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量崇拜的时代,别忘了真正的中流砥柱

2018-05-14 12:43雅倩
少年博览(阅读与写作) 2018年1期
关键词:张国立追星话剧

雅倩

众所周知,如今是个流量崇拜的时代。

当我们谈论这个时代的演员,往往更多的是在谈论“明星”。放眼望去,娱乐圈占据着头条话题、享受着主流资源的诸多当红小生、小花们,大都是闪耀的明星。明星和演员最大的不同就在于,明星最大的价值在于他们能带来多少关注度,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流量,他们使用各种手段和方式来吸引流量(关注度)——卖人设、拼颜值、讲时尚、带潮流、制造绯闻、出演大热作品、塑造“万人迷”的角色。

但也许你注意到了,“作品”和“角色”,在明星吸引流量的方式中,几乎是门槛最高、收效最慢的一个。毕竟,好作品不容易遇到,好角色更不容易塑造。而相反,当我们提到一个优秀的演员,提到一个老戏骨的时候,你可能不知道他有怎样的情史和穿衣品味、可能不常在娱乐头条看到他,但他出演过的作品,饰演过的角色,一定会条件反射般地出现在你的脑海里。

比如张国立之于纪晓岚,比如王刚之于和珅,比如张铁林之于皇阿玛。

张国立: 从一国之君到底层小民,从不被角色所限。

对于观众来说,认识张国立,始于《刘罗锅》《康熙微服私访记》,熟知张国立,是《铁齿铜牙纪晓岚》。他伶牙俐齿、机智幽默的形象可以说是深入民心。

但前阵子突然有人挖出了张国立在《编辑部的故事》里客串的片段,没想到耿直端正如国立老师竟然还有对着葛大爷放电的时候,这段精彩的戏码着实在社交媒体上火了一把。

但是让我们更加惊喜与叹服的,是《一九四二》里的老东家。

为了演出《一九四二》里老东家逃荒的饥饿与憔悴感,将近60岁的张国立决定减肥,有时甚至一天只吃一个苹果。五个多月里他吃得少不说,每天还要背着行李蹒跚前行,最终瘦了24斤。他不仅在外形上让人看到了逃荒之人的消瘦憔悴,更在艰苦的拍摄中深刻体会到了冰天雪地里那种无望感,并将之准确地传达给了银幕外的观众,他也凭这个角色实至名归地拿到了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男主角。

超过40年的表演生涯里,他的表演自然真切、深入人心,无论是底层小人物还是千古的帝王将相,无论是幽默搞笑的喜剧角色还是充满苦难的悲情角色,他都能恰到好处地驾驭。他戏路极宽,丝毫不会被角色所局限,他在《见字如面》第一季中读信更让大家见识到了老戏骨的台词魅力,不愧是一个大写的实力派,铁铮铮的老戏骨。

还有王刚:不只是和珅,更有最独特的声音。

还例如张铁林:最受欢迎的皇阿玛,风格各异的皇阿玛。

老戏骨们为什么演得好?

戏骨们的过硬演技,一方面来自良好的天赋和后天的训练,另一方面,也在于演员本身对于自己不断提出更高的要求,不断设置更高的攀越屏障。剑越磨才会越锋利,终日只悬于堂上任人供着、观赏着,时间长了,拔出剑鞘会发现利刃早已生锈。

许多在影视圈里早已有口皆碑、名望在外的老戏骨,还会投身于舞台剧的表演。从商业回报上来说舞台剧远远比不上影视,但舞台表演却更直接,更质朴,更接近表演的本质。

老戏骨的试金石——话剧舞台!

影视剧可以CUT很多遍,导演可以教你摆姿势,一条不行拍十条、二十条,但——话剧不行!话剧舞台,可以说是老戏骨的终极试金石。在话剧舞台上,一个场景走错,一句台词说错,一个动作做错,就是演出事故。

演出话剧很辛苦,不仅要有足够的体力支持动辄一两个小时不间断的现场演出,还要保证准确地记住台词、走位。站在话剧舞台上,想吸引观众必须要有很强的台词功底和肢体表现力,必须有灵敏的现场应变能力。另外,在观众看不见的台下,演员还要快速地换装、变装、相互配合换场等等。但正是这种磨练下体现出来的实力,这种情境下彰显出来的魅力,才能切切实实地告诉你什么是好演员,才能让你深刻地感知到“老戏骨”三个字的份量。

当然,观众的热情也令人欣慰。

因为,即使流量崇拜的时代,我们也还是没有忘记——老戏骨才是真正的中流砥柱!

(选自2017-11-28“龍马社微博”,有删改)

【赏析】

关于“追星” 你是fans吗?fans是英文单词fan的复数形式,fan的英文原意是狂热者、爱好者,现在主要用来指某个人或者某种事物的崇拜者。通俗些,也就是歌迷、影迷、球迷等等。追星有利,追星可以让一个人拥有内心崇拜的对象,积极朝他们成功的方向发展,追求属于自己的未来;追星有弊,因为追星耽误学习,浪费钱财。利与弊,关键是看你怎样适当地分配和安排时间。追星应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树立健康、高尚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关于“表演” 表演,指演奏乐曲、上演剧本、朗诵诗词等直接或者借助技术设备以声音、表情、动作公开再现作品。你经常看表演吗?过去一年中,我观看了杨丽萍的舞蹈、谢尔盖·米冉迦的钢琴音乐会、中央民族歌舞团、俄罗斯远东红旗歌舞团、北京人艺、法国小丑剧剧团等的演出。我觉得,让美好的作品、氛围、形象、感情直接冲击自己的灵魂,是一种内心的洗涤与涅槃。我觉得,内心得到滋养、灵魂得以安慰、可久久回味的“表演”多多益善;那种感官刺激、情绪发泄,过后想起来心里发堵的“表演”还是远离为佳。

(荐评/郭瑞炜)

猜你喜欢
张国立追星话剧
话剧《坦先生》
简简单单的追星时光
饿的感觉
我们班的追星风
编辑部追星日常
话剧《二月》海报
礼貌
礼貌
张国立反“台独艺人”遭“围堵”
现代话剧繁荣时期(一)(1935-19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