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要素生产率视角下中国农业发展的时空演变及问题探析

2018-05-14 08:59曹明霞高珊
安徽农业科学 2018年32期
关键词:技术效率技术进步全要素生产率

曹明霞 高珊

摘要 基于DEA-Malmquist指数法测算1990—2015年我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分解指数的变化,结果表明:①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是我国农业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因素,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呈现持续增长的态势,其增长率在不断波动中趋于平稳;②农业技术进步是全要素生产率的主要影响因素,中国农业技术不断进步而技术效率相对略显不足;③东、中和西部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呈现阶梯递减现象;④东部省市出现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同时增长的良好势头。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变化情况反应出,我国的农业集约化程度和要素生产率水平仍然较低。因此,要优化要素投入结构,提高要素配置效率,来解决农业经济持续健康增长问题。

关键词 全要素生产率;技术进步;技术效率;DEA-Malmquist指数

中图分类号 S-9;F32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18)32-0219-04

Spacetime Evolvement and Problems of Chinese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Based on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CAO Mingxia, GAO Shan (Jiangsu Provincial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Nanjing,Jiangsu 210004 )

Abstract Agricultural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and its decomposition index was calculated in China from 1990 to 2015 based on the DEAMalmquist Index method.The results showed that:①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of agriculture was the main driving factor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 growth in China.The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of agriculture showed a trend of sustained growth,and its growth rate was stable in constant fluctuation.②Agricultural technical progress was the main influencing factor of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Chinas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was progressing and its technical efficiency was relatively slight.③The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of agriculture in eastern,central and western regions was decreasing step by step.④Eastern region showed good momentum of simultaneous growth in technological efficiency and technological progress.The change of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of agriculture reflected that the level of agricultural intensification and factor productivity in China was still low.Therefore,we should optimize the input structure and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factor allocation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sustained and healthy growth of agricultural economy.

Key words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Technical progress;Technical efficiency;DEAMalmquist index

基金項目 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5EYD006);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501188);江苏省社会科学院青年基金项目(QN1501)。

作者简介 曹明霞(1976—),女,山西临汾人,副研究员,硕士,从事农业经济、计量经济研究。

收稿日期 2018-09-19

随着我国农业发展由增产导向阶段转向提质导向阶段,农业的主要矛盾由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必须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发展新动能。从经济理论上讲,农业经济持续发展的动力,一是实物性农业要素投入量的不断增加;二是非实物性要素投入量,即农业全要素生产率(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简称TFP)的持续提高。然而,资源的稀缺性和环境的约束决定了实物性要素投入仅具短期效应,而非实物性要素投入具有长期增长效应。也就意味着,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应主攻农业供给质量,提高农业全要素生产率,优化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

最早的增长核算理论出现于Solow等[1]、Kendrick[2]、Denison[3]以及Jorgenson等[4]的文献中。Griliches[5]对其思想史进行概述,并充分强调索罗余值的发展和全要素生产率的重要性。随之,全要素生产率分析开始应用于各行各业经济增长分析中,分析方法主要包括索洛余值法、随机前沿法(SFA)、增长核算指数法和DEA-Malmquist指数法。关于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研究主要始于20世纪90年代,测算方法以随机前沿法和DEA-Malmquist指数法居多,尤其是DEA-Malmquist指数法应用最为广泛,因为基于宏观分行业面板数据,DEA-Malmquist指数法是更为适用的TFP测算方法[5]。对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研究,多以省级层面的研究为主,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学者们逐渐展开地市级和县级层面的研究工作。相关学者较早地探讨了中国省域层面的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变化情况,并得出一致的结论:不断增长的实物性要素投入是驱动中国农业增长的主要动力,全要素生产率的拉动作用较小[6]。但近十多年的研究却基本达成这样的共识,认为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已成为推动中国农业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现有研究对农业TFP的变动趋势及成因仍存分歧,大部分学者认为技术进步是促进全要素生产率变动的关键因素[7-12],也有学者认为物质资本的驱动作用较大[13]。定量测算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属于增长核算法,是一种经验方法论。该研究拟采用DEA-Malmquist指数法,测算全国31省市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化,研究其时空演化规律,判定农业增长的质量与方式,对于不断完善农业经济政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趋势分析

1.1 DEA-Malmquist指数法

DEA-Malmquist指数法是DEA方法和Malmquist指数结合的产物,是测算全要素生产率的一种主要方法。首先根据DEA来确定生产前沿面,得到距离函数,然后用距离函数构造TFP指数来衡量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率。这种方法不但可以分析不同时期决策单元的效率演化,而且可以将Malmquist指数做进一步的分解。在规模报酬不变(CRS)的假设下,把全要素生产率分解为技术变化(TECH)和技术效率变化(EFFCH),在规模报酬可变(VRS)的条件下,进一步把技术效率變化分解为纯技术效率变化(PECH)和规模效率变化(SECH)。技术变化是指在给定一组投入要素不变的情况下,实际产出与最大产出之比。

假设生产单位在每一时期t=1,2,…,T,xt为t期总投入变量,yt为总产出变量,St表示技术水平,第t期样本点生产前沿面的产出距离函数定义为:

上式第一项衡量了从时期t到s的技术效率指数,用Effch表示,括号内的部分衡量2个时期之间的技术变化,用Tech表示。

在VRS条件下,上式可以进一步分解成纯技术效率变动Pech和规模变动Sech,即

TFP=Pech×Sech×Tech(5)

1.2 变量、数据说明

1.2.1 投入产出变量。①土地投入,以农作物总播面表示土地资源的投入,能充分体现对土地的实际利用率;②劳动投入,以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来表示劳动投入;③资本投入,主要包括投入到农业机械、化肥以及灌溉等方面的资金,但鉴于统计年鉴获取的是这3类实物投入,该研究以农业机械总动力来表示机械动力投入,以年度实际用于农业生产的化肥施用折纯量表示化肥投入,以实际有效灌溉面积表示灌溉方面的投入;④产出变量为1990年不变价表示的农林牧渔业总产值。

1.2.2 数据说明。选取1990—2015年中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面板数据。数据主要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农村统计年鉴》,少数缺省数据通过地方统计年鉴数据予以补充完善。

1.3 测算结果与实证分析

由于农业要素投入一般短期内变化较小,所以选用产出导向型DEA-Malmquist模型,测算出我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分解指数变化情况如下。

1.3.1 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呈现持续增长的态势,其增长率在不断波动中趋于平稳。1990—2015年,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指数值为1.084,即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年均增长8.4%。具体来看,20世纪90年代初期的5年,是农业全要素生产率高速增长期,增长17.1%。90年代末期5年,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速度缓慢,平均只增长0.7%,1998年和1999年还一度出现负增长情况。2000年以来的十几年,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趋于比较平稳的趋势,平均增速在8%左右(图1)。

1.3.2 农业技术进步是全要素生产率的主要影响因素。由图1还可看出,1990—2015年,农业技术进步指数和全要素生产率指数发展趋势基本一致,20世纪90年代初期2种指数都发展较为迅速,同时达到最高值,1997年之后在轻微波动中呈现平稳发展的趋势。在此期间,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年均增长8.4%,农业技术进步年均增长8.5%,而技术效率却年均递减0.1%,纯技术效率以年均0.2%的速度在递减,规模技术效率以年均0.1%的速度在递增。由此可见,农业技术进步是推动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主要动力。

1.3.3 东、中和西部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呈现阶梯递减现象。东部、中部和西部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情况如同经济发展状况,呈现出东高西低,中部地区处于中间水平的局面。1990—2015年期间,东、中和西部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年均增长率分别为9.5%、8.1%和7.4%,东、西部差距较为明显,中部和西部的增长速度都低于全国的平均速度8.4%(表1)。从分析数据可以看出,全要素生产率指数较高的几个省市如:江苏、福建、山东等地全属于东部地区。

1.3.4 东部省市出现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同时增长的良好势头。从表1可以进一步看出,东部省市技术效率指数年均增长率为1.0031,12个东部省市中有6个技术效率指数大于1的情况,说明这些省市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同时处于增长的状态,从而共同推进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良好势头。

2 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变化反应出的问题

近年来,尽管我国农业取得长足的发展,但与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相比,农业集约化程度、要素投入产出效率水平等方面的差距依然较为明显(表2)。随着我国农资、人工成本等较大幅度地上升,农业生产的利润率越来越低,要素配置不合理情况越来越突出,主要表现为:农业科技含量仍有待提升;耕地规模化程度低且碎片化严重;劳动力的老龄化趋势严重且受教育程度较低;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偏低等。 这些现象直接导致全要素生产率长期偏低的局面。

2.1 农业资源集约利用率不高 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农业“高投入”特征明显。中国的机械化水平已经超过美国,平均每千公顷耕地上拖拉机、收割机的使用量分别为27.9台和6.9台;每千公顷耕地化肥施用量为364.4 t,分别是美、日、法的

2.8倍、1.4倍和2.6倍。与较高的投入水平相比,中国主要粮食作物,如稻谷、小麦、玉米的产出水平并不占有绝对优势。2014年,中国稻谷、小麦、玉米的单产分别为6 745.50、5 048.10、5 997.90 kg/hm2,稻谷单产与日本相当,小麦单产低于法国,玉米单产则明显低于发达国家水平。说明我国农业资源集约利用率偏低,致使农业生产成本较高,大宗农产品国际竞争力不强。

2.2 农业劳动生产率较低,土地经营规模偏小 2015年,中国农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9.0%,与发达国家1%~2%的水平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但中国农业劳动力占全社会从业人员比重高达29.5%,为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的8~10倍,差距显著。说明我国农业劳动生产率偏低,这与农业经营规模较小且农业从业人员素质不高有关。2014年,我国单位农业人口经营耕地面积0.2 hm2,仅为美、日、法的1/323、1/18和1/184。同时,农业从业人员素质不高,相关调查显示,中国农村劳动力中,初中及以下教育程度者占很大比重,大多数农民仍很少应用电子信息网络技术、环保节能技术等;而美国的农场主大多是各州立大学农学院的毕业生,日本农民中高中生以上者占80%以上。

2.3 农业科技贡献率仍低于发达国家 2016年中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为57.5%,主要发达国家农业科技进步率在75%以上,美国、日本的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80%,法国则在90%以上。另据中国农业科学院估测,我国农业科技研发的总体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相差10~15年。自主创新能力弱、农业科研成果转化率低是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低于发达国家的重要原因。

2.4 农业产业化水平仍然不高 我国农民与合作社间的利益连接机制不够紧密,且农民专业合作社中从事农产品加工和储藏服务的较少,涉及精深加工更是微乎其微。而在美国,从事农业生产资料的生产、供应和农产品加工、销售以及为农业生产服务的人口为从事农业生产力领域人口的7.5倍;日本农民加入农协的比例达到100%,农户所需70%以上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可以从农协获得,农产品几乎全部通过农协加工、存储和运销。

因而,今后我国应提高包括资本、劳动、土地在内的全要素生产率,提供激励新的现代生产要素,特别是科技和人力资本进入农业的制度,加快农业转型升级。

3 主要结论与政策建议

全要素生产率是农业经济持续增长的主要驱动因素,而技术进步又是推进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关键所在,整体上我国农业技术在不断地进步,而技术效率却处于退步状态,但东部地区如江苏、山东等地出现技术进步与技术效率同时增长的良好局面。分区域来看,东部地区农业经济较为发达,农业科技和集约化程度等方面较高,相对效率也较其他地区高;中部和西部地区较为丰富的土地和劳动力资源,为其农业集约化和规模化等提供有力的保障。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下,我国土地、劳动力等要素配置效率都处于较低的水平,导致农业生产相对成本高、利润低。因此,要实现农业生产方式转型及其可持续发展,必须提高农业的全要素生产率。而优化要素投入结构,提高要素配置效率,需要以科技、土地、劳动力等要素为抓手来解决。

3.1 全面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在坚持和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前提下,保护农民合法土地权益,探索建立对农民承包地占有、使用、收益、流转及承包经营权的作价,出台土地承包权的抵押、担保机制。在充分确权的基础上,鼓励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通过转包、出租、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建立农村产权交易市场,探索包括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在内的农村产权市场化流转机制。在保障农户宅基地用益物权的前提下,坚持循序渐进、因地制宜的原则,慎重稳妥地推进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担保、转让;探索建立农村闲置房屋和宅基地的有偿退出制度。同时,加强工商资本经营资格准入、经营风险控制、土地用途等环节的监管,探索工商资本流转农业用地风险保障金制度。

3.2 推进农业从业人员的减量提质

加大农民市民化的推进力度,為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提供必要的条件。从根本上破除各种影响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制度障碍,做好农业转移人口公共服务和社保等的有效对接工作;加快促进农民职业化。坚持内培外引的原则,通过委托培养、技能培训等方式,配合创贷贴息、流转补贴、社保补助等激励措施,吸引素质较高的农业人口和农业院校毕业人才到现代农业领域创业,逐步建立起具有规范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体系;探索建立新型职业农民认证制度、政策扶持和投入保障机制以及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从业人员资格准入制度。同时,以农业院校和科研机构为依托,打造一批农业科技领军人才和农技推广人才,构建多元化的农业科技人才体系。

3.3 构建高水平的农村金融保险体系

鼓励金融机构开发适应不同农业产业特点的农业金融产品,创新农业抵押担保体系,建立健全农业保险体系,探索金融保险服务“三农”发展的新机制。鼓励发展适合农村特点和需要的新型金融组织和地区性中小银行,加快发展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规范发展农民资金互助组织,发展粮食银行,探索试点土地银行。鼓励金融机构对新型经营主体开展全方位的服务,创新符合农村特点的抵(质)押担保方式和融资工具,切实解决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资金难题。创造有利条件,在有效防范风险的前提下,引导社会闲散资本和民间资本发展适合农村特点和需要的各种微型金融服务。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自主自愿、协同推进的原则,构建政策性农业保险与商业性农业保险相辅相成的农业保险体系,切实提高农业抗御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的能力。

3.4 加快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

一方面,充分发挥高校和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在培养农业科技创新人才的源头性作用,打破行政性分割,进行合理分工与联合。支持企业与高校等科研机构之间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共同打造技术开发实体,以项目或课题为依托,对企业实际运作中遇到的重大技术难题组织产、学、研联合攻关。另一方面,积极组织开展各类农业科技成果展示以及技术示范活动,鼓励农业科技人员经常深入农业生产基层,针对农业生产需要和农民需求,大力开展农业技术研发与科技服务指导等活动。要充分调动科技人员、农民和企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实行专业人员和农民、政府主导和市场引导、有偿服务和无偿服务相结合的运作方式,走符合地区实际多元化、多层次农业科技推广之路。

参考文献

[1]

SOLOW R M.Technical change and the aggregate production function[J].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1957,39(3):312-320.

[2] KENDRICK J W.Productivity trends in the United states[M].Princeton,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61.

[3] DENISON E,DWARD F.The sources of economic growth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alternative before us[M].New York:Committee for Economic Development,1962.

[4] JORGENSON D W,GRILICHES Z.The explanation of productivity change[J].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1967,34(3):249-280.

[5] GRILICHES Z. Comments on measurement issues in relating it expenditures to productivity growth[J]. Economics of innovation and new technology, 1995,3(3/4):317-321.

[6] FARE R, GROSSKOPF S, NORRIS M,et al.Productivity growth,technical progress,and efficiency change in industrialized countries[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94,84(1):66-83.

[7] 高帆.我國区域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演变趋势与影响因素:基于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5(5):3-19.

[8] 曾先峰,李国平.我国各地区的农业生产率与收敛:1980~2005[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8(5):81-92.

[9] 李谷成.技术效率、技术进步与中国农业生产率增长[J].经济评论,2009(1):60-68.

[10] 全炯振.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实证分析:1978~2007年——基于随机前沿分析(SFA)方法[J].中国农村经济,2009(9):36-47.

[11] 石慧,孟令杰,王怀明.中国农业生产率的地区差距及波动性研究:基于随机前沿生产函数的分析[J].经济科学,2008(3):20-33.

[12] 李静,孟令杰.中国农业生产率的变动与分解分析:1978~2004年——基于非参数的HMB生产率指数的实证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2006(5):11-19.

[13] 余康,郭萍,章立.我国农业劳动生产率地区差异动态演进的决定因素:基于随机前沿模型的分解研究[J].经济科学,2011(2):42-53.

猜你喜欢
技术效率技术进步全要素生产率
政府干预、金融集聚与地区技术进步