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津区水稻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工作的成效经验与启示

2018-05-14 11:32李志琦杜川
南方农业·上旬 2018年4期

李志琦 杜川

摘   要   重庆市江津区从2015年起开始开展水稻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试点,通过试点工作的探索,江津区水稻生产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通过分析江津区水稻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试点的实施情况,总结了水稻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的经验做法。

关键词   水稻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重庆市江津区

中图分类号:S511    文献标志码:C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8.10.013

重庆市江津区常年粮食作物种植面积达10.20万公顷左右,其中水稻是第一大粮食作物,种植面积4.53万公顷左右,占江津区粮油作物播种面积的44.4%,是全国的产粮大县和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项目县。为解决好江津区水稻生产过程的社会化服务问题,从2006年开始,江津区委区政府自立项目“水稻机械育插秧暨超高产栽培技术示范推广”,累计投入资金近800万元,组织社会化服务组织开展以整地、机插为主的代耕代种服务,取得了良好效果。到2013年,江津区水稻机插秧推广面积累计已达1.33万公顷。通过大力推广普及水稻机插秧这个关键环节,有效地推动了江津区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事业发展。经过多年的不断推广,江津区总结出了一整套集成了集中旱育秧、测土配方施肥、机械化插秧、病虫草害统防统治、机械化收割等技术的省工、省力、增产、增效的水稻机插秧暨超高产栽培技术。

2015年,为探索建立适应现代农业、特色效益农业发展要求的生产经营新机制,根据重庆市财政局、重庆市农业委员会的统一部署,江津区率先在水稻上开展农业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试点,面积666.67 hm2左右,涉及白沙镇、石蟆镇等10个粮食主产鎮。2016年,江津区继续在水稻上开展农业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试点,面积1 333.33 hm2左右,涉及石蟆镇、永兴镇等14个粮食主产镇,开展集中育秧、机耕、机插、施肥、机防、机收6个生产环节的作业服务。

1 取得的成效

1.1 经济效益上取得“双增”

1)实现了种植农户节本增收。据测算,2015年江津区近666.67 hm2试点区域2 703户农户预计相比非试点区域节本增效400万元左右,户均增收约1 500元;2016年江津区近1 160 hm2试点区域4524户农户预计相比非试点区域节本增效700万元左右,户均增收约1 500元。

2)实现了社会化服务组织增收。承担2015年试点任务的16家服务组织,共计增加收入265万元,其中:作业服务环节增收65万元、固定资产折资50万元、4家提供的稻谷初加工的服务组织通过代加工和销售富硒大米增加收入150万元。承担2016年度试点任务的35家服务组织,共计增加收入990万元,其中:作业服务环节增收210万元、固定资产折资155万元、8家提供的稻谷初加工的服务组织通过代加工和销售富硒大米增加收入360万元。。

1.2 社会效益上获得“一缓解三提高”

1)缓解了现阶段农村劳动力不足的问题。通过实施农业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试点,由社会化服务组织向农户提供代耕、代种、代收等全过程生产服务,缓解了现阶段农业生产面临的农业劳动力呈现老龄化、妇女化等劳动力短缺问题,探索出一条解决“谁来种地”“谁来种粮”的新路子。

2)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标准化水平。一方面从作业环节上制定了每个环节的技术标准;另一方面结合其他项目,对种子、肥料、农药实行统供,确保了农资等投入品的同样标准,从而整体上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标准化水平。

3)提高了社会化服务组织的服务能力水平。通过实施改革试点,发挥试点资金的刺激作用,有效调动了服务组织购机、人员储备等积极性。承担2015年、2016年试点任务的33家服务组织,共新购置四行插秧机71台、旋耕机52台、收割机30台、机动喷雾器57台,培养储备育秧、机耕、机插、机防等技术人员1 500余人。

4)提高了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服务水平。通过实施改革试点,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全程介入,落实专人,明确责任,深入服务组织和田间地头,开展1对1的技术指导,拓宽农技推广服务内容,改善了现阶段农技推广机构技术传导机制单调、推广的内容狭窄等问题,有效提高了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服务水平。

1.3 生态效益上实现“双减”

通过实施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病虫害统防统治技术和绿色防控等技术,试点区域平均每667 m2肥料减少用量10 kg、农药减少用量100 g。同时,通过秸秆还田,提高稻田有机质含量,改善耕地质量,促进了水稻生产向高产、高效、优质、生态、安全发展。

2 主要经验

2.1 组建一个强有力的领导班子

江津区政府成立由分管区长任组长,区财政局局长、区农委主任为副组长,区财政局、区农委分管负责人及各试点镇街分管领导为成员的江津区农业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试点领导小组,主要负责方案决策、组织协调、监督实施等全面工作,办公室设在区农委,区农委主任兼任办公室主任。同时,成立由区农委主任任组长,区财政局、区农委相关负责人任副组长,相关科室负责人、镇街农业服务中心主任为成员的江津区农业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试点工作小组,具体负责拟定试点工作的技术路线、试点资金使用、组织机具作业、技术交流、编写实施方案及总结报告、技术指导、实施地块落实等工作。

2.2 培训一批技术骨干,保障试点工作的技术落地

江津区农委分别于每年的2月、3月、6月、8月在江津黄庄粮油现代农业示范园对社会化服务组织负责人和落实的育秧技术人员、机手、施肥技术人员进行育秧、机耕、机插、施肥、机防、机收环节的技术培训,明确各环节作业服务标准,掌握以育秧新技术、插秧机操作技术、插秧机械日常保养、基本故障检修、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等,提升社会化服务组织技术人员素质。

2.3 出台一套服务作业标准,有效控制作业服务质量

为促进农业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试点工作顺利开展,确保服务组织开展作业服务的质量,江津区农委制定了《江津区水稻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作业标准(试行)》,明确每个作业环节服务组织要达到的作业标准和质量,要求服务组织严格按照标准开展作业服务,并以此为依据,开展验收,确保服务质量。

2.4 选派一批技术指导专家,确保技术服务到位

江津区农委设立由区农技推广中心农技专家组成的技术指导专家组,下分5个小组,对实施镇街和服务组织集中代育秧、机械化耕整等全程社会化服务各环节进行技术指导、工作督促、信息服务,确保作业进度和质量,各小组成员围绕项目任务目标,按照工作分工,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密切配合,努力把试点工作抓紧抓好,确保试点工作的高质量、圆满完成。

2.5 整合一批涉农项目,形成合力,整体推进

江津区在实施农业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试点工作的同时,利用农业机械购置补贴项目提升服务组织农机装备水平,利用水稻高产创建和重大病虫害防控项目统一优质品种、肥料、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等物资,利用测土配方施肥项目统一制定水稻“一底一追”营养套餐肥,利用耕地质量提升项目改善耕地质量,利用千亿斤粮食项目改善农田基础设施条件,利用富硒产业平台打造富硒大米品牌。通过整合涉农项目,形成合力,并依托镇街农业服务中心、村社、服务组织的力量,实现了覆盖产前、产中、产后的水稻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实现了水稻标准化生产水平的提高。

2.6 辅以一项政策保险,降低服务组织风险

为切实增强社会化服务组织抵御自然灾害、重大病虫害等风险和应对重特大意外事故的能力,江津区在水稻生产社会化服务试点区域内全面实施水稻种植政策性保险试点,降低服务组织风险,促进社会化服务组织持续、健康发展,保障农户稳定增收。

3 主要启示

3.1 水稻生產全程社会化服务有市场需求

现阶段农业生产面临家庭经营规模较小,种植大户较少,农业劳动力呈现老龄化、妇女化等难题,预计10年后劳动力短缺、农忙季节短缺、区域性短缺问题将十分突出。通过实施农业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试点,可探索解决“谁来种地”“谁来种粮”的问题,农业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的市场需求将不断增加。

3.2 农业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然要求

发展现代农业要求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而农业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现代科学技术传播,农业现代产业体系建立等,都需要有一个较为完善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来推进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加快农业经营方式转变。因此,开展农业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试点,发展各种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组织,有利于农业企业、农民合作社与农民利益联结机制的进一步优化,促进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显著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