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树格景区旅游资源评价及开发策略研究

2018-05-14 08:59高玄徐坚
安徽农业科学 2018年31期
关键词:开发策略旅游资源评价

高玄 徐坚

摘要 在红河县甲寅镇绿树格景区开展旅游资源调查、分类与评价。研究结果表明,其旅游资源数目与类型众多,旅游资源较为丰富,资源环境质量较高,并且其人居环境完整丰富、独特性强,具有地域特点等优势。在旅游资源评价的基础上,对绿树格景区旅游资源开发提出策略,旨在建立科学的开发建设模式,保障该地区更好开发利用旅游资源,促进乡村聚落快速发展。

关键词 绿树格景区;旅游资源;评价;开发策略

中图分类号 TU984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0517-6611(2018)31-0119-05

Abstract In this paper, tourism resources in the Lvshuge scenic spot of Jiayin Town, Honghe County were investigated, classified, and evaluated. The research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tourism resources were abundant, the types of tourism resources were various, the quality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was high, and the living environment was rich, unique, and geographically advantageous. On the basis of the evaluation of tourism resources, the paper proposed strategie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resources in the Lvshuge scenic spot, aiming to establish a scientific development and construction model to ensure the better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tourism resources in the region and promote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rural settlements.

Key words Lvshuge scenic spot;Tourism resources;Evaluation;Development strategies

红河县甲寅镇绿树格景区目前相对于高速发展的旅游开发,存在发展定位不明确,旅游开发水平较低,配套设施不完善,现状村庄旅游规划不足,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等问题,严重制约其旅游的发展,若盲目开发建设易造成破坏性后果[1-2]。

目前很少有学者针对红河县甲寅镇绿树格哈尼梯田片区旅游资源进行全面而系统的分类与评价研究。因此该研究将

有助于该地区旅游资源的保护与科学开发,避免以形式与风格为导向的建设性开发模式,建立科学的保护、建設模式,制定可持续发展的旅游开发策略。

1 研究对象

红河县甲寅镇绿树格哈尼梯田片区位于云南省红河州红河县甲寅镇,距离甲寅镇区4km。包含以绿树格梯田为主的若干梯田组团、俄垤水库、后山水库以及绿树格村、他撒村、娘吉村、邓脚村、作夫村和阿撒村等多个特色哈尼自然村(图1~2)。

2 绿树格景区旅游资源分类与评价

2.1 绿树格景区旅游资源分类

在参照旅游资源分类体系(GB/T 18972—2003)的基础上,同时结合收集的相关文献资料、现场调研结果对绿树格景区的旅游资源进行系统分类[3-4],分类结果见表1。

2.2 绿树格景区旅游资源单体赋分

依据旅游资源评价赋分标准进行赋分,该标准设评价项目和评价因子两层次,分别赋有一定的分值。同时每个评价因子又分为4个等级,每个等级同样赋有相应分值区间,评价者根据每个单体资源的实际调查情况,对应每个评价因子进行逐一打分,然后将分值累加得到该单体的最终得分[5-6]。

2.3 绿树格景区旅游资源评价

2.3.1 评价结果。按照绿树格景区旅游资源分类体系对旅游资源赋分标准进行评价[3]。最终结果见表2、3。

从表2、3可以看出,绿树格景区共有旅游资源37个,分布于国标的8个主类,12个亚类及24个基本类型,分别占全国的87.5%、38.7%和15.5%。其中,四级旅游资源有4个,三级旅游资源13个,即优良级旅游资源占旅游资源总数的45.9%;二级及以下的普通级旅游资源有19个,占旅游资源总数的51.4%;未获等级1个,仅占旅游资源总数的2.7%。

2.3.2 旅游资源综合评价。

(1)优势。

①旅游资源数目与类型众多[7]。甲寅绿树格景区内旅游资源众多,从数目上看“优良级旅游资源”17个、“普通级旅游资源”19个。从空间分布上讲,各类阔叶、针叶森林在上,哈尼八寨等民族特色村寨居中,诗意梯田在下,水库、龙泉等从上而下贯穿。文化资源上讲,物质文化的哈尼梯田、蘑菇房、棕榈树等生态、生活、生产各方面完美统一,非物质文化的土司文化、哈尼文化、马帮文化等交映生辉。

②旅游区旅游资源较为丰富。除拥有历史悠久的他撒十二龙泉、瓦渣土司衙门、棕榈梯田和绿树格梯田外,还有后山水库、俄垤水库、文星阁、天生桥、茶马古道驿站等自然、人文景观,共同构成了具有较高游赏价值的旅游区。

③自然旅游资源为主。绿树格景区体现历史文脉的有瓦渣土司衙门、体现水文化的他撒十二龙泉以及展现世世代代哈尼族人智慧和辛勤朴实美德的绿树格梯田、棕榈梯田。后山环抱梯田,村落点缀其中,水系镶嵌其中,是一个山环水绕的生态景区。同时,评价结果还表明,旅游区各景点及资源环境质量较高,基本无较大污染和破坏,但环境设施较差,基础设施、接待条件、交通状况等项均得分较低,总体上与一流旅游区相比有较大差距。

④特色突出。绿树格景区资源特色突出,以他撒十二龙泉、瓦渣土司衙门、棕榈梯田等旅游资源主体以及保持较好的生态系统等优势成为红河县的优质景区,同时兼有哈尼族祈福文化、生活习俗、丧葬文化等多种哈尼族民俗,是具有很高的观光游赏价值和深厚哈尼文化底蕴的旅游区。

(2)不足。

①交通条件落后。红河县因受历史以及自然条件的影响,南部地区交通设施薄弱,经济社会发展落后,交通体系尚不完善,主要以公路交通运输为主。对于绿树格景区来说,交通条件较落后。

②基础设施不完善。绿树格景区内部的游步道较少,且不成体系。与景区紧密相关的哈尼八寨的给排水等市政基础设施还不健全,电力电信设施需要进一步完善,需要适当增加污水处理设施,保证稻作农耕系统的水循环安全。

③同质性景区竞争压力大。甲寅镇绿树格景区,因为景区开发建设晚,各方面还不成熟。与最大的挑战和威胁元阳哈尼梯田相比,其知名度和影响力都相对较弱,因而造成甲寅镇绿树格景区在同质性景区中游客市场份额占有量较低。

3 旅游资源开发策略

从对绿树格梯田景的旅游资源研究可以看出,梯田是哈尼族人民劳动形成的大地景观效应,是在对自然适应过程中所产生的生产、生活、生存空间的反映。所以,单纯的看,梯田作为单一的旅游资源与其他地区的梯田相比具有同质性。但作为包含哈尼族、梯田、高原山地、聚落等在内的绿树格梯田片区(图3),其人居环境完整、丰富、层次分明、参与性强、具有文化性、具有地域特点,整个人居环境具备总体开发和全域旅游发展的条件。

3.1 总体开发策略

3.1.1 特色开发。在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应坚持从实际出发,准确把握哈尼绿树格梯田特点,研究其开发利用因素,进而制定旅游开发计划。绿树格梯田的旅游项目主要结合哈尼八寨为主,围绕绿树格梯田重点打造他撒、绿树格、作夫等旅游村落进行特色旅游资源进行开发[1]。

3.1.2 多元开发。丰富的旅游资源类型说明绿树格梯田旅游资源具备多元开发的潜力和基础。通过建设游客服务中心、观光摄影基地、哈尼民宿体验区、哈尼手工艺作坊、红米庄园、户外运动体验基地、后山露营等区域,整体打造以梯田文化、哈尼文化为主题的多元、生态休闲旅游度假区(图4)。

3.1.3 不同等级的旅游资源开发策略。针对不同等级的旅游资源,也应采取不同的发展策略,对于等级程度较高的旅游资源说明开发较早且较成熟,应更多注重其旅游资源的完整性,对于普通级旅游资源开发程度、知名程度相对较低,应加快完善景区内外的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

3.1.4 保护性开发。甲寅镇绿树格景区地处云南高原山地的大环境下,自然条件复杂,生态环境脆弱,山多地少。人居环境开发建设难度大,易造成“建设性破坏”,因此任何不恰当的开发,不仅不能有效利用高原山地土地资源,更容易造成高原山地生态环境不可逆转的破坏。根据绿树格特殊的空间分布格局建议把研究区域分成水源保护区、特色村寨保护区、山林生态保护区、梯田景观保护区4个区域进行保护性开发[8](图5)。

3.2 全域旅游开发策略

3.2.1 加快完善基础建设。抓住机遇,依托相关政策的支持,加快完善景区内外的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按照全域旅游的新概念,对旅游配套设施进行升级转换,充分分析现有各类资源优势,树立鲜明的旅游形象,建立独特的全域旅游产品体系,满足市场新需求,积极带动原住民生活水平、收入水平的提高。

3.2.2 建立以聚落为依托的全域旅游體系。通过对包含绿树格梯田片区在内的高原山地聚落分析可以看出,聚落是所有人居环境的实体,也是未来发展的空间支撑,能满足衣、食、住、行等物质需求。因此,在人居环境的保护与开发中,应特别重视对聚落的保护与发展。这首先是对聚落自身与周围环境所形成的几近完美的协调关系的保护,包括聚落与周围山、水的协调关系;在绿树格梯田片区,应特别注重维护聚落与梯田之间的关系[9]。

3.2.3 旅游文化产业全融合发展。作为“旅游+”时代,旅游必须发展其拓展的新空间,结合地域特点,突破传统旅游业的各要素,多元创新、融合发展,将旅游文化产业全面融合到旅游的各个层面。这可在原有农业经济发展基础上,结合自然山水、梯田,以及聚落的山水景观、村落格局、民族文化等,充分利用优美的山水资源、独特的农耕文化、悠久的历史建筑物、完整性的街巷空间格局、独特的地域饮食文化等,全面发展文化旅游等特色产业融合项目,推进地域经济发展,为其保护与发展提供物质保障。在经济发展空间中,将聚落中原有的具有一定存在合理性的生活方式,作为村落的组成部分予以延续。

4 结语

通过对绿树格梯景区旅游资源的评价研究,其旅游资源数目与类型众多,旅游区旅游资源较为丰富,资源环境质量较高,并且其人居环境完整丰富、独特性强、具有地域特点等优势,非常适宜总体开发和全域旅游开发策略。

只有在了解山地自然特色的基础上,运用定量与定性的评价方法对旅游资源进行评价,根据其评价结果,结合实际情况制定保护优先的科学方法与适宜的开发策略,建立科学的建设模式和可持续发展的旅游开发形式,才能使得丰富的旅游资源永葆青春,才能提升乡村聚落生活环境、促进居民交往、保护聚落自然与人文环境,真正保证聚落的可持续发展。在这种模式下大力发展哈尼梯田文化旅游,高原山地旅游城镇将是历史文化、聚落形态、山、水、田园相互融合的又一理想空间。

参考文献

[1] 游长江,侯佩旭,邓灿芳,等.西沙群岛旅游资源调查与评价[J].资源科学, 2015,37(8):1609-1620.

[2] 徐坚.山地城镇生态适应性城市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106-108.

[3] 钟林生,张生瑞,时雨晴,等.中国陆地边境县域旅游资源特征评价及其开发策略[J].资源科学,2014,36(6):1117-1124.

[4] 张志斌,宋瑜.兰州市旅游资源评价及开发策略[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6,20(3):116-121.

[5] 杨振之.论度假旅游资源的分类与评价[J].旅游学刊,2005,20(6):30-34.

[6] 中国标准出版社总编室.中国国家标准汇编[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4:528-550.

[7] 张月明,赵志楠,梁晓林,等.河北省典型海岛生态旅游资源评价与开发策略[J].生态科学,2014,33(1):196-202.

[8] 徐坚,梁彦杰,周盛君.滇西北人居环境景观格局特征及生态适应性分析[J].华中建筑,2010,28(3):137-139.

[9] 徐坚,汤晨苏,方芳.高原山地聚落保护与发展的适应性研究:以拖潭村村庄建设规划为例[J].华中建筑,2013(8):113-118.

猜你喜欢
开发策略旅游资源评价
中药治疗室性早搏系统评价再评价
南京历史文化街区体验旅游开发ASEB分析
关于安徽寿县旅游投资的SWOT分析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
保加利亚转轨20年评价
多维度巧设听课评价表 促进听评课的务实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