二、社区音乐教学的基本模式
社区音乐教育是一种较为基层化的音乐教学形式。由于我国引入和启动社区音乐教育尚处在初始阶段,还没有完全形成具有自己国家特点的社区教育模式,因此,当前开展的社区音乐教学主要是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一些教育模式,处在形成本土化的教育模式的阶段,符合国情、地域情、社区情、社区群体情的特色教育模式亟待有关学者和教育工作者去深入探究。纵观我国现阶段的社区音乐教学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社区音乐教学主客体参与性模式
社区音乐教学不同于学校专业学习,对于学习参加者没有过多的要求,这也就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即有些参加者的自我约束能力有限,要想调动起居民的参与学习热情就要依靠社区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在社区音乐教学活动中,社区工作人员不仅仅是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在很大程度上他们也是教育活动的主要参加者,与社区居民一起构成了社区教育活动的主体。发挥社区工作人员在场地选择、课程安排、居民学习动员上的有效作用,才能最终保证社区音乐教育的顺利持久进行。
在社区音乐教学中,提高居民的参与积极性最关键的一点是要理解居民对于音乐知识的需求,这就需要在社区工作人员的帮助下对所在社区居民的文化状况以及业余爱好等内容进行一个比较详细的调查和分析,根据调查分析结果制定相关的音乐教学内容。施教者要时刻牢记从居民的实际需求出发,掌握提高参与有效性的各种技巧和方法,使受教者参与积极性在音乐学习之中提高。
(二)社区音乐教学内容多元化模式
所谓的“多元”是源于后现代文化研究领域的概念。强调的是一种摆脱“唯一本质”观念束缚的发展模式。在音乐教学中,我们所提倡的多元也要摆脱传统思维对于音乐的理解。在一般的“音乐”概念中,一般群众对其的理解就是那些古典、高雅的音乐才算是真正的音乐,对于新近兴起的流行音乐则认为是不登大雅之堂的东西。所以,在进行社区音乐教学的过程中,我们首先就要纠正人们头脑中这种单一的对音乐含义的理解,确立多元的音乐含义,扩大人们对音乐的接受范围,为居民介绍基本的音乐发展历史,引导社区居民正确对待不同的音乐发展模式。因为社区居民以本地居民为主,因此一般人都对自己的本土音乐更加偏爱和熟悉。在中国的社区音乐教育中一般最喜欢用秧歌和戏曲,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对于西洋音乐我们可以完全不涉猎。我们要尊重各地的音乐遗产,发扬多元化的音乐文化。
(三)社区音乐教育对象差异化模式
在教育教学领域我们一直提倡的是“平等公平”原则,但是在音乐教学领域中除了这种平等性的要求之外,我们还需要注意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每个人的不同要求进行教学设置。特别是针对社区音乐教学,更要考虑不同居民之间这种差异性的学习需要。在社区音乐教学中,我们提出的差异主要是不同的人音乐素养之间的差异、不同社区之间音乐风俗以及文化传统之间的差异。这些差异的存在使社区音乐教学过程中呈现出一种丰富的层次性,为人们培养出适合不同社区文化环境的音乐品质。因此,对于社区音乐教育的模式,我们应该将平等原则和差异化的教学模式进行有机的融合,使得居民在平等享受音乐教育权利的基础上,凸显出不同社区的特点,使得社区音乐教学异彩纷呈。
(四)社区音乐教育载体方式多样互补模式
社区音乐教育载体和方式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由于社区管理、物业管理机构、社区居民社团、音乐艺术团队等架构特征,社区音乐有了多样的教育载体和表达呈现方式,这些不同的载体汇聚融合,形成了特有的一个音乐教育有机体。从社区管理角度看,街道社区工作者依托社区文化中心等优质的硬件条件,信息、技术等共享,社会专业人力资源等软件条件,获取政府资金配套支持等,保障了社区音乐教育的稳定性、教育对象的覆盖面、教育输出的专业性、育人导向的价值观正面性、教育宣传的影响力等。物业管理机构为提升管理服务搭建的交流切磋、演出展示平台有效激发了社区居民的音乐学习兴趣和获得感,并有效促进了学习者之间的交流,促进了音乐文化的传播,加速了音乐学习群体内个体间关系的紧密化。社区居民社团、音乐艺术团队等形式更为松散,部分基础较好、更具热心的个体将随时随地、更灵活有效地补充音乐学习者群体内的自我教育。
三、开展社区音乐教育应注意的几个关键点
为更好地达到社区音乐教育的目的,开展社区音乐教育活动需要教育者前期精心设计教育方案。首先,营造轻松愉快的氛围,创造静谧美好的心境,遵循积极正能量的导向,是提升居民音乐素养应坚守的必要原则。其次,应该激发群众浓厚的音乐学习兴趣,使其养成良好的音乐学习爱好,感受更多的音乐价值体验,从而驱使居民自觉践行终身学习的行为习惯。再次,应该创造更多群体分享机会,促进群体间的互动交流,形成正面向上的价值观,使细分群体有机融合,让音乐教育在潜移默化中教化人的思想,使受教者在不知不觉中有更好的精神追求和境界。简言之,在社区中进行音乐教育活动不仅仅是提升全民素质的一个重要内容,同时也具有保障社会健康发展的重要意义。开展社区音乐教育应注意以下几个关键点:
(一)在娱乐氛围中提升居民的音乐素养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城市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居民越来越关注自身素质的提高。在这样的社会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一些缺少文化组织活动的社区居民将自己的业余时间花费在一些不健康的活动上,这些不健康的社区活动不仅对于社区文化氛围的发展具有消极的影响,长久下去也会影响社会风气的转型。在国家培养社会健康文化风气的要求下,社区音乐教育的发展对丰富社区居民的业余生活内容起着很大的作用,不仅要提升居民的审美水平和音乐修养,并且也要让其掌握一些基本的音乐欣赏或者乐器演奏的基本常识,使其在音乐的轻松氛围中得到一种精神上的享受。
作为一种主要依靠听觉系统敏感性的项目,音乐学习还可以帮助城市居民在嘈杂的城市环境中为自己建造一种静谧的氛围,缓解因为日常工作的压力造成的情绪紧张,疏导负面情绪,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二)在兴趣爱好的激发中驱使居民践行终身学习
社区音乐教学不同于学校的专业性学习,不仅内容丰富,而且形式多样;在进行社区音乐教学时,可将培养社区居民的音乐素养作为教学活动的主要目标之一,同时也能在心理控制上产生一定的疗效。
音乐得到大家的喜爱,主要原因就是其悠扬舒缓的节奏可以有效地调节我们由于日常生活产生的压力和痛苦情绪,给人一种快乐的心理氛围。学习唱歌还可以使人们掌握正确的发音方法和更加有效的呼吸频率,提升学习者心肺功能,而舞蹈的学习,则可以提升人们的肢体平衡性,达到锻炼身体的目的。可以说,社区音乐教学是实现全民终身学习的一个有效手段。
通过展开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使社区居民对于音乐的学习表现出越来越浓厚的热情,利用音乐教学活动为居民树立一种终身学习的理念,使居民拥有一种主动学习的意识,对音乐产生美好的感受,激发继续学习的兴趣。
(三)在细分群体有机组合中保障社会文化功能
在社区进行音乐教学,可以将社区居民进行有机的组合。在现代城市生活中,人们的生活状态出现一种“疏离”模式,这种疏离感对于培养共同的情感模式和提升对于国家社会的认同感都有一定的阻碍作用。利用社区音乐教学,我们可以将城市社区居民进行集中,为社区居民提供交流的平台,并且通过学习活动,使其形成比较一致的价值观系统,减少在生活中出现摩擦的可能性,在长时间的接触之后,社区居民之间比较容易形成一种基本相似的价值观念,提高社区内的文化认同,提升社区居民的内在凝聚力。
社区音乐的一个独特之处就在于作为一个个体的人可以和所在群体以及社会单位之间,通过交流活动形成一种紧密的关系,对于音乐的喜爱是人类的一个共同特质,音乐也是人类进行交流的最主要的“无障碍”语言。在音乐的交流中,人们的感情不仅可以更加亲近,也容易在这种愉悦的氛围中形成一种比较牢靠的互信状态,增强人们的情感联系。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的提升,社区音乐教育作为提升居民素质的重要手段已经引起了各方面的高度重视,很多地区已经开始进行社区音乐教育的试点或者改革。以此为契机,我们在进行社区音乐教学过程中,应该将注意力集中在对于人的全面培养上。以社区乃至社会的健康发展作为社区音乐活动的主要目标,将社区音乐教育的重点落实到全民终身教育和人的全面发展上来。认识到音乐学习对于社区建设的重要辅助性意义以及对于居民生活水平提升的重要价值,鼓励居民积极投身到社区音乐教育的活动中来,灵活掌握社区音乐教学的主要内容,根据不同地区的地域文化特色,学会欣赏歌剧音乐教学内容,达成全民音乐素质提升的目的。
参考文献:
[1]丁翔.地方高校促进社区音乐教育发展策略[J].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教育版),2016,36(2).
[2]黄苗,李广贞.我国社区音乐教育研究综述[J]. 职教论坛,2014(36).
[3]胡庆生.城市社区音乐教育简介及其与社会生活、经济发展的关系[J]. 北方音乐,2009(1).
[4]何婷.高校音樂院系与社区音乐教育的互动[J]. 大舞台,2014(8).
[5]王小宁. 国际社区音乐活动组织委员会在社区音乐教育发展中的贡献[J]. 中国音乐教育,2008(10).
[6]宋艳玲,马达.社区音乐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J]. 艺术研究,2008(3).
[7]于戈文.发展社区音乐教育: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理论研究[J].大众文艺,2012(17).
作者简介:宋汶怡(1985—),女,硕士,国家开放大学社区教育研究培训中心实习研究员,研究方向:社区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