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娅
【摘要】我国民族众多,几乎每个少数民族都有其非常特色的艺术文化。随着社会对民族艺术传承和发展的重视程度不断加深,民族音乐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受到的关注越来越多,在此背景下开展武陵山区民族音乐非遗保护现状的调查研究,对实现武陵山区民族音乐保护具有重要价值意义。
【关键词】武陵山区;民族音乐;非遗;调查
【中图分类号】J60 【文献标识码】A
一、武陵山区民族音乐非遗保护现状分析
(一)民族音乐相继被纳入非遗名录
武陵山区拥有特色鲜明的民族音乐文化,从发展至今一直得到了非常好的传承。武陵山区的地理环境和民族结构造就了丰富的民族文化遗产资源,通过调研发现,武陵山区几乎每个少数民族都有其特色的民族音乐文化,比如侗族的芦笙音乐、苗族瑶族的民歌、土家族的打溜子和南溪号子等,都相继申请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使得武陵山区的民族音乐越来越多地得到全面、科学的传承和保护。
二、武陵山区民族音乐非遗保护存在的问题分析
诚然,武陵山区民族音乐的非遗保护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仍存在着某些民族音乐没有纳入非遗保护或者非遗保护不到位的情况。
(一)地方政府对非遗保护重视程度不够
武陵山区由于跨度相对较大,经济发展情况不太乐观,地方政府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中,而忽视了对民族音乐等非遗的保护,这就使得很多时候民族音乐的非遗保护工作流于形式,没有得到长期的重视。比如,有的时候只是在申请非遗的时候挂一块牌子,非遗申请成功以后就放任其发展,没有将民族音乐的非遗保护落到实处。
(二)民族音乐非遗传承工作开展不佳
由于民族音乐相关的产业发展不够理想,严重制约了民族音乐的现代化传承和推广应用,很多民族音乐的传承人如果单纯地依赖民族音乐文化表演等活动是很难生存下去,整个民族音乐市场发展的不景气导致民族音乐非遗传承人只能无奈地选择其他出路来维持生计,长此以往,从事民族音乐非遗传承的人越来越少,更加制约了民族音乐的传承、发展和创新。
(三)民族音乐的发展与创新效果不好
一方面,从事民族音乐非遗传承的人越来越少,本身就限制了民族音乐的多样化发展;另一方面,年轻人更多的去到城市工作,真正留在武陵山区的年轻人比较少,且现在的年轻人大多喜欢流行音乐,对传统民族音乐缺少足够的兴趣和重视,真正能耐心学习、发展和创新民族音乐的年轻人非常少,影响了民族音乐的现代化发展和创新。
三、武陵山区民族音乐非遗保护与传承策略
(一)推行“互联网+民族音乐”的非遗保护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为各个行业领域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就民族音乐的非遗保护工作而言,武陵山区也完全可以创新互联网思维,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推行“互联网+民族音乐”的非遗保护模式。比如,地方政府部门通过协调配合,积极举办关于民族音乐非遗保护的相关活动,通过互联网等平台进行宣传和推广,为民族音乐非遗传承人提供表现的机会,带动整个地区民族音乐的创新和发展。同时,政府部门还可以给予民族音乐产业发展提供政策优惠和便利,积极推动民族音乐相关文化企业的建设。
(二)开展民族音乐主题文化旅游活动
将武陵山区的民族音乐与地方文化结合起来,开发民族音乐文化旅游景点,完善武陵山区文化旅游相关的配套措施,提高武陵山区民族音乐主题文化旅游活动的质量。比如,定期或不定期地举办民族音乐文化节,吸引国内外更多的游客来了解武陵山区民族音乐文化。同时,结合武陵山區民族音乐文化创新旅游相关纪念品,带动相关产业的综合发展。
(四)提高民族音乐非遗保护的意识
首先,在武陵山区当地积极开展民族音乐非遗保护的宣传工作,提高民众对民族音乐非遗保护的意识,营造民族音乐非遗保护的环境,鼓励民众配合政府相关部门开展民族音乐非遗保护工作。
其次,积极培养民族音乐非遗传承人才,通过不断创新民族音乐形式,丰富民族音乐的内涵,吸引年轻人从事民族音乐非遗传承工作。通过多种形式的表演和宣传,一方面提高民族音乐的知名度,另一方面吸引地方高校开展相关的学术研究,创新和发展民族音乐,实现民族音乐作品的代代相传。
综上所述,武陵山区民族音乐的非遗保护取得了一些成就,也得到了国家和政府部门的关注,国家甚至也将很多代表性的民族音乐纳入了非遗保护范围,同时也建立了一系列的文化生态保护区。但是,武陵山区民族音乐的非遗保护工作并没有因此得到全面改善,还存在着政府重视程度不高、民族音乐非遗保护传承受阻、发展创新后劲不足等问题。为此,必须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不断传承和完善武陵山区民族音乐非遗保护与传承策略。
参考文献
[1]王文章.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